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组稿·代表与议案 朱明德:用“脑库”写议案的人大代表
2002-03-14 16:36:37
  新华社北京3月14日电(“两会”组稿·代表与议案)朱明德:用“脑库”写议案的人大代表 新华社记者翟伟 邹声文  朱明德常靠他人的脑袋来起草议案,但他的脑子绝对不笨。

  他上学时成绩优异,从医后事业有成,先后发表40多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20多本专著,是上海知名的肾病专家,担任过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副校长,现在是上海仁济医院院长。

  但在他当选为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初次行使神圣的代表权利时,情况出现了变化。1998年,在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期间,许多资深代表向大会提交了一份份议案,而他却只能在其他代表的议案上签名附议。

  朱明德觉得脑子有些不够使了:“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应当认真履行宪法所赋予的职责,尽心尽责地代表人民就国家大事提出议案,决不能只是在其他代表的议案上签名附议。然而,自己的专业业务量太大,又身兼繁重的行政工作和民主党派的参政任务,加上个人知识的深度、广度不够,难以广泛了解各方面的情况。”

  然而,他知道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推进国家立法进程,是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怎么办呢?朱明德决定借用“外脑”。

  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结束后不久,雷厉风行的朱明德开始“招兵买马”,着手组建他的“脑库”——“全国人大代表朱明德议案组”。除他自己外,议案组还包括卫生、教育、理论、社科、外贸等领域的10位专家,可谓

群英荟萃。为了给议案提供科学客观的咨询,每位专家又各自组成了自己的调研小组,对自己领域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调研。

  “我们起草议案就如同完成学术论文,先各自提出选题,经商议后立项,再分工写出初稿,最后定稿成议案。”在议案组的第一次讨论中,大家提出了10个选题。经过反复咨询、论证,最后将议题浓缩为4个,并按调研、收集信息、写成初稿、汇总、审定为议案等工序进行分工、落实。

  在1999年3月召开的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朱明德代表领衔提交的《关于尽快制定〈卫生法〉的议案》等四件立法议案,被大会全部采纳。朱明德成了上海代表团的“议案大户”,他的议案组也被媒体誉为人大的“议案脑库”。

  朱明德非常感谢这些和他一起操劳的专家们:“光靠我一个人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些议案,是议案小组的专家学者们,怀着为中国法制建设作贡献的精神,不要一分报酬,和我一起努力拿出来的。这些议案和书面意见是‘议案脑库’集体智慧的结晶。”

  初战告捷,“议案脑库”成员们深受鼓舞,反映民声、起草议案的积极性更高了。在四年里,他先后提交了议案组起草的18个议案、6个建议,内容涉及新兴产业发展、卫生保健、社会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等多个领域法律的制定、修改问题。这些议案材料详实、可操作性强,质量高,多附有法律草案,受到相关部门的高度评价。

  “议案脑库”提出的议案从普通百姓的实际生活着眼,充分反映了普通群众的愿望和意志:毒米、毒酒等有毒有害食品屡禁不止,愈演愈烈,现行食品卫生法对违法行为处罚不力,他们提议修改现行法律,加大打击力度;400万因角膜病变致盲的人在等待着可供移植的角膜,而角膜取用、移植在技术上已趋成熟,他们提议制定角膜捐献法;有8亿农民生活的农村仅占全国卫生资源的20%,医疗设施非常薄弱,他们建议制定农村卫生保健法,加强农业医疗事业……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朱明德和他的“外脑”们没有休闲时间,全付精力都投入了听取民意、起草议案的活动中。“虽然很费精力,但我们的议案有质量,总能及时准确地反映基层老百姓的声音,这是我作为人大代表对人民最好的回报。”朱明德为此自豪不已。(完)
责任编辑:漆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