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解纷背景下镇域矛盾纠纷化解的实践探索
2021-07-01 10:20:25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沈蒙岚 魏琳钰 房凯达
 

  深入推进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有利于推进诉源治理多方参与,将矛盾解决在诉前,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纠纷解决渠道。浙江省桐乡市人民法院创新建立“法官驻镇联村、人民调解驻庭”双向派驻制度,对镇域矛盾纠纷化解进行了有益探索。

  1.把调解力量“请进来”,实现诉调无缝对接。一是加强人员配备,让队伍壮起来。优化“常驻+派驻”模式,会同司法局成立诉调对接人民调解委员会,在法院、派出法庭设立“驻庭人民调解工作室”,由全市各镇(街道)选派人民调解员常驻工作室,引导当事人以非诉途径化解矛盾纠纷,努力把矛盾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二是加强诉调对接,让手段灵起来。实行矛盾纠纷分层过滤,对尚未成讼或争议较小、适宜调解的矛盾纠纷,积极引导至驻庭人民调解室化解;调解难度大的群体性纠纷,由法院提前介入、指导调处。建立“司法确认+成果固定”调审对接机制,对人民调解调解成功的,法官及时跟进并启动司法确认,调解不成的,详细记录固定已有信息,并及时转化受理案件进行速裁,有效提高解纷效率。三是加强法律指导,让效果好起来。盘活民间调解力量,整合乡贤、道德评判员等组成特邀人民调解员,按需到庭参与诉前调解。定期面向人民调解员开展培训授课、邀请旁听庭审,组建人民调解员业务培训微信群,法官随时通过微信群进行业务指导,提高人民调解员的业务素质,全面实现法官线上线下回答法律问题,同时面向人民调解员、网格员开展集中培训。

  2.让审判力量“走出去”,实现解纷关口前移。一是“法官工作室”全域化覆盖。依靠镇(街道)支持,在全市各镇(街道)全覆盖设立“法官工作室”,法官每周定期驻点值班半天,视情况走访村(社区)、企业等,着力做好矛盾纠纷排查、诉调对接、法律指导等工作。二是“一庭一品”全景化开展。全方位推进人民法庭品牌建设,因地制宜开展精准化治理。如通过“直通社区法庭”“E调解室”“在线法院”三大平台,打造“诉源E智理”品牌,在线将法庭延伸进村(社区)。联合辖区司法所、派出所、妇联、村(社区)等,引入乡贤参事会、法律服务团、道德评判团等解纷资源,打造“‘法治+’融驿站”品牌。向村(社区)、企业等延伸司法触角,打造“流动法官工作室”品牌,值班法官定期走访村、社、企化解矛盾纠纷。针对辖区高发纠纷进行分类治理,分别推出“驻企网调”品牌、新居民“乡音调解室”品牌。三是审判职能全方位延伸。为全市各村(社区)配备“社区法官”“联村法官”,为村规民约、“三治积分”等基层治理制度制订提供意见建议,帮助基层有针对性地提高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水平。开展法律进村、企、市场、校园等“法律十进”活动,开发“直通社区融媒屏”宣传平台,引导群众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

  3.将组织领导“强起来”,实现有效协作配合。一是推动工作格局更完善。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推动诉源治理工作纳入全市县域治理现代化建设,推动市委政法委牵头推进双向派驻机制,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二是推动考核机制更健全。结合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县建设,推动全市开展无讼村(社区)、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推动市委政法委将民商事案件收案下降纳入各镇(街道)的平安考核,具体考核项目包括“万人成讼率”、镇(街道)与法庭诉调对接、在线矛盾纠纷调处等工作。三是推动协同配合更密切。加强与基层的工作对接,明确由各镇(街道)司法所落实好“法官工作室”办公场所,镇(街道)落实好驻庭人民调解员及其薪资保障,并明确工作职责,强化管理督查,形成齐抓共管的整体合力。同时,促成驻庭人民调解员纳入“以奖代补”财政保障范畴,激发人民调解员工作积极性。

  (作者单位:浙江省桐乡市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罗一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