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法院劳模专家代表座谈会发言(摘登)
2017-08-21 09:35:12 | 来源:人民法院报
 

司法改革显成效员额法官干劲足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二庭庭长  夏正芳

        当前,司法改革正蹄疾步稳向纵深发展,作为一个在法院系统已工作了29个年头的老法官,感触颇深。改革以来我所直接从事的民商事审判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法官们的精神状态和面貌也完全不同以往。一是以体现审判为中心、法官为主体的改革充分激发了法官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我周围的法官不用扬鞭自奋蹄,我们庭三年来人均办案从60件、100件到110件,连年创新高。二是办案责任心大大增强。“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使法官不再有依赖,取消院庭长签发文书加强了法官定案把关的权限和能力,三年来我们庭法官会议讨论案件的数量从183件逐渐降到170件、43件,法官敢断善断的能力得到提高,放权之后也并未带来案件质量的影响。三是院庭长办案已成常态。就我本人而言,这三年来办案、参与办案数年均都在130件左右。四是违法干预办案的现象越来越少。司法责任制、法官员额等改革举措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我们选择了一条艰难但却符合实际、方向正确的路径。当然,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改革的进程中我们还有许多制度要建立,机制要完善。

        就本职工作而言,本人有这样几点建议:一是立足改革提升审判质效。须进一步完善院庭长责任清单,处理好放权与监督的关系。针对当前类案异判较为突出的问题,探索通过信息化、案例指导,统一裁判标准和司法尺度。二是立足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其中包括员额法官的退出、未入额法官协助办案、院庭长承办疑难案件的识别和分案、审判与辅助工作的协调配合、不同层级法官的考核评价体系等等。三是立足改革破解人案矛盾。建立科学有效的繁简分流机制,使法律规定的督促程序、小额诉讼程序、担保权实现等特别程序落地,以及充分发挥多元化解决纠纷机制都是应当重点研究的课题。四是立足改革提升队伍素质。要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好干部的标准、五个过硬的要求,争做合格党员。同时作为法官还须从崇法护法的精神、司法为民的情怀、客观公允的立场、辨法析理的能力、丰富广博的阅历、谨言慎行的作风六个方面不断加强自我修炼,全面提升素质与能力。将改革进行到底,我们将继续努力,创造优异成绩向党的十九大献礼。

让法治之花在大草原上盛开

内蒙古自治区扎鲁特旗人民法院巴雅尔吐胡硕法庭庭长  那顺

        我从1992年调入扎鲁特旗人民法院工作,25年来一直在基层一线。我工作的地方,被当地群众称为八区,辖区大概8000平方公里,占全旗土地面积的近二分之一,南北长达100多公里,农牧民居住分散,交通极为不便,有时为办结一起案件要连续几次往返调解,要是赶上沙尘、雨雪天气,草原深处的路大多无法行车,只有靠骑马或者步行。所以有人又称呼我为“马背法官”。

        工作在最基层,每天都同农牧民兄弟打交道,我深知他们需要什么。为了方便他们诉讼,我一直坚持百姓在哪里,法庭就出现在哪里。因为辖区面积大,而且辖区内98%的人口都是蒙古族,我们就把案子按照区域或者条线来划分。每次巡回审判,我们就驱车几百公里到牧民家,把法庭直接开到当事人的家里,这样奔波几天才能回到法庭,但这一路上能够办很多案子,化解很多纠纷。这些年,我们还开发推广了蒙语诉讼软件,把信息化手段引入大草原,实现“让数据多跑路、牧民少跑腿”。民事审判审理的大多是家长里短、民间借贷等老百姓之间的纠纷,事情虽小但是情况复杂,处理不好就会引起农牧民不满并产生个别不稳定因素。因此,我们更多注重的是调解技巧的运用,用智慧和真诚化解矛盾、取信于民。

        今年,组织上推荐参加了最高法院“我最喜爱的好法官”评选活动。接受采访时,记者总会问我,那顺庭长,是什么让你扎根基层二十多年风雨无阻、无怨无悔,是什么让你做到情系草原、无私奉献?说实话,这些问题我确实没有系统想过。有一次,在开车办案的路上,看着那片辽阔壮美的青青草原,我回想起记者的提问,突然找到了答案。大草原哺育滋养了我,法官职业让我赢得了牧民的尊敬和信任,化解纠纷、造福边疆,让法治为大草原带来更多的繁荣和谐,就是我最大的心愿和动力。今后,我还会这样坚持做下去,通过我的努力,把法治信仰扎进牧民的心窝里,让法治之花开遍草原的每个角落。

执着坚守  此生无悔

宁夏回族自治区泾源县人民法院六盘山法庭庭长  史有明

        我1989年从宁夏司法学校毕业分派到乡镇工作,4年后调入法庭工作至今。六盘山法庭原名什字路法庭,为固原市原州区法院派出法庭,2002年行政区划归到泾源县人民法院,在六盘山法庭我一干就是十四年。六盘山法庭条件不是太好,我家住在城里,一般都是周一早上去、周五晚上回,一周时间基本都在法庭上过。这就是基层法官的工作,那里的群众需要法律在身边,需要有人来主持公平正义,我无怨无悔。

        六盘山法庭所接触的案件当事人大部分是农民,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法律意识淡薄,案件从送达诉状副本开始到宣判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审判人员把专业法律条文用最朴素的语言给群众讲透彻讲明白,耐心细致的群众工作更是每天的必修课。多年来,我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宗旨,认真接待每一位来访群众,兢兢业业办好每一起案件。针对六盘山回、汉等民族杂居的特点,我特别注重了解农村中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村规民约,通过参加村委民主议政日等活动,把自己真正融入到百姓当中,搭天线、接地气,用当地老百姓熟悉的方式方法来办案、普法。我只是干了本职工作,党和国家却给了我很多荣誉,今年还获得了最高法院“我最喜爱的好法官”提名奖,《人民法院报》、新浪网多次刊登报道了我的有关事迹。去年,徐家新主任到宁夏调研的时候,还专门去六盘山法庭看了看,详细询问了我的工作生活情况,我至今记忆犹新,很受鼓舞。

        工作到现在,有时候亲戚、朋友们都说我是“一根筋”,但是我觉得,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人民法官,手中的权力是人民给的、是法律赋予的,我只能用来更好的为人民服务。今后我将始终如一,不忘初心,默默无闻,勤奋工作,为守护一方平安、维护法律尊严而奋斗终身。

做一名双语基层好法官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天山区人民法院少年庭副庭长  古丽米热·阿不力孜

        我们维吾尔族有句谚语“一匹马难名扬,即便能名扬,马蹄不能扬起尘土”,其意思就是“独木难成林、单丝难成线”。我之前所取得的成绩要感谢身边的每一个亲人、领导、同事、朋友。在我心目中,只要热爱法官职业、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真正做到“为民、公正、清廉、奉献”的每一位法官都是“最美法官”,都是“我最喜爱的好法官”!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看一个干部,要看有没有责任感,有没有担当精神。”担当就是接受并负起责任。作为一名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双语法官,不仅要语言过关、业务精通,还必须要有坚定的政治信念,要有对法官职业的尊崇和热爱,坚决维护祖国的安全与统一,坚决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始终做一名让党放心,让各族人民群众满意的合格党员、合格法官。

        我从小生活在多民族聚居的大院里,各民族之间团结友爱,邻里和睦共处,这使我对民族团结有着别样的情怀,也是我一直孜孜不倦的工作动力。办理“双语”案件,虽然和当事人交流不存在障碍,但案件当事人在法庭上说着不同的语言,卷宗材料及法律文书有时甚至由几种语言文字形成,有些当事人还以“我和她不是一个民族”为由申请回避,这些无形中增加了案件审理的难度,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我觉得,虽然不同民族,因语言、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不同,造成当事人思维方式的差异,对简单的一件事情看法和观点也不相同,但只要承办法官始终秉持公平公正之心,认真从不同角度分析案情,找到争议焦点,就能最大程度促使双方当事人达成共识、化解矛盾。

        基层法官站在化解矛盾的最前沿,承担着化解矛盾于萌芽、调处纠纷在基层的重要职责。审判过程就是评判是非的过程,也是宣传法律、法规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最好途径。我们审理的每一起案件,不能把它看成简单的纠纷,要把它看成实实在在的社会问题。工作经验告诉我,在民族地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耐心开展说服工作,妥善平衡各民族当事人之间的利益,才能真正实现案结事了人和。虽然调解一起案件,往往比作出判决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对当事人而言却可以省去很多诉讼环节,有助于把矛盾化解在基层,促进社会稳定。

坚决打赢执行攻坚战

北京市石景山区人民法院执行局法官  魏长朋

        当前,全国各级法院紧紧围绕“用两到三年时间基本解决执行难”目标,正在深入开展执行攻坚活动。在执行工作中践行“两学一做”要求,就要做到悉心聆听每一个当事人的声音,认真对待每一个案件,能为、敢为、善为、有为。

        一直以来,对弱势群体申请执行的案件,我都会当成急案要案来办,即使只是几百元的农民工工资,我也会千方百计不论严寒酷暑去寻找线索,因为那是农民兄弟的血汗钱。还有些案件,执行中会陷入僵局,如在执行一起交通肇事赔偿案件时,被执行人确实没有任何赔偿能力,但我并没有放弃,而是想尽一切办法,为无辜受害者提供帮助。我反复做工作,到相关单位与领导协商、联系慈善机构进行募捐,并全程协助办理社会救济等事宜,为受害人后续治疗和康复提供保障。该案曾被中央电视台“执行进行时”栏目进行追踪报道,在两会期间播出后,社会反响强烈。有人说这些努力超出了一名执行法官的工作范围,但我认为,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让人民群众得实惠没有范围,只要能实现好维护好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就是我应尽的职责和永恒的追求。

        大家都知道,法院的许多判决都要通过执行来实现,得不到执行的裁判,再公正,对老百姓来说也是一纸空文。但执行直接触及当事人根本利益,所以被执行人往往不配合。在我执行的一起探望权案件中,双方当事人对立情绪严重,甚至多次发生家庭暴力,孩子也受到惊吓,不敢见自己的父亲和祖父母。为保护未成年人利益,在长达八个月的时间里,我放弃周六休息时间,乘坐公交车前往孩子居住地组织探视。天暖的时候在公园,天冷了以后在室内儿童乐园,想尽办法给孩子营造一个轻松的探视环境。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懈努力,孩子逐渐破除了心理阴影,接受了与亲人相处,双方当事人之间的矛盾也得到了缓和。

        在我看来,解决执行难,一方面要加强执行宣传引导,凝聚社会共识,整合社会力量;同时要不断探索执行新方法新思路,真正化解矛盾。但最核心的,是要时刻保持对人民群众的炽热情怀,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急当事人所急,帮当事人所需,这才是解决执行难关键所在,也是解决难案、死案最坚实的保障。

责任编辑:刘瑞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