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铸就丰碑
--青岛市市北区人民法院荣获全国文明单位侧记
2005-12-05 08:45:29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张守增 陈宝传 徐斌
  全国文明单位是一个沉甸甸的荣誉。

  10月26日,山东省青岛市市北区人民法院荣获首批“全国文明单位”称号。当我们连线采访该院院长、党组书记王志平的时候,在他的话语里,充满了喜悦,更融入了深深的思考。王志平说:作为基层法院,能够获得全国首批文明单位称号,关键在于两个字——信任。如果把这项崇高的荣誉作为法院里程碑的话,信任就是一段段路程,一块块石子,是人民群众的信任,铸就了法院事业的丰碑。

  信任是一种姿态

  “没有群众的信任,我们法院失掉的不仅仅是民心,更失去了前进的力量,也就谈不上荣誉和褒奖。”王志平说。

  信任是一种姿态,只有当法院和法官不再高高在上,敞开坦诚的胸怀,群众才会有亲近,信任才会产生。

  今年春节刚上班,王志平就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里那个人说:“院长,你等着,我要给你送花。”王志平还没有弄清怎么回事,对方就挂上了电话。不大一会,一位头发花白的大妈来了。她说:“今天到朋友家去拜年,路过法院,心里一阵激动,我一定要给你们送一束鲜花。”大妈说:“看到法院我感到踏实,感到有人给我们老百姓撑腰,就是放心。”等到大妈离开,王志平回忆起来,原来这个大妈春节前因为家里的事情犯了难,就把咨询电话打到了法院,接电话的正是他。当时大妈在电话里一时半晌说不清楚,王志平就说:有时间到法院具体谈吧。大妈很快就来了,跟他一说就是两个小时。临走的时候,大妈说:“第一次到法院来,腿肚子吓得都打弯。可院长又是给下茶,又是给倒水的,还把道理给俺讲得一清二楚的,这样的法院俺信!”

  把每一件小事都作为与群众沟通交流的纽带,用朴实的语言和真诚的行动赢得他们的信任。正是因为这种态度,市北区法院赢得的信任才会这样的持久和有力。

  前年曾经发生过一件有趣的故事。一位自称“无奈的当事人”的群众,在一封来信中很尖锐地指出了市北区法院工作中的个别问题。法院领导发现这位当事人指出的问题很有道理,立即整改落实。但是,在答复来信的时候,却因来信人地址不详遇上了麻烦。为了表示对这位当事人诚挚的感激,市北区法院把这位“无奈的当事人”的来信刊登在了报纸上,感谢他的批评和建议,并诚恳邀请他担任法院的社会监督员。一时间,这个故事在岛城传为佳话。

  赢得信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市北区法院主动想办法,创思路,贴近群众,在近距离的服务中接受群众的“检阅”。用王志平的话讲,就是:要实打实,虚情假意赢得不了信任。为此,市北区法院连续4年举办法院开放日活动,把群众请进来,公开接受他们的“检阅”。4年来,到法院、审判庭“巡视”、“挑刺”的群众达上千人次。针对群众最关注的执行工作,市北区法院还特地举行执行开放周活动,连续3年400余名市民跟随法官执行案件80余件。

  “案子实在难办,法官实在辛苦,法院实在不容易。”当那些前来参观、“挑刺”的群众说出这些话的时候,他们对法院的信任又增加了几分。

信任是一份理解

  在市北区法院有两个办公室门口挂着两块很显眼的牌子。一个是立案庭的“真情倾诉室”,一个是执行局的“真情听诉室”。

  “其实,这两块牌子是一回事,只不过一块牌子是侧重让当事人说,而另一块牌子是侧重让我们法官认真听。”正在攻读心理学研究生的副院长李慧杰告诉我们:与群众之间构筑信任需要有一个桥梁,这个桥梁就是沟通。在沟通中彼此尊重、彼此交心的时候,信任就产生了。

  李慧杰要求“真情倾诉室”接待当事人要具备三样东西:一盒纸巾、一杯水,还有就是一颗善于倾听的心。潍坊的李女士来青岛后再婚,本想好好生活,但是男方提出了离婚,而且为了达到占有财产的目的,再三阻挠女方要回自己的财产。人生地不熟的李女士绝望了。在“真情倾诉室”,李女士把自己的第一任丈夫被人残杀、自己孤苦伶仃到青岛闯荡的不幸都说了出来。整整一个下午,李慧杰一直都用心听,不时地为李女士递上纸巾擦泪。李女士离开法院的时候说:在青岛,我没有什么亲人,多年的委屈我都说出来了,心里好受多了。案子不久就审结了,李女士专程来法院答谢李慧杰,并要求“一定要收下这个妹妹,不为别的,就是因为李副院长能够像一个姐姐一样听妹妹说伤心事”。

  而在执行局的“真情听诉室”,青岛某丝织厂的20余名女职工更是感慨万分。她们浩浩荡荡地组织了队伍来到法院,很不情愿地来到了“真情听诉室”。女工们七嘴八舌,连她们自己同来的人都有些受不了。但是负责接待的法官李逢春说:不要紧,只要你们说清楚,我就能听清楚。三个多小时的接待,直到女职工们感到该说的都说了,该补充的也补充了,李逢春最后为她们归纳了一下要求。听完法官言简意赅的归纳,女工们喜笑颜开,满意而去。

  近一年来,这两个特殊的办公室接待了30余名来访者,在来访者一声声的感谢和满意的微笑中,法院和群众的心更近了。

  进入10月份,负责审理服务合同的民二庭的同志们发现,他们审理的物业纠纷合同的居民在法庭对法院和法官有一肚子意见,一个案件往往还没有开庭,居民对法官就先抱有成见。这是以往没有的事情。按理讲,法官尽管审理案件就行了,但是民二庭的同志可不这么想,他们主动跑到小区和居民沟通,居民也丝毫不客气,劈头盖脸把法官批评了一通。居民们看到挨了批评的法官一点也没有生气,反而更加耐心地问几个为什么,居民才心平气和地掏出了心窝子里的话。原来,物业公司的人把法院的判决到处张贴,然后挨家挨户说,法院会来找你们算账的。居民们没有得到好的物业服务,反而成了被告,对受理案件的法院也就有了成见。

  了解到这些情况,民二庭的同志们马上行动起来,找物业公司,找业主委员会,找居民代表,大家坐到一起,敞开心扉谈。最终误会解除了,不仅案件解决了,居民们对法院的怨恨也烟消云散了。

  对群众有情有意,群众自然会知情致意。市北区法院要求法官们不仅要会做“黑脸的包公”,还要做一名“红脸的关公”,对群众真心实意,信任就变得水乳交融,无法割裂。

  信任是一种力量

  对于获得全国文明单位这个荣誉称号,市北区法院领导班子很清醒。就在10月28日的中层干部会上,王志平语重心长地说:“争取一个荣誉很难,保持一个荣誉更难。当人民群众对我们的信任转变为司法公信力的时候,信任就成为激励我们不断进取的力量。”

  市北区法院的法官和工作人员很珍惜群众的信任,也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信任的力量。

  范建彬是市北区法院分管执行工作的副院长,被人们称为“不要命三郎”。他常说:我们多跑点腿,多受点累,甚至身临险地也没关系。只要多干一点好事,让老百姓相信我们,我们法院才会创出新天地。

  一位拒不腾房的被执行人因为妨碍执行被范建彬宣布拘留。在被手铐铐住的一刹那,这位在市北区开驾校、有一定社会背景的被执行人狠狠地说:老范,我服你了,明天就搬家。被执行人腾让出房屋的那天,申请人和邻居们不惜违反青岛市的烟花禁放条例,痛痛快快地高兴了一次。

  这样的事情多了。有几家公司占据银行拍得的办公大楼不搬出,范建彬到现场走了一次,很严肃地和几个公司的经理说了一番道理,他们就搬走了。这些经理们说:市北区法院的话我们相信。

  这样的事情也发生在其他执行法官的身上。一听到市北区法院的法官来执行,只要条件允许,被执行人都会很自觉地履行义务。信任使得市北区法院的执行工作成为青岛政法系统响当当的品牌。有的执行法官到银行查封、冻结等,主动向银行的工作人员出示证件,银行工作人员说:“我在电视上见过你们,市北区法院就是一张通行证。”

  延安路法庭的法官们被社区誉为“法治及时雨”。近两年,法庭分期分批培训指导人民调解员上千人次。今年,法庭又成立了人民调解员培训学校,对辖区17个办事处的人民调解员进行了集中培训。杨祥恩庭长成了专职的“法制教授”,他说:给人民调解员讲课费时费力,但是我们的辛苦没有白费,赢得了人民调解员的信任就是我们最大的成果。

  为了这个成果,杨祥恩和分管副院长跑遍了辖区的17个街道办事处的每一个调解委员会,一大批民事纠纷也被消灭在了基层调解委员会。

  这是信任双赢的结果。

  信任是基石。信任铸就丰碑。人们期盼,市北区法院踏着信任的基石,一步一个脚印,继续向前奋进。
责任编辑:陈秀军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