“守护公平正义——模范法官办案背后的故事”
系列访谈之五
探索中国特色审判方式切实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2018-03-15 15:47:17
 

    中国法院网讯 (罗书臻) 3月15日,“守护公平正义——模范法官办案背后的故事”网络访谈在新华社举行,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模范法官、广东省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少年家事审判庭庭长陈海仪介绍了她从事少年审判21年的感受,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少年法庭工作办公室主任江继海,广州市海珠区司法局社矫安帮科科长陈桂平参加访谈。

陈海仪表示,随着我国少年司法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少年犯们获得了更多挽救的机会和途径。未成年人审判工作要充分体现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既关注未成年犯罪孩子的权益,更关注对被害孩子、破坏的社会关系的修复,展现少年审判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陈海仪说,作为一名从事未成年人审判工作的法官,必须公平公正地审理每一宗案件,让涉案未成年人明白只要是违法犯罪了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让他们清醒认识到什么是应该做,什么是绝对不能触碰的法律底线。作为一名少年法官,要像一位妈妈一样,引领孩子们去认识,改正自己的错误,将他们在心理上、行动上的偏差一点点地引导回正途上,体现未成年人审判以教育为主的审判落脚点,让他们能感受到司法温度,以正常的心态重新回到家庭、学校、社会,成为一名对社会没有危害的年轻人。

江继海介绍说,从2013至2017年统计数据看,未成年人抢劫犯罪占成年人犯罪比例还是不小的。加强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和预防任重而道远,需要家庭、学校、政法、民政、群团及全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他表示,近年来未成年犯罪案件呈现低龄化、暴力化、团伙化、智能化等特点,家庭形态和生活方式对未成年人犯罪有较大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城市外来儿童的父母监管不力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家庭教育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环节,父母要做未成年人的第一导师。

江继海表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法治进步和司法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十八大以来,全国各级法院坚持依法公正高效审理涉及未成年人案件,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保护社会和谐稳定。2002年以来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率一直在2%左右,远低于全部罪犯的重新犯罪率。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青少年犯罪率和重新犯罪率最低的国家之一。青少年审判工作维系着千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维系着千万家庭的幸福生活,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关乎民族的前途命运。各级法院始终坚持“教育、感化、挽救”的基本方针,努力探索完善具有中国特色、适合未成年人特点的圆桌审判方式、社会调查报告制度、轻罪记录封存制度、心理评估干预机制以及对未成年人出庭、作证的各种保护制度,既注重保护涉诉未成年人,也注重保护未成年被害者的利益和社会利益,为社会和谐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陈桂平表示,要主动与教育机构及教育部门沟通,判后定期回访未成年人,对其表现进行观察,跟踪教育,为未成年人的帮教创造更好的条件。

点击进入访谈视频

责任编辑:杨青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