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法庭庭长的一天
——走近宁夏基层法院人民法庭庭长
2012-02-01 15:09:07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刘学军
  人民法庭庭长到底是怎样的一群人?他们每天在想些什么、忙些什么?他们战斗在维稳第一线,有的法庭只有一名法官,他们又有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他们的甘苦、他们的喜忧、他们的压力、他们的困惑又是什么?最近,本报记者赶赴宁夏的西吉县、盐池县等地,跟踪采访当地法院人民法庭庭长,跟随他们送达、回访、执行、巡回办案,见证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状况,和他们推心置腹地交流,感受他们的艰辛和办案智慧,倾听他们的心声。

  让我们一起走近人民法庭庭长,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采访对象:

  马占山,1962年12月生,西吉县人民法院兴隆镇人民法庭庭长;

  刘涛,1964年1月生,盐池县人民法院惠安堡人民法庭庭长;

  刘丽娟(女),1968年11月生,青铜峡市人民法院大坝人民法庭庭长;

  纪成忠,1966年7月出生,中宁县人民法院喊叫水人民法庭庭长。

  村民一纸诉状交到法庭,真让法官跑断腿

  2011年底一个星期四早上8点。

  西吉法院兴隆法庭庭长马占山原本计划要到吴忠市红寺堡区办理一起生态移民的离婚案件。记者已于前一天的下午和他取得联系,告诉他来意并打算跟随他一起下乡送达、巡回办案。于是马占山改变了工作计划,决定带记者去法庭。

  一上班,马占山来到院机关,拿着一份判决书找到分管副院长签发,之后,他找了台电脑,快速把判决书打印了10份,又拿到办公室加盖了法院印章,结束时已是8点40分。

  记者和马占山、书记员一起坐上办案警车,马占山亲自驾驶,从县法院出发。

  一路上书记员小马打电话联系案件当事人,送达裁判文书,结果当事人给法庭留的电话号码有误,接电话的人不是当事人。马占山说,这种找不到当事人的事我们经常遇到,也是法庭最大的困难,因为,大多数当事人外出打工很难找到,致使案件不能及时送达和宣判。

  路过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会师于西吉县的蒋台堡时,记者看到本来就不是很宽的马路被装满土豆的农用车占去了多半,且排队的车辆大约有一两公里长,农民正排队给一家淀粉厂交土豆。

  记者问马占山,这个季节农民因给淀粉厂交土豆有纠纷吗?“有纠纷。”马占山回答说,“发生的纠纷是因插队、车辆发生碰擦而打架的,法庭每年都要现场处理好几起呢!”

  兴隆法庭管辖一镇两乡,约有10万余人口,距离法庭最远的村庄有100多公里,与甘肃省静宁县接壤。

  边走边聊,9点45分汽车到了法庭的大门口,进了法庭就看见兴隆镇杨茂村5组村民王成在等马占山。王成是来交2000元执行款的。

  王成与记者聊了起来。王成说:“我家离法庭比较远,关键是路难走,早晨6点多钟从家里起身,有5里山路只能步行,步行到山下才能坐上公共汽车,3个多小时赶到法庭。”

  马占山收下了2000元执行款,给王成打了收据,王成一身轻松地离开了法庭。

  10点10分,马占山开车拉上记者和书记员赶往什字乡北台村白台组马有苏家,给马有苏送达离婚调解书。走了没多远,马占山接到院里打来的紧急电话,县委组织部要他的个人情况介绍并接受谈话,他被拟定为正科级干部提拔对象。

  出了兴隆镇就上了山路,记者提出打里程表,马占山照办了。绕了不知多少弯,汽车翻过了两座大山,驶过一条土坝,土坝一边还有水。汽车上了一个大坡,下坡看到有八九户人家,这就是村落了。到了村口前往当事人马有苏家还要上一个大坡,马有苏家就住在半坡上,路窄得只能通过一辆农用三轮车。马占山小心翼翼地驾车沿着这条小路,一里多长的小路上汽车不时擦上土崖,路一侧就是四五米深的土坎,记者手心出了汗,脚下下意识地做踩刹车状。车上到了半坡的一个打谷场停下,下车后又走上一个土坡才来到了马有苏的家里。马有苏不在家,邻居告诉说马有苏赶集去了。

  马占山告诉记者,翻山越岭找不到当事人已是司空见惯,当天送达不了,只能再想办法,村民一纸诉状交到法庭,真让法官跑断腿,这就是山区法庭法官的工作。大山里的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有通知难、送达难、开庭难、宣判难、执行难的特点。

  11点55分,我们返回到了什字乡与兴隆镇的路口(行程58公里),马占山让早已等候在路口的人民陪审员马金明陪同记者,自己则开车赶回了法院。

  记者来到马金明家里,退休不退岗的老法官马孝廉也来了,大家一边吃饭,一边聊天。记者听两人讲故事。

  已退休但仍然在法庭上班的马孝廉说,应当多多宣传马占山,现在的年轻人会办案、办案快、能力强,通过调解能让当事人双方都高高兴兴地离开法庭。过去,他们办案总是得罪一方当事人,一直想不明白,也许是年轻人的方法得当,也许是老法官真的不适应形势需要了。

  下午4点,记者搭了一辆顺风车回到了西吉县城。

  活多人少,吃方便面已是家常便饭

  又是一个早8点,记者和盐池县法院惠安堡法庭庭长刘涛一起乘坐法庭的办案车,从盐池县城赶往惠安堡法庭。在90公里的路程中,记者和刘涛聊起了天。刘涛向记者介绍了法庭的基本情况:法庭管辖一乡一镇,20个行政村,人口5万余人。截至目前,2011年收案67件,相对上年同期少收案件18件,只有1件案件判决,其余都调解结案。法庭有3人,刘涛、书记员和司机,而只有刘涛有审判资格。

  刘涛接着说:“我是2011年4月底从民二庭被派到法庭工作的,与过去负责的民二庭相比,一是工作量大,法庭增加了执行工作任务;二是工作比较繁杂琐碎,‘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法庭也似一个小单位、小家庭,在法庭不但要搞好审判执行工作,还要做好日常行政管理工作,管财产、档案、烧锅炉、搞清洁,还要管好安全保卫。”

  2011年法庭的收案数有所下降,通过诉外解决的群体性纠纷有8件。

  2011年6月,银川市第二市政公司承担211国道一标段铺设道路工程。农民工沈建慧在施工时一条腿被搅拌机铰断,要求该公司赔偿。沈建慧家属聚集亲属30多人讨要说法,阻断211国道车辆的正常通行,施工单位也不能正常施工,经司法所调解未达成协议。后镇政府领导联系刘涛并邀请其参与调解,经镇政府、司法所、派出所多次协调,沈建慧最终获赔42万元。

  甘肃籍工人承揽惠安堡汪水塘砖厂生产机砖,因疏忽,腿被制砖机铰断。双方就赔偿事宜协商未成,其家人先后到镇政府、县政府上访。法庭和司法所联合调解,受害人获得了23万元的赔偿并达成协议,此案成功化解。

  一路上不时有当事人给刘涛打电话催案件的执行。

  惠安堡法庭根据个别辖区易发纠纷的情况,设立冯记沟、萌城两个便民诉讼服点务,为村民解决纠纷。每个村子都有特邀调解员,利用巡回办案的机会进行调解指导。2011年以来,杜家沟、狼布掌等10个村子虽有多起纠纷,但没形成诉讼。

  法庭下乡办案的时间多,刘涛有时很晚才能回到法庭,镇上的饭馆大都关门早,因此方便面成了家常便饭。

  2011年8月,院里给法庭安装了新的供热锅炉。“这个冬天不受冻。”刘涛说。

  “现在,我庭主要气力花在调解工作上,感觉工作量特别的大,调解一起案件,少的要调解2次,复杂的至少调解6次以上,有时感觉很疲惫。经调解案结事了了,我就会有一种成就感。”刘涛说,“现在法庭面临的主要困难就是活多人少。”

  上午10点到中午12点,刘涛在法庭接待了村民夏某,并处理了绕某起诉丈夫离婚纠纷。

  来自辖区大坝村、潘河村等6村民到法庭找到刘涛,咨询在银行签了贷款合同但没拿到钱,银行下了催款通知书,他们能不能起诉银行的法律问题。

  申请执行人王建斌打电话给刘涛,申请执行张生荣民间借贷纠纷一案。张生荣在灵武市梅花井煤矿,刘涛决定下午前去执行。

  下午,刘涛驱车赶往灵武市梅花井煤矿。

  处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是法庭最难干的活

  11月24日上午10点,记者在青铜峡市法院大坝法庭见到了女庭长刘丽娟,这天法庭没有安排开庭。

  刘丽娟正在接待交通事故受害人祝某的家属。祝某日前被一台挖掘机轧死,其家属来到法庭要求法官对肇事方的挖掘机进行诉前保全。刘丽娟对来访的祝某家属表示了同情并积极作出了诉前保全裁定。

  大坝法庭管辖大坝镇15个行政村、1个电厂和1个林场,电厂和林场的纠纷少,即使有纠纷也好处理。刘丽娟介绍说,法庭最难干的活就是处理农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此类纠纷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国家取消农村“三提五统”费用和采取惠民政策并且进行粮食直补。过去将土地承包出去的农民纷纷回来向承包人索要土地,承包人大多是甘肃籍或外县的农民,他们在长达七八年的承包期间对土地进行了投入且在承包地上建了房子,不愿意拱手让出来。为此,双方达不成协议,一方抢着向地里播种,而另一方毁苗,引起殴斗,致使一案变两案,当事人诉争激烈,法庭处理难度大,调解费时费力,执行的难度更大。

  刘丽娟还介绍说,2011年以来,大坝法庭受理案件140件,以调撤方式结案99件,判决方式结案41件,诉前调解纠纷130件,而法庭只有两人有法官资格。“法庭的诉讼对象大多数是农民,办案时不能死抠法律规定,这样农民不听,必须多给当事人讲道理、情理,让他们接受法官对案件提出的处理意见和建议。”

  刘丽娟说:“老百姓打官司或进行法律咨询一般都上午来,所以法庭安排上午开庭、接待等工作;下午,老百姓来法庭咨询、立案的比较少,法庭就安排下乡送达、执行,到村子里找当事人,直至一天工作结束。”

  刘丽娟还告诉记者,法庭现在办公条件很好,冬天暖气烧得好,能上互联网,院里还为庭里添了冰箱。生活上的主要困难是吃饭花销大没有伙食补助,工作上的主要困难是缺办案的法官。

  无办公楼、无生活用水、无法吃饭的“三无”法庭

  新年前,记者驱车走了200多公里路程,来到了中宁县法院喊叫水法庭。在距县城90余公里的徐套乡政府办公楼一楼见到了喊叫水法庭庭长纪成忠。

  “喊叫水法庭现在没有自己的办公地方,目前,借用徐套乡政府的4间办公室办公。”纪成忠向记者简要介绍了法庭的办公条件。

  纪成忠既是庭长又是法官、书记员,还兼司机,法庭就两名工作人员。除了法庭必备的设施,还有一张用于休息的单人床和一个装水的塑料桶。

  “现在我们两人吃饭、生活用水比办案的困难还要大。”纪成忠边给记者倒茶边说。法庭没有单独设灶, 吃饭只有在乡政府的灶上搭伙,乡政府一天做两顿饭,早饭的开饭时间是9点至9点30分,晚饭的开饭时间是16点至16点30分。下乡送达、调查、巡回办案回来晚了,错过了开饭的点,就没饭吃了。到距离法庭最近的饭馆吃饭也要走上二十几公里。一旦过了吃饭点就只能吃方便面了,方便面已成为他们的主食。

  乡政府没有通自来水,办公楼里有卫生间也不能用,要上厕所还得走出办公楼,去四五百米远的旱厕上。夏天还好过,特别是进入冬季,尤其是晚上,上趟厕所的确是一件很受罪的事情。

  每周一,上班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装水、背水、运水。纪成忠和书记员一人有一个装50斤水的塑料水桶,在家灌装后从楼上扛到楼下,放到车上拉到法庭,作为一周的生活用水,主要是用于洗脸、洗脚、洗袜子,衣服脏了只有背回中宁县城的家里洗。

  喊叫水地名道出了当地十年九旱,老百姓期盼有水,期盼有个好年景。

  喊叫水法庭辖区的居民主要是回族群众。由于地处山区和宁夏中部干旱带,老百姓文化程度低、生活条件十分贫困,政府在撒布拉滩建立移民安置新村,将老百姓从大山里迁到这里生活。辖区最远的村庄距离法庭有100多公里。“有的我还没有走到。”纪成忠说。

  法庭受理的案件主要是婚姻家庭纠纷和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纠纷。

  辖区老百姓早婚现象比较普遍,十五六岁就结婚的情况比较常见,常常是“大娃娃领着小娃娃”到法庭打官司离婚。

  这里的老百姓只认理不认法,爱较真,一旦发生矛盾纠纷,因受经济、文化因素的影响,诉讼能力差。一般情况下,当事人就会聚集亲戚几十个人,坐上农用三轮车来到法庭讨要说法,法官处理不及时或语言不慎就会引发群体性上访,所以纠纷化解的难度大。

  针对老百姓矛盾纠纷的实际情况,喊叫水法庭主要采取巡回审理的方法,到案发地邀请村支书、村主任、阿訇、族长共同进行调解。

  家住徐套乡上流水村的丁秀莲到法庭要求与丈夫马自然离婚。马自然脾气暴躁,时常为了一点小事就对丁秀莲大打出手。2011年5月,两口子为种瓜发生矛盾,马自然用手钳子把丁秀莲的头打出了血,丁秀莲一气之下,撇下五个孩子回了娘家。法官先后5次到当事人的家里,会同双方的父母、村支书、村主任、阿訇、族长共同进行调解,最终,马自然向丁秀莲认了错并保证今后不再打骂,双方和好。

  记者跟随纪成忠到马自然家做回访,马自然的父亲马汉俊对记者说:“纪庭长是我家的恩人,要不是纪庭长三番五次地到我家和亲家家里做工作,我儿子这好好的家就毁了,我几个孙子饭谁给做、穿衣谁来管?看着没指望的家庭又破镜重圆了,我一家老小都高兴。”

  丁秀莲在一边眼含着感激的泪水说:“感谢纪庭长,你救了我的家庭,救了我的孩子,下苦的老百姓真不知道咋地感谢。”

  记者在同纪成忠回法庭的路上,听他讲述2011年化解的19件纠纷每一件的案情和化解方法,能体会到他为此所付出的艰辛,能感受到他的真情,知道件件都是感人的故事。
责任编辑:陈秀军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