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固的一分钟,全城共祭南京大屠杀死难者
2016-12-13 19:05:46 | 来源:新华社 | 作者:杨绍功 王珏玢
  寒风凛冽,冬雨绵绵。南京的大街小巷已落满法桐的黄叶,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前的松柏依然苍青。13日,南京在寒冬中迎来第三个国家公祭日。

  7时,天刚刚亮,国旗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前缓缓升起又徐徐半降,为遇难同胞下半旗志哀。

  10时整,庄严的国歌声响起,公祭仪式开始。8000余名各界代表统一列队、胸佩白花、肃穆而立,雨水打湿了人们的脸庞,却几乎没人抬手去擦拭。耄耋之年的幸存者和抗战老兵也站在雨里,戴着的帽子也都捏在手里。

  10时01分,凄厉的防空警报响起,江上的轮船、路上的汽车跟随鸣笛,轰鸣声震荡着古城南京的大街小巷。纪念馆里雨声淅沥、万人肃立,纪念馆外行人驻足、车辆停使。人们在同一时间为遇难同胞默哀。

  这一分钟,在这个城市,时间仿佛凝固了。

  静默的人们仿佛陷入了回忆:79年前的这一天,侵华日军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30万同胞惨遭屠戮,六朝古都满目疮痍,无数民众流离失所。那是南京城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天。

  公祭仪式现场,87岁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泪眼模糊,已分不清哪是雨水哪是泪水。79年前南京城破,本应安享天伦之乐的一家9口人,转眼间只剩下她和妹妹。这位坚强的老人说:“3次国家公祭,每次我都参加!”

  在南京城内17个丛葬地,鲜花铺满了纪念碑,市民们自发进行悼念。在北极阁丛葬地,人们身着黑衣、手捧菊花、低头默哀。退休市民侍建伟已经连续8年来参加悼念活动。她说:“没有强大的军事、国力,中国人永远都不能站起来。血的教训应该化作民族振兴的动力。”

  在南京商业中心新街口,来往的车辆都停在了十字路口外,行人们停在了街头。36岁的出租车司机徐师傅,摁住车喇叭加入了鸣笛的队伍,挡风玻璃上的雨珠映出路旁的广告屏幕,上面写着:“正义必胜,人民必胜,和平必胜”。“那是方向,是我们共同愿望。”他说。

  在早高峰刚过的地铁站里,人们放慢了脚步观看电视直播的公祭仪式。“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和平许愿墙”上已经写满了和平祝语,不少人在这里驻足写下公祭日的感悟:“愿历史教训伴我们走向更好的未来”“战争不相信眼泪,强军才能安邦”……

  一分钟默哀后,街头的人流车流恢复,纪念馆里的仪式继续进行。79名南京青少年代表宣读了《和平宣言》:“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殷忧启圣,多难兴邦……”

  当纪念馆里的和平大钟撞响,3000只和平鸽飞向天空,人们对遇难同胞的缅怀并没有随公祭仪式而结束。22岁的南京市民刘龙在悼念活动后说:“悼念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民族的苦难与和平的可贵。”
责任编辑:杨青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