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争论女性车厢时,我们在争什么
2017-07-07 19:11:21 | 来源:新京报 | 作者:常江
  男性愿意通过让渡一部分“理应”属于自己的利益,使自己的女性同胞获得更多被尊重的感觉,这有什么不合理呢?

  广州和深圳两市地铁近期开始试运营“女士优先车厢”,开国内公共交通风气之先,也带来了不少争议。从舆论的反响看,争议集中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女性车厢在“照顾”女性的同时,是否破坏了公平?例如有男性乘客便拒绝“移步普通车厢”,原因是同样花钱购票,每个人都有选择车厢的权利,而限定性别影响了自己的便利。当然,目前的女性车厢只是规定“女性优先”,并没有完全禁止男性乘坐。

  第二,女性群体需要照顾,难道其他群体就不需要照顾吗?新闻报道中就有老年人愤慨地表示,设置老年车厢才是当务之急,因为无论与年轻的男性还是女性相比,老年人都是更加弱势的社会群体,有更充分的理由被“保护”。

  第三,专设女性车厢是不是对女性的隐性歧视?这一观点主要来自各类女权主义者,尤其是较为激进的女权主义者,其逻辑是:将女性视为需要被保护的“弱者”,实际上强化了男女之间不平等的社会地位,也进一步固化了女性的弱者心态。

  任何一项公共政策的实施,都不可能百分之百兼顾所有社会群体的利益。但所谓“公共性”的基本价值,就在于不同的社会群体有意识、有风度地让渡一部分本应属于自己的权益,而为其他的群体提供便利。所以,公共政策制定在本质上其实是对公序良俗的维护,是对其他社会成员的温情。上述三种针对女性车厢的批评,都有自己的道理,但它们共同存在着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常说的“工具理性”。在这种“理性”的支配下,任何制度选择都必须指向某种明确的利益,否则就会被批判和否定。

  但在任何一种文化的公序良俗中,男性对女性保持礼仪上的尊重,让女性拥有更舒适的生活空间和话语空间,都是一种高贵的行为。愤愤不平的男性、老人和女权主义者们不妨暂时放下自己心中的“理性”,而以更加宽和的目光去看待中国社会的这种变化:男性愿意通过让渡一部分“理应”属于自己的利益,使自己的女性同胞获得更多被尊重的感觉,这有什么不合理呢?

  当然,制度设计的细节本身可以不断完善。例如女性车厢运营的时间、在车身上所处的位置,以及普通车厢上老弱病残乘客专用座位的设置,等等。细节的不合理,的确有可能导致政策的效果欠佳,但我们不能本末倒置。作为性别强势者的男性对女性的礼让,在任何文化里都是一种值得推崇的公序良俗。广州深圳地铁专设的女性车厢,以及机场专设的女性安检通道,都有充分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也确凿无疑地标志着这两座城市的文明程度。
责任编辑:杨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