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扫:提倡"一束花" 为何难舍"一堆灰"?
2014-04-04 18:22:11 | 来源:新华网 | 作者:蒋芳 鲁畅 赖雨晨
  据新华网北京4月4日报道,祭拜祖先焚烧纸钱,本是延续千年的清明习俗。在当下雾霾频发的大环境下,文明祭扫提倡献上“一束花”,为何许多人却难舍“一堆灰”?

  浓烟散后“一堆灰”

  3日晚间8至9时,不少北京市民当街燃烧纸钱祭祖,北苑家园、姚家园、宋家庄等很多小区外的街道拐角处都能看到烧纸的火苗和灰烬。8点30分,记者在北京石佛营北的十字路口看到,一群市民正蹲在绿化带旁焚烧纸钱,弥散出的烟雾、火星和黑色灰烬引得路人绕道而行。晚上9点左右,记者在此路口旁发现有10余处灰烬,虽然火苗被市民用水浇灭,但却难以起到“降尘”的效果,一旦有大车经过或起风时,灰烬就被吹得四处都是。

  “连着三四个晚上都有烧纸的,多的时候一下有五六拨人同时烧,持续有近40分钟”。在北京丰台区宋庄路附近的居民说。一些北京市民认为,“烧纸钱不但烟大,散出的味道也十分刺鼻,应该会影响到空气质量”。

  由于雾霾肆虐,今年北京、南昌、合肥等地的一些公益性墓园明令禁止烧纸,采取了以鲜花换取祭扫者手中鞭炮和冥纸的方法。然而,与几十万、上百万的祭扫人群比,放弃纸钱的寥寥无几。由于不少墓园尤其是公益性墓园,都安排了管理人员进行劝导,有的人不得已放弃了在墓园烧纸却表示将会回家补烧。

  记者在南京雨花台功德园看到,扫墓者除了鲜花、水果之外,均携带了一些纸钱。而在墓园的烧纸塔前,浓烟滚滚,祭品中不仅有各种纸钱、纸衣服,还有纸麻将、扑克牌、纸iPhone、纸iPad等。南京市民陈先生告诉记者:“烧纸钱是中国的传统风俗,虽然墓园会劝导,但还是打算晚上选条僻静的街道烧。”

  一些管理不够到位的墓园,上坟烧纸、放鞭炮则缺乏监督。3月24日下午,位于海南三亚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旅游区山脚下的一块墓地就因为祭祀突然起火,过火面积达到了500平方米。

  移风易俗非一朝一夕

  “墓园从去年开始禁放鞭炮,原本希望2014年清明能实现禁烧纸钱,做到真正的低碳文明祭扫。目前看来,的确有一些祭扫者主动用其他祭品代替了烧纸,但不是主流。毕竟移风易俗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南京雨花台功德园办公室主任胡静说。

  扬州墓园近日特意请来了一家花卉批发公司,以批发价向市民售花,一天的销量有几千朵,盆花在短短的几天内也已售出3000多盆。前来祭扫的市民叶女士说:“鲜花多好看,也很有意义。”小时候随家长去祭扫,烧很多祭品,最后留下的只有一堆灰烬。

  据广州市民政局殡葬管理处处长梅向阳介绍,位于市区的广州市火葬场和银河公墓,每年清明节期间都要接待最为密集的祭扫人流,出于安全的考虑,这两个地点自1999年起已禁止焚烧冥币和祭品,但允许燃点香烛。

  “一开始市民也不太理解,我们通过两三年的努力,才杜绝了在这些场所焚烧冥币祭品的现象,然后就一直保持下来了。”梅向阳说。广州市辖区内11个墓园目前仍然允许市民在祭扫时焚烧冥币和祭品。由于这些墓园大部分位于远郊、地势开阔,短时间焚烧祭品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相对较小。“通过提倡鲜花祭扫、网络祭扫和居家祭扫,这两年明显看到,带着鲜花到墓园拜祭的市民越来越多了。”

  难以“免俗”的症结何在?

  近日有媒体发起“你会用何种方式祭扫”的调查问卷,其中83%的受访者表示,他们会准备纸钱、纸衣服等物品祭扫。不少人的理由是“这就是一种心理安慰”。难以“免俗”的症结究竟是什么?

  扬州市民蔡先生说:“我不迷信,知道死后风光不如活着尽孝。我想等我自己死后如果孩子们不给我烧纸钱我一点意见都没有,但对于地下的老人们,我想还是尽量尊重这种习俗,说直白些,就是求个心安理得。”

  有关专家认为,并没有科学研究或权威试验数据显示,烧纸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导致或加重了雾霾,如果不能完全讲清楚,人们很难轻易放下自己的纠结。

  比如有网民说,不光是清明烧纸,春节放鞭炮的习俗古来有之,治理雾霾不在于放不放鞭炮、烧不烧纸钱,而在于对污染企业的管理,工业化进程的长期监督,及对源头的治理。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院环境科学系教授邵敏表示,在大气污染物浓度较高的情况下,不宜大量焚烧纸钱,但在大气扩散条件比较好的情况下,局部少量焚烧纸钱对空气质量基本没有影响。

  社会专家认为,祭奠已故的亲人是人之常情,现在生活节奏加快,许多人想回老家或跑很远去祭祀亲人,也难以如愿,如果只是一味“堵”,没有一个让市民抒发哀思的好方式,也不是长久之计。

  “传统习俗是民众精神生活的需要,无论是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都是一个人所必需的。对于传统习俗和现实环境的短暂冲突,应该通过引导宣传和弹性管理,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扬州大学社会与发展学院副教授朱季康说。
责任编辑:孙剑岚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