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红飘带”
——走“水长城”红旗渠随感
2014-01-10 16:53:45 | 来源:中国法院网 | 作者:张小桢
  您走过太行山的“红飘带”、“水长城”——红旗渠吗?每当我回忆起走在红旗渠上的脚步与内心经历的震颤,一股强烈的正能量就像春风扑面而来,思想上仿佛又接受了一次洗礼。

  2013年秋季的一个周日,我们近百名培训班学员在辅导老师的带领下奔赴教育实践基地,参观了红旗渠精神纪念馆,并身临其境参加了体验教学“走红飘带”。

  红旗渠宛如太行山腰飘着的一条“红飘带”。在这里工作、生活已有十余年,遗憾的是,对红旗渠的了解却从未深入。这次,在红旗渠精神纪念馆,我终于了解原来修红旗渠对林州百姓的生存意义是如此重大。现在的林州市,即历史上的林县,百姓因缺水苦不堪言。有一户人家刚娶了儿媳妇,大年三十一大早,公公去几十里外去担水,天黑才回来。孝顺的新媳妇到村口迎接,可当她刚接过公公肩上的扁担没走几步,却绊倒了。水没有了,虽然家里人谁也没责怪新媳妇,但是新媳妇却羞愧难当,上吊自杀了。大年初一,这户人家含悲掩埋了儿媳,举家去山西逃荒了……太行山林州地段的地质构造特殊,由于太行大峡谷的断裂拦截等因素,使得雨水、河流无法淌进大面积干涸的土地。而近在咫尺的山西境内,水量丰富的漳河却汹涌奔腾。在大自然的安排下,漳河哗哗地从林县身旁“扬长而去”,林县人民只能忍受“守着水库种旱田”的残酷命运。新中国成立后,曾受到过毛主席亲切接见的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决心在林县这片土地上为社会主义建设大干一番。为解决缺水这一头等大事,杨贵书记开创性地干起了修建红旗渠“引漳入林”的水利事业。在太行山半山腰凿石开道引水入林,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历史上千百年来从未有人尝试过,真可谓“前无古人”。在当时建国之初,同古代一样也没有什么现代化的先进技术,全靠人工。红旗渠的修建横跨十年,经历了我国的“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几经波折,历经重重困难与险阻,有技术难题,有开山放炮、塌方的人员伤亡,有政治上的“审查”。面对水利技术难题,杨贵书记曾承受巨大精神压力,他对水利局长说:如果渠修好了,水却没引过来,咱们两个只有从这太行山上跳下去,来向林县人民谢罪。在杨贵书记的带领下,林县人民迸发出巨大的聪明才智,自制水泥、自造炸药,在劳动中产生了许多发明创造,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以势不可挡的艰苦奋斗精神凿山开洞、修建水库,在太行山腰架起一条“人工天河”。

  “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河山重安排!”

  我们观看了当时中央记者拍的修渠现场记录片,当片尾响起这首豪迈的《定叫日月换新装》时,学员们不约而同跟着合唱起来,唱得那么整齐,那么激昂入神,摄像老师忙不迭地摄录下了这动人的场景。我们打着节拍的掌声融入了通水的欢呼声中……

  有了这么多背景知识和感受之后,当你置身太行山悬崖峭壁、走在红旗渠一凿一钎的沟痕之上,当你看到每一段渠留下的质量责任人的名字时,当你用灵魂与为修渠牺牲的八十多名英烈对话时,内心是怎样一种震撼啊!

  走在红旗渠上,想起自己工作上遇到的困难,跟修建红旗渠比起来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太行山的石板岩,硬度非常高,铁锤砸钢钎开凿隧道的过程,比蚂蚁啃骨头还难。以厘米计量的进度,凝聚着心血的一锤一钎成年累月地重复,还有什么比开山更艰苦、枯燥的困难呢?!回想一下自己对工作的付出,有这样的毅力吗?付出的真有那么多吗?想起自己曾在困难面前灰心丧气、踟蹰不前,曾用很多时间去看“肥皂剧”,多么令人惭愧!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在太行山的“红飘带”之上只走了四公里长,但心灵之路却走了很长很远,甚至会伴随一生。

  红旗渠引来了漳河水,数万亩荒地变良田;有了水,工业获得大发展,红旗渠是一条给人民带来幸福生活的 “幸福渠”。如今,红旗渠已经不仅仅是一道震惊世界的人文景观,而是象征着“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中华民族精神;红旗渠的胜利是“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群众路线的胜利。红旗渠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她是在最艰苦的岁月中,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依靠人民群众超常规创造出的人间奇迹。而时至今日,她依然传递着强大的正能量,鼓舞着千百万来参观的人们。

作者单位:河南省安阳市龙安区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胥立鑫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