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幽默风趣喜剧形式表达严肃庄重法治主题
——电视连续剧《小镇大法官》研讨会专家发言摘要
2016-04-13 08:37:59 | 来源:人民法院报第四版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赵化勇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安定团结,对于法律的普及应当说至关重要,特别是在基层,这部戏恰恰从这个方面回答了这个问题。基层法官和法律工作者太不容易,太不好做,真的是挺难的。我很感慨里面有一句台词:“作为基层法官,既要当一个好的丈夫,又要当一个好的父亲,还要当一个好的儿子,还要当一个好的邻居,还要当一个好的法官。”多重身份融于一身。我们基层法官在执法时真的挺难做。如果完全按照法律去做可以判,但是未必能得到最好的结果。我们感到《小镇大法官》这几个成员,他们把亲情、讲道理融合在一起了,有时候是法律在最前面,有时候亲情在最前面,把事情处理得很好,的的确确很不容易。这部戏的播出,让电视观众对于法官,特别是对于基层法官有一个相对全面和客观的认识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李准

     每个国家的司法制度既包含共同规范内容,又有自己的独特本质和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最重要的本质就是司法为民,该剧通过荷塘镇法庭庭长王德忠形象塑造,用艺术方式对此作出了可贵的呈现。 该剧通过对荷塘镇法庭一连串审判案例的真实描绘,令人信服地表达出:严格按司法程序审案固然重要,但比程序更重要的是法官的道德和良心。因为对民事案件来讲,审判的责任不仅要给人们以公平,还要有利于化解矛盾。剧中王德忠的办案经历及其与他人的冲突生动地告诉观众:在民事案件的审判中,法官不能高高在上,总想着法官的威严,而是要把自己融入到案件中去,设身处地为双方当事人着想,只有以心换心,才能使好人感到法律的温暖,才能取得审判的最佳效果。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仲呈祥

     《小镇大法官》是一部以喜剧风格表现严肃的靠法治构建和谐社会的大主题的极有个性的好作品。在一定意义上讲,是一部当下中国普通乡镇建设法治社会的形象史。镇虽小,但营造出一种看似不见、摸似不着的让每一位镇民身入其间便能得到精神的提升、灵魂的洗礼、道德的净化、法治观念的强化的文化氛围,那便是最宝贵的软实力。且看林永健塑造的基层法官王德忠形象,既具高尚的道德和职业操守,又怀对人民大众的耿耿忠心,既具智慧,又有幽默,既入情,又讲理,通过他处理的一桩桩一件件民事纠纷,在相当程度上把中国乡土特色的法治文化和法治进程形象化、审美化了。这正是《小镇大法官》的价值所在,也正是法官之“大”的风采所在。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视剧管理司司长李京盛

    该剧讲述了以王德忠为代表的荷塘镇法官如何坐在炕头上、田地间、房前屋后的大树下,在情与法、法与理的矛盾交织中,在小镇百姓的嬉笑怒骂中辛勤解决邻里之间、真假离婚、老人赡养等身边棘手的事,让人捧腹大笑之余又发人深省。剧中,由林永键饰演的王德忠数十年来信仰法律,坚守法庭,为民排忧解难,是我国千万个扎根基层、默默耕耘、忠诚为民、无私奉献的法官的代表和缩影。 作为基层法官,王德忠他们面临的多是琐碎小事,有时甚至会因为亲情、友情的牵绊把自己弄得一地鸡毛,然而他们却凭着正直善良的心,探索灵活、高效的方式,铺设法理与人情的桥梁,达到最佳的执法普法效果。他们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却在平凡的岗位上维系着社会的安宁,谱写了一曲农村基层法官的赞歌。

 
    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庞井君

    该剧以诙谐幽默的田园法治轻喜剧风格,赢得了不少观众的关注和喜爱,凸显了该剧丰富的政治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道德价值。这部电视剧以荷塘镇为叙事背景,以一个基层法庭的日常工作状态,艺术地表现了基层法官的工作、生活、情感状态,较好地处理了情、理、法之间的关系。小镇不小,法官不大,这部电视剧主人公形象鲜活饱满,很接地气,小人物演出了大情怀,小故事蕴涵了大道理,与基层百姓生活贴得很近,可以说是一个大社会的小缩影。总体来说,这部剧以艺术的方式,把国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决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了大众面前,让观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普法教育,对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提高民众的法治意识,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起到了积极作用。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宣传管理司副司长,中国电视艺委会秘书长王丹彦

     《小镇大法官》是法治剧与三农剧的创新之作,它用讲故事的家长里短洞察转型中国的大社会图景,用小人物的酸甜苦辣聚焦社会主义新型农村建设与基层法治建设的大主题。 该剧散发着一股浓烈的乡土气息和烟火气息,从而对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中国故事与中国精神的塑造赋予了新的现实深度与人性深度。 总体而言,该剧在叙述上分为办案和情感两条线索,双线并进,每集精心设置三至五个法理点,用情与法、利与法、德与法的冲突推进人物心态的发展转变。将基层法治工作者的酸甜苦辣用有喜感的风格给予呈现,让作品不呆板,不僵硬,不乏味。定分止争皆出戏,清新而富有生活气息。这是电视剧人对改善中国法治生态文化的诚意之作,是深入生活,深耕主题、引领社会法治精神养成的诚意之作。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

    这个作品塑造了基层荷塘法庭庭长王德忠的形象,体现了独特的中国特色和中国价值。人物塑造上,确实都有特色。这一组人物的出现,使得法庭的生活群落变得生动和丰富了,应该说这是在艺术上我们重要的改变。虽然它是一部正剧,但是它有一定的喜剧风格,这个跟小镇生活有某种质感上的连接,它没有完全脱离生活的空间和区域。总体上来讲,它在艺术上有很重要的成就。当然如果说有一些不足,我觉得有两个问题可能将来都可以值得研究。 第一个问题就是行业剧特色,我们能不能跳出行业剧范畴,把它变成对社会公众普及法律知识,普及法律素养的大众剧,这样才能够起到更好的传播效果。第二个问题,我觉得可以增加一些它的专业性,增加一些中国农村的深度性,让它有足够丰富的生活魅力。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电视艺术中心主任兼《当代电视》杂志主编张德祥

    《小镇大法官》是一部田园法治轻喜剧。邻里纠纷、结婚离婚、抚养子女、赡养老人、殡葬改革等等,就是最基层的也是最基本的生产生活矛盾。法官与老百姓、案件当事人就生活在一个镇上,抬头不见低头见,都是熟人,从村头的大树底下到农家的炕头上,随时随地调解纠纷,开庭断案,普及法律知识,可以说,法治就在生活中。 喜剧风格,悲情人生。王德忠也经历了妻离女散的悲情人生,但最终还是大团圆结局。这基本上是多年来中国现实题材电视剧的通用模式,还没有哪部电视剧敢于突破。当然,该剧有些角色的夸张性表演,似乎为了达到喜剧效果,但又有为喜剧而喜剧之嫌。过渡的戏剧化有损艺术的真实性。


    《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刘玉琴

    《小镇大法官》是近年来比较难得的一部电视作品。看了该剧后,我感触最深的是它将审判实践经验和法律良好的结合,法律不再是冷冰冰的条文,我觉得体现了社会的进步,是当今依法治国、司法为民、为民服务理念的深度实践。 该剧以生动活泼的艺术形式传递司法改革、依法治国理念。我国民事审判方式不断改革,由于地理环境等因素,基层法官丰富的办案经验可以提供一种有益的参照和启示,作品向我们深度展示了这种可能。确立一个什么样的审判模式,不仅事关能否在查明事实的基础上,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而且还事关能否充分发挥法律调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作用。作品对基层民事审判方式的选择和表现,重在调解与劝解,也是对民事审判事件中遇到问题的梳理和探讨。 


    《光明日报》文艺部主任彭程

    以幽默风趣的喜剧风格来表达在人们心目中通常是严肃庄重的法治内容,无疑是这部电视剧的一个突出的审美追求。在这样的氛围中,电视剧以荷塘镇法庭作为窗口,展现了当下农村社会中法治意识对人们的生活和内心世界所产生的越来越大的影响。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电视剧塑造了以王德忠为代表的几位基层法官的生动形象。他们都以“司法为民、公正司法”作为价值追求和人生目标,他们处理各种案件纠纷,是基于共同的对于法律尊严的尊重,对于自身作为法官的使命感和担当意识的认同和坚守。作品尤其是着眼于乡村生活中的基于血缘、人情的复杂人际关系,从“法”与“情”的纠葛入手,较好地把握住了两者既相互冲突又相互依存的尺度,体现了编导对于中国乡村社会文化的深刻理解。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副主任周由强

    我觉得这部剧讲政治、大视野、有滋味。用小镇上家长里短的故事,包括依法治国、公正执法、追求正义的内核,让观众受益匪浅。从中我们看到了法律自身,看到了生活之美,看到了人性之善,看到了基层法官接地气。观众能从剧中看到自己的生活和喜怒哀乐。剧中的每一个故事都充满了乡村生活的质感,诙谐幽默,我认为这就是人生中的大智慧、大情怀。剧中五个法官的形象,王德忠的忠诚、忠义、幽默、可爱等等都让观众有比较深刻的印象,颠覆了以往我们对于法官严肃冷面形象的认识。我觉得《小镇大法官》对亲情、爱情、友情的书写,也是该剧的一大社会贡献。 我们也期待更多的类似《小镇大法官》的艺术作品,为国家的法治建设添砖加瓦,为人民艺术的百花园增光添彩。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理论研究部主任赵彤

    该剧把送法下乡呈现给观众,这是比较新鲜的。在实现全面小康的道路上,在实现中国梦的路途上以送法下乡为起点,这个情节基点既是一个现实的课题,也联系着古老中华民族的情结。 在荷塘镇,情感沟通和感化的作用更大、更有效。在本剧中王德忠的形象始终力图实现一个古老的儒家思想。在剧中不仅表现在王德忠的作为上,还体现在他对后来者的期待上。 看《小镇大法官》感觉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基层官员对社会治理中情感作用的沉淀,他强调的是公权力行使过程中要寻求融合。该剧中的王德忠突出的形象特点不是大义灭亲,而是大义和亲。该剧的叙事风格采用了喜剧样式,我觉得这样的处理方式让此剧更加清新活泼。

 
    《文艺报》编审、艺术部主任高小立

    这部剧既有对立的东西,又有融合的东西,它既有个性化的东西,又展现了共性化的东西,既有感性,也有理性。我觉得这部剧,它就是在党中央提出依法治国大的背景下,把法治精神渗透到了我们社会中最边远的乡村。 随着中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进程的发展,我觉得这部剧能聚焦农村司法建设,对推动全体中国人法治意识的增强和全社会法治精神的建设具有时代意义。这部剧以轻松幽默的叙事方式来呈现,把观众本以为沉重的法治题材讲得非常贴近生活,贴近百姓,而且非常接地气。因为它聚焦的是离老百姓最近的基层法庭,这里面一系列生动故事展现了基层法官法系于民,以调解与庭审并重的方式确保乡土一方安宁,是一部人情味、乡土味非常浓郁的法治题材电视剧,这是它的时代意义。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教授戴清

    这部作品立足基层法庭的工作特色,叙事就像田间溪流一样流淌,朴实清新。一些我们看到的动辄上亿的经济纠纷案件或者重大刑事案件,跟这个相比较起来,民事纠纷就显得有点小打小闹了。但这恰恰是该作品的特色,它不以情节曲折、重大案件来取胜,而是到生活的深处,表现出小镇的世态人情与悲欢离合。围绕着一个一个民事案件,办案法官的个性、生活经历、情感等等都获得了展现,可以说描绘了一部基层小镇世态人情的全景图。在人物和戏剧冲突的时候,《小镇大法官》将法理至于事理和情理之间,在荷塘村办案除了有法,还要有德,德既是情理要求,又是道德要求,法律是有温度的,法律法理都是通过人的行为执行的,法律向善,与有德之人同在。

 
    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赵卫防

    现在中国法治题材,尤其是法院题材,可能我们感觉到最多的是一些商业例证剧。实际上商业例证剧虽然有一定的艺术价值,还有一定的社会影响,但是对整个中国司法的认知是缺乏的,因为中国最广大的乡村地区,在例证里面是看不出来的。 对于主体诉求的问题,我觉得该剧是用一种中国式的人情来表现法律的温度,来体现司法的最终意义。因为我们谈到人情的时候,总是给人一种负面的感受,常常过多涉及到庸俗的人情,实际上中国的人情更多的是体现高尚的人情,是中国数千年来情感的积淀,对推动中国的文明进步有很大的作用。我们说到情与法,总说是一对矛盾。但是这部作品让我们看到了情与法不是矛盾的,它是相辅相成的,我觉得这个才是中国司法最高的理念。

 
    首都社会经济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副处长于晓静

    这部剧充分体现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有机统一的理念。最高人民法院其实是用电视剧这一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实现社会教化的功能,通过学习和教化的方式将法律法规、道德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等这些让老百姓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这部剧的播出,它客观上就引导了观众进行了一场非正式学习,效果有三。一是给普通的百姓做了一场生动的普法宣传。二是给将来的法官树立了楷模和学习的榜样。三是促进了司法人员与当事人以及更广泛的群众相互理解和相互支持。我建议最高人民法院今后能够更加主动、更加自觉地运用这种以学治理的方式,达到以文化人的效果,更加积极地去参与到我们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当中,为中国特色的司法实践营造更好的生态环境。

责任编辑:杨青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