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改征途上的“燃灯者”
——追记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模范法官邹碧华(之四)
2015-03-01 08:23:15 | 来源:人民法院报第一版 | 作者:记者 严剑漪
图为邹碧华在一次司法改革会议上发表意见,他表示从来不怕因为工作得罪人。 资料图片
  人的一生,都有一个需要坚守的价值。理想的完满人格,应当是破除自我,将自己融入到人民中,融入到祖国的法治中。无我,党的事业不朽。如是我心。——邹碧华

  一场充满挑战的改革

  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司法体制改革作出了重大决策部署,上海法院被中央确定为先行试点单位,开始进入司法体制改革的倒计时。

  谁都知道,这次司法改革是中央第一次自上而下通过顶层设计来推动,是所有法律人实现法治梦想的难得机遇。上海高院成立了司法改革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那么,谁来做办公室主任呢?

  上海高院院长崔亚东想到了邹碧华。

  邹碧华已经在上海法院工作了25年,从书记员到法官,从高院研究室主任、庭长、基层法院院长到高院副院长,他不仅具备长期的司法实践经验和扎实的法律功底,而且在美国专题研究过法院内部机构设置和法官助理制度,对改革有着自己的思考和想法,他应该是最合适的人选。

  但崔亚东也想到,这次改革与以往不同。上海是全国司法改革的试点,在此之前完全没有其他经验可循,而且每一项改革都涉及司法领域深层次的问题,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邹碧华会愿意吗?

  “我愿意!组织上信任我,我一定会尽全力把它做好。”邹碧华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的干脆让崔亚东感到了信心。

  不久,上海高院增设司法改革专项试点工作办公室,与高院司法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合署办公,邹碧华任司改办主任兼试点办公室主任。从此,邹碧华全身心地开始投入这场具有历史意义的司法改革中。

  “他每天都很晚回家,九、十点钟是常有的事。有一次我一直等到凌晨三点,他才从办公室里出来。”邹碧华的司机李小马比他年纪大一轮,两人都属马,感情非常深。看着邹碧华天天忙进忙出,有时候连晚饭都来不及吃,李小马便在车上给他常备了一些硬糖和芝麻饼,邹碧华也很爱吃,“他实在太辛苦了!”

  同样深有体会的还有司改办的陆伟。自从进入司改办后,陆伟和同事们就没有了休假,他就像电影《兵临城下》中的瓦西里,刚下了火车就有人塞给他一把枪,然后冲进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役:“这日子真不是人过的,整个司改办都在加班,5+2、白+黑,我们这层楼面一直灯火通明。”

  2014年7月31日,上海全市法院司改动员大会结束,陆伟第一次准时下班。那天下午五点半,陆伟在微信里写:“庆祝本月第一次准点下班回家”。

  邹碧华带领的司改团队在忙什么?

  “在中央批准的五项任务中,我们主要抓审判权力运行机制和人员分类管理两项改革,同时配合有关部门,推进司法人员职业保障制度、全市法官统一管理体制、全市法院经费统一管理机制三项改革。”上海高院政治部主任郭伟清对司改任务已经如数家珍。

  郭伟清比邹碧华大11个月,两个人都属马,都长得高高瘦瘦。两人几乎同时从上海高院到基层法院担任院长,邹碧华在长宁法院,郭伟清在徐汇法院,之后两人又先后回到高院任职,邹碧华兼任司改办主任,主抓审判权力运行机制,郭伟清兼任法官遴选办公室主任,主抓人员分类管理制度。

  “我记得有一次基层法院院长开会,他坐在我旁边,我们聊起了各自管理法院的心得。当时聊得很投缘,他告诉我,他在长宁推出了一套信访监控系统,把所有的来信来访扫入电脑并设立节点管理,这是我原来没有想到的,他这个办法很好。”郭伟清非常欣赏邹碧华的性格,“他给我的印象是博学、阳光、有激情。”

  2014年,郭伟清从徐汇法院调到上海高院,开始与邹碧华并肩作战。

  “硬骨头”来了

  2014年6月6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央关于司法体制改革试点若干问题的框架意见》和《上海市司法改革试点工作方案》,7月31日上海市委司法改革试点推进小组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上海法院司法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这个方案是我们召开了15次专题调研座谈会、历经34稿才最终形成的。”上海高院研究室副主任兼司改办副主任张新说。

  方案有了,但推进的过程还是困难重重。

  审判权力运行机制改革是这次司法体制改革的核心,目标是为了去行政化、落实司法责任制、“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

  “邹院长让我们对全市法院审判权力运行情况做一个问卷调查,了解和掌握在审判权力运行中的行政化因素,有针对性地采取改革措施。”张新说。

  “他很注意科学分析,简直就是一个数据分析大师。”当时兼任司改办副主任的顾全很了解邹碧华的工作风格。

  既要保证法官依法独立公正审判,又要同时防止法官滥用自由裁量权,邹碧华想了想,然后和团队说:“我们可以进行权力运行可视化,把立案、接待、调查、保全、庭审等关键环节用信息化方式可视出来,‘把权力关进笼子里’。”

  邹碧华开始带领团队不断地搜集分析各类数据,法官人力资源投入占比、各国(地区)法官人均结案数、各国法官辅助人员比。其中,仅针对一个“错案责任追究”的数据,他就划分了错案责任认定部门的分布、法官对所在部门错案认定的态度、是否应当设置法官申诉程序等多个板块,每个板块都进行了精密统计,然后计算出各自的百分比。

  “他对数字很敏感。”上海高院信息管理处处长曹红星说。为了研究大数据的一个专题,邹碧华曾经一口气读完了近50本书。

  其实早在邹碧华做长宁法院院长时,他的“大数据”理念已经形成,其中最出名的就是他独创的“案件权重系数”。

  “案件权重系数”的产生源于一次调查。一次,为查明长宁法院研究生的工作状态,邹碧华让相关部门做调研分析,结果发现,法院的质量效率评估指标体系无法恰当地反映研究生们的真实工作状况。比如,对法官审结的不同类型案件采取同一种统计标准,这直接造成办一个简单案件和办一个极其复杂的案件在统计结果上是完全相同的。

  邹碧华并不赞成这样的评估体系,他引入了“权重”概念。早年赴美的经历让他接触到了美国联邦法院的“caseweight”(权重),即美国法院为了确定人员配置数量,会去统计各种不同类型案件所需要消耗的工作量,从而换算出每种类型案件所需占用的劳动力。邹碧华在长宁法院引入了“案件权重系数”,到了高院后,邹碧华在更大范围内开始测算这个系数。

  “他用了一个多小时演示给我看权重系数的模型,这个需要大量实证数据来支持,要非常多的样本,而且每个细节都要考虑周密。比如说一个案子立案了,送达需要花多少时间,需要开多少次庭,开一次庭平均需要花多长时间,笔录字数是多少。”顾全说。

  邹碧华精心设计了一套权重系数的换算公式,就像一个金融专家运用汇率分析外汇市场一样,他通过权重系数精确计算出了每位法官、每家法院的实际工作量和忙闲情况。

  “他就是硬碰硬,这件事不是所有人都有魄力去做的,有人怀疑它的客观性,还有人被触碰到了奶酪,但他坚持做。在没有其他可以科学参考的数据前提下,至少这个权重系数相对准确客观。”一位司改办的同事说。

  在工作上,邹碧华是从来不怕得罪人的。一次,邹碧华要做一份调查,但布置到相关部门后,那个部门认为这个事情不应该他们做。邹碧华当场火了:“如果连这件事你们都不去做,我不知道你们应该做什么!”

  坚持总会有效果。随着审判权力运行机制改革在上海二中院、闵行、宝山、徐汇等四家司改试点法院内的顺利推开,行政化问题渐渐得到解决,“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开始得到落实。以上海二中院为例,根据统计,2014年4月至12月该院审结8959起案件,其中由合议庭评议裁判的占99.9%,提交审委会讨论的仅占0.1%。

  改革中的险滩

  审判权力运行机制改革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人员分类管理改革则是司改面临的又一场“攻坚战”,而且这块骨头比前一块更硬。

  根据上海的司法改革方案,目前法院里的人员将分成法官、审判辅助人员、司法行政人员三类,各占总人数的33%、52%、15%。在外人眼中,33%的法官员额就意味着一些原来有法官身份、但不符合一线办案要求的法官无法进入员额,这就引起了法官们的极大关注。

  综合部门与审判部门收入待遇会有什么区别?审判员与助理审判员谁进员额?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出现在了司改办面前,就连司改办内部也出现了分歧。有人说,论资排辈、一刀切是最没有风险的。有人说,改革追求的是法官专业化、职业化,要搞结构优化。还有人说,索性通过竞争上岗推倒重来。

  一刀切、结构优化、推倒重来,究竟怎么做才更合理?

  邹碧华让司改办设计调查问卷,对全市法官进行岗位意向调查,包括了解法官们的入额意向、“一方退出”情形、过渡期内退休等人员状况。

  紧接着,他又布置不同层面不同群体的分类访谈,对队伍的诉求进行分析。15场座谈会,再加以个别访谈、网络舆情收集,司改办竭尽所能地在摸底了解全市法院队伍的思想动态,以便后期的司改推进。

  一个周末,邹碧华让司改团队对某试点法院200多名法官的工作量做测算。由于这个测算结果只能看见案件数量和效率,无法对案件难易度下评判,于是他让顾全去联系技术处,让技术处把所有法官的同期电子案卷材料调出来,他要在双休日梳理一遍。

  “他怎么可能有这个精力啊,光硬盘拷贝就需要四小时。”技术处的工作人员吃惊地说。

  “他肯定会看的。”顾全回答。

  顾全没有说错。邹碧华利用这个周末,对一家试点法院的200名法官五年内所有的办案卷宗进行抽查比对,每个法官至少被抽查了1至2起案件。

  “他一直是那种信念很强的人,我们能感受到他身上一个理性主义者情怀的光芒。”顾全说,“每次开会第一件事,他就让我把测算的数据说一遍,然后和我们说,这个数据可以推导出哪些规律,我们可以怎样考虑。”

  “一定要为法院的未来留出希望,留出空间。”邹碧华反复强调,他坚持择优遴选,不搞论资排辈、网开一面,要把真正的人才选拔进法官队伍。

  这样的坚持是有原因的。由于工作负荷高、职业风险大、收入水平低、生活压力大、晋升难度大,这些年来,上海法院的法官人才不断流失,法官队伍结构断层,法官职业尊荣感下降。邹碧华对此心急如焚,他让司改办团队对全市法官分布情况、人力资源实际投入占比情况,以及各国的法官人均结案数、法官辅助人员配比情况进行调研,为了争取法官薪酬待遇,他对美、英、法等9个国家或地区的法官工资也进行了研究。

  “法官流失,意味着职业尊荣感的流失,社会信任的流失,法律信仰的流失。”邹碧华一直强调,但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这一点。

  “我们在各个层面召开了很多次座谈,外部有些观点对于法官要增加薪酬待遇或者是强化职业保障缺乏共识和理解。有人说,法官比环卫工人辛苦吗?法官会牺牲流血吗?这些都反映出他们对法院、法官职业特点的不了解。”顾全有些无奈。

  面对这些阻力,邹碧华反而越挫越勇,亲自制作200多页的PPT,将分析结果向各职能部门、兄弟法院、人大及政协进行宣传,希望争取方方面面的共识。“如果优秀法官流失了,又没有新的人愿意进法院,法院的未来怎么发展?”他在各种场合反复地、坚持地说。

  30多场座谈会,5大类100多个关键问题,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法院管理及法官职业保障制度,500多个日日夜夜,邹碧华勇往直前地坚持着。

  “将来我判断自己人生成功的标志,是看我帮助过多少人走向幸福。”邹碧华在给一位朋友的微信里这样写。

  邹碧华睡得越来越晚,头上的白头发越来越多。“这么晚了怎么还不睡啊!”妻子常常催促邹碧华。

  “马上就睡。”邹碧华在书房里应着,但灯还是一直亮着。

  “他这么辛苦根本不是为他自己,‘一刀切’对他本人的发展毫无影响,但他仍然反复磋商、反复争取,反复为年轻法官、优秀法官争取机会,这当中还有可能得罪人。他干吗呢,他就是冲着这个法治事业来的!”一位熟悉邹碧华的法官感叹。

  人生成功的标志

  2014年12月9日,郭伟清在电梯里碰见邹碧华,邹碧华对他说:“伟清,我最近感到特别累!”邹碧华是个从不说累的人,郭伟清有些担心。他没想到,这竟然是邹碧华对他说的最后一句话。

  12月10日中午11时,邹碧华前往政法委开会,期间给顾全发了一条短信,询问有关人员数据的情况。顾全没想到,这竟然是邹碧华留在他手机上的最后一条信息。

  下午14时58分,陆伟发微信给邹碧华:“邹院长,司法改革舆情摘编弄好了,您在的话我给您送过来。”没有回音,陆伟以为邹碧华很忙。他没想到,他再也收不到邹碧华的回音了。

  17时20分,邹碧华因心脏病抢救无效而离世。

  郭伟清站在病床边,看到邹碧华的一只手垂在床边,他下意识地想把它扶好,当他触摸到那只冰冷的手时,心一下子痛到了极点;

  顾全默默地站在急救室外,在死亡证明上填写着邹碧华的身份证号码,他的心空荡荡的,无法接受眼前的事实;

  张新和陆伟赶到医院,当看到安静地躺在病床上的邹碧华时,两人眼泪夺眶而出。

  越来越多的人赶到医院,越来越多的人不敢相信眼前发生的一切……

  “一个比我更优秀、比我更努力的人,不顾一切地做着我们热爱的法治事业,现在他倒下了,我们还能退缩吗!”所有人的心里都开始回响着同一个声音。

  2015年1月31日,上海法院举行了司法改革试点法院首批法官入额考试,196名法官参加了此次考试。邹碧华生前最关心司改工作,正按照他和团队原来的设想一步一步地进行着。

  斯人已逝,灯火长存!邹碧华的“灯”已经传递到了更多的法官、更多的法律人手中,更多的“燃灯者”将在中国法治发展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我宣誓: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宪法和法律,忠实履行法官职责,恪守法官职业道德,遵守法官行为规范,公正司法,廉洁司法,为民司法,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而奋斗!”

   记者手记

  “燃灯者”的时代

    当写完关于邹碧华的四篇系列报道后,我看到了一首诗叫《春天之前》:

  “寒冷的早晨,一个音调即将融化。稍过一会儿宁静就成熟了,如种子般绽裂。

  “在这空气之中,有着你眼睛无法看见的各种颜色。如同空间的深度,它们在盲目的雪上等待。

  “宁静地。暂缓说话。不要让什么事情开始。更多一滴宁静。空气中全都是歌声。”

  春天是需要等待的,当一颗种子在默默发芽时,给予它无尽生命力的土壤不声不响。

  邹碧华就是那颗种子。纵观邹碧华26年的法律生涯,恰逢中国法治建设求新求变的年代。当他来到上海时,法院海纳百川吸纳人才,不仅给了他审判一线的实践,同时还送他前往北京大学攻读硕士、博士,直至最后前往美国联邦司法中心担任研究员。当邹碧华学成归来后,又不断被委以重任,从研究室的理论调研,到民一庭、民二庭的审判实践,直至长宁法院的领导管理,让邹碧华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为一代法律人中的佼佼者。而当司法改革来临时,法院又将信任和责任交给邹碧华,让他有足够施展才能的平台,直至生命最后一瞬的大放光彩。

  感谢种子的精彩,更要感谢给予种子无穷活力的土壤。

  邹碧华生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他很感恩自己赶上了一个改革开放的好时代,有一批爱才惜才的法律前辈引领,有走出国门、开阔眼界的机会,如此才使得他这样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的山乡少年一步步走到今天。他的成长完全得益于这个时代,他感恩这个改革时代,所以也义无反顾地投身于这个时代。

  这是个属于“燃灯者”的时代,邹碧华来过,珍惜过,也因此快乐过。让我们也一起投入这火热的时代,不管身处何种逆境,不管碰到何种困难,我们永不放弃“燃灯者”的温暖与光亮,我们所有的努力就是要与心中的法治理想同行!
责任编辑:杨青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