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小情深 感知公正
——四川攀枝花东区法院坚持服务基层见闻
2013-08-13 07:28:42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刘曼 聂敏宁 陈刚 钟强斌
攀枝花东区法院立案庭庭长熊志正在接待退休老人谢阿姨和她老伴邹大爷。本报记者 刘曼 摄
  记者亲历

  8月8日,星期四,8点30分。四川省攀枝花市东区人民法院刚一上班,立案大厅里已人头攒动。

  “我是到这儿来立个案子的。我这个事情也不复杂,你们跟我说的材料我都带来了。”今年刚满50岁的陈女士八年前下岗后,从四川内江来到攀枝花找了一份保姆的工作。2012年12月底,在照顾老人时伤了左腿致残,因一直不能结清伤残鉴定费,她将雇主儿女告到了法院。

  记者跟随她经历了立案全过程。10分钟后,手拿缴费证明的陈女士还一直不停地和记者说着:“我相信法律是公正的,更相信法官也为我们老百姓着想。你看我腿不好,又不是本地人,来一趟不容易。我提前打了法院的电话,他们给了我指导,又给了我建议,让我今天一次就能把立案手续办妥,我挺满意的。”

  楼小情深 高效服务感知公正

  按照《人民法院法庭建设标准》规定,年审3000件以上的基层法院适用一类标准进行房屋建筑,保证面积应在1.2万平方米以上。而攀枝花东区这个年审案件达到五六千件的法院,加上停车场也不到6000平方米。其硬件虽不达标,但作为陆续荣获“全国优秀法院”、“四川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等称号的先进集体,该院诠释了对服务基层、司法为民的坚持。

  正如攀枝花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祝鸿所言:“全市法院要求开展服务型、阳光型、效能型的三型建设,服务是根本、是宗旨。法官要将群众观点坚持好,通过自身司法能力的提升来让百姓感知到公平正义。”

  完善诉讼服务是该院服务基层的基础。东区法院在狭小的办公楼里,专门开辟了立案大厅。在这里,导诉台、诉讼引导岗、投诉意见箱、一站式收费窗口一应俱全。从立案大厅往里走,接待室、司法调解室、人民调解室、判后答疑窗口也一个不落。

  东区法院立案庭庭长熊志是记者一进法院大门就“听”到的第一位法官。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说听到,是指他那浑厚的男中音。他正给谢阿姨和老伴邹大爷耐心地讲解他们所涉劳动争议案件的进展。临走时,只听得谢阿姨说:“我们肯定相信你们这些法官的,你的人品我清楚,肯定为我们老两口主持公道。”

  他们的案子已经不是一年两年了。1995年,谢阿姨和原单位因养老金发放额度问题产生了纠纷并经劳动仲裁裁决。过了一段时间后,谢阿姨又对仲裁结果提出质疑,后起诉到东区法院,经法院审判作出生效判决。但在两年前,谢阿姨又对原判决提出异议,多次找到法院,要求改判。攀枝花中院进行复议后维持了原判,可这对老人还是认为对自己不公。

  两年多来,熊志已经无数次接待夫妇俩,每每倾听完老夫妻几乎不变的诉说之后,就反复而耐心地说理讲法,并嘱咐谢阿姨要照顾好已经完全失明的邹大爷。

  今天,熊志再一次搀扶着老两口到法院门口,并在邹大爷耳边说着话。

  待他回到设在一楼的办公室后,记者问他最后又说了什么。

  熊志娓娓地说:“哦,也没什么,我就跟他说,眼睛不好,尽量少来回跑了,回家要又想起什么就给我打电话。”

  “他们都知道您的电话?”

  “是啊。我们法官的手机号都给当事人留了,不论早晚都开着机。像我们任院长的电话很多人都知道,白天院里上班,晚上家里值班。”

  后来,记者遇到东区法院院长任群贤时,还顺便核实了熊志的说法。任群贤也憨憨地一笑:“是有当事人每天半夜打电话要跟我谈心的,那我肯定抓住机会要跟他好好谈呢!不过现在案子都结了,我们还成朋友了。”

  开庭前,有立案调解、人民调解、司法调解等方式,既能为当事人省时省力,更能省不小的花费。在庭审中,法官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案件双方在和谐的氛围中解决纠纷。

  记者走进法庭,旁听了一起劳动纠纷案。家住四川泸县的李国炳将都江堰市某建筑安装公司和介绍工作的曾某一并告上了法庭,向他们讨要工资。

  代理审判员张亚在法庭上积极与双方沟通,抓住他们对支付金额分歧不大的利好信息,一个数一个数地将金额套进公式中计算。终于,双方当庭达成调解协议,气氛轻松地结了案。

  庭审结束了,记者和张亚聊了起来。这一聊不要紧,刚刚还一口流利四川话的她马上变成北京音。原来,她是北京人,考到东区法院工作也不过几个月,能把当地方言说得这么好,看来还真是用了心思的。

  记者在采访时还了解到,东区是攀枝花市的政治、经济、文化、金融、商贸和信息中心,辖区以城市人口为主,大企业相对集中,农业比重较小,法院所受理的案件数逐年快速增长。为解决这一难题,东区法院在全市率先成立由一名法律素养较高、办案经验丰富的法官和两名书记员组成的立案庭速裁组,对婚姻家庭、民间借贷、劳动合同等事实理由清楚、金额较小、双方当事人争议不大并同意速裁的民商事案件,在短时间内进行快速裁判。速裁组自今年4月成立以来,已办结各类案件183件,其中调撤结案168件,平均结案时间不超过3天。

  服务社区 百姓门前说理断案

  祝鸿讲过这样的话:法官要将专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结合,用心办案、服务社会,用人民的满意度来评判自己的工作,做到上心、上手还要积极出手。

  东区法院早在2009年就主动出击,开始在全区每个街道(镇)、社区设立法官便民工作室,每个工作室固定一名工作人员,将姓名、联系方式完全公开,零距离为群众提供法律服务。如今,东区70个街道(镇)、社区遍布驻点人员足迹。

  为什么将这些工作人员称之为驻点人员,而不说驻点法官呢?因为他们的确有些并不是法官。东区法院现在全院在编干警71人,其中法官仅48人,案多人少、人才流动过快的问题十分突出。

  如何在现有情况下做好为百姓解忧的上门服务?该院想出了全体总动员的办法。他们将工作人员派驻到工作室,是法官的,可以当时当场就与社区干部、民警、人民调解员一同化解纠纷;不是法官的,也要带着社区的问题回到院里,及时找到解决的办法,反馈回去。

  采访当日,记者跟随熊志来到他的驻点:炳草岗街道办。

  在这里,记者了解到,每一名驻点人员都要主动走进社区,像熊志已经是这一个月来第四次进社区了。他们认真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求,对社区矛盾立足抓早、抓小、抓苗头,与基层社会管理组织一道深入排查、共同化解。同时,他们还结合工作实际,针对不同人群进行法制宣传教育,提高群众的法律意识;针对热点法律问题,积极开展咨询服务,引导群众依法、理性维权。

  法官便民工作室还有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指导人民调解员进行调解,并对相关调解结果予以司法确认。在炳草岗街道办,司法所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说,他们每个月也要调解五六十件纠纷,很多都是经过法官指导,甚至是法官亲自调解得以化解的。

  当事人说

  我一个人出来打工,拿不到钱心里的确很着急。一趟趟来法院的话很麻烦,要花很多路费。之前我和被告他们也私下商量过,可就是谈不拢。这回法官给我讲明白到底是怎么计算的工资,让人觉得挺可信的。其实我们之间分歧很小,现在虽然比我主张的少了600元,那我也很认同。我感觉法官真的把维护我们老百姓的权益、维护公平正义放在首位。你看她现在给我解释的,我都知道法律关系很清楚了,而且被告方两位代理律师刚才在庭上也都表示没有异议。我们之间的矛盾和争议的焦点经过法官明示,很容易就化解了。坐在这个法庭里,一点都没有火药味。被告他们都在外地,我都没想到从起诉到现在只有一个多月而已就结案了,而且我今天就能拿到所有欠款。你说我得多高兴!

  ——四川省泸县得胜镇罐顶山村村民 李国炳
责任编辑:陈秀军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