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法院工作 让司改红利释放
——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最高法关于人民法院全面深化司法改革情况的报告侧记
2017-11-04 11:18:47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万紫千
  11月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分组审议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全面深化司法改革情况的报告。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在报告中提到“让人民群众以看得见的方式感受到公平正义”,在分组会议上,这一“公平正义”赢得频频点赞,与会人员也纷纷为人民法院全面深化司法改革打开了“智囊”。

  “亮点纷呈”,法院司改工作被“点赞”

  “十八大以来司法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改革亮点纷呈”,分组审议会上,马馼委员如是评价道。

  对于报告中提到的具体做法及成效,她表示司法责任制的推进对防范冤假错案意义重大;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使得庭审更实质化;深化诉讼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成果是解决“立案难”问题,让老百姓打官司更方便了。

  李连宁委员认为,司改是以一种自我革命的决心和勇气,围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解决影响司法公正和制约司法能力的一些深层次问题的改革。

  他“点赞”法院工作:“按照最高人民法院的自我评价是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效,我觉得还可以评价得更积极一些——取得了重大的显著成效。”

  欧阳淞委员在听完司法改革工作的汇报后,充分肯定了最高人民法院的工作,他认为这次改革贯彻了中央的决定,态度坚决、行动迅速、效果明显。“可以说态度是积极的,措施是到位的,以实际行动体现了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几年前法院判了也执行不了,人们对这方面意见比较大,现在应该说整个法院的改革总的来说是比较成功的,改革已经向纵深推进。”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委员李烨表示,现在法院执行力大大提高,法律在人民群众心目当中的信誉度也大大提高了。

  全国人大代表张坚是司法改革的亲历者,也是践行者、参与者,他亲身感受到司法改革对人民法院事业起到的巨大变化,为司法队伍释放了巨大活力。

  他认为,随着司法改革离人民群众越来越近,人民群众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和满足感。“案件每年都有10%以上的增长,审结率也在同步增长。院庭长办案,在司法改革之后回归本位,占到了案件的50%以上,案件质量不断提高,改革的成效非常明显。”

  另一方面,他也感叹道:“在员额制改革过程中,我们又要考核,又要办案,又要遴选,在去年、前年这么大案件量的情况下,有的案件量甚至翻了一番,奉献精神是法官队伍的可贵品质。”

  全国人大代表孙建博表示,通过司法体制的改革,完成了过去想干没有干成的大事要事,推动了司法的进步,达到了人民越来越满意的效果,社会满意度越来越高。“人民在一个法治健全的国家里,在新时代里干事创业,创造美好的生活。”他兴奋地说道。

  “落地”以后,案多人少的压力很重

  周强院长在报告中提到:“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当前司法改革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与会人员也就司改“落地”后的案多人少矛盾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李连宁委员认为,现在全社会都把纠纷解决的期望寄托在司法机关身上,本来司法机关是纠纷解决的最后一道防线,现在司法机关已经冲到了社会纠纷解决的第一道防线了,司法机关的任务、压力非常重。

  “特别是我们在推进改革中实行了立案登记制以后,为了解决人民群众告状难、诉讼难的问题,实行了立案登记制,对符合起诉条件的案件当场予以登记立案,落实有案必立、有诉必理,确实保护了当事人的诉权,但是这样的推进,就使得现在的案件迅速增加。”他说道。

  按照周强院长的报告,从实行立案登记制以来的两年内,全国的民事案件数量达到了3900万件,人民法院平均每年受理的案件是2000多万件。“如果一个案件涉及的当事人按照五六个人来算,就等于全年中国就有1亿多人在打官司,这个数字是相当惊人的。”李连宁感慨道,“有些继承案件、经济案件可能牵涉面更大,这么多人在打官司,司法系统怎么能承受这么大的压力?”李连宁说道,另一方面,司法系统同时实行了法官员额制。“法官人数减少了一半,从二十多万减少到十多万,而案件增加了一倍,一增一减,现在法官非常苦。我也认识一些法官,也是很优秀的法官,最后都因为工作压力太大选择了不入额,选择了离开法院,这种情况我们要高度重视。”

  李连宁对周强院长在报告中谈到推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和案件繁简分流的改革措施非常感兴趣。现在的改革重点放在法院组织系统,在法院司法诉讼程序内部着眼于改革,但实际上在实行立案登记制、法官员额制的情况下,法院的运转长此以往是难以为继的。他建议“要加大对推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改革力度”。除了加大诉调、诉裁衔接以外,建议对立案登记制还要再深入总结和完善,把保证人民的诉权,解决诉讼难、告状难与整合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共同化解社会纠纷统筹起来。

  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委员李烨同样提出司改中基层法官人与事的关系不匹配:“我了解几个法官,一个法官一年办案270多件,判那么多的案子质量怎么样?值得思考。所以在司法改革中,应该尽快考虑法官的编制数量与当前案件多的实际问题。”

  另外,他提出,整个社会稳定工作实际是综合性的,现在很多纠纷、很多案件如果地方党委政府重视,在基层就可以解决,但是由于有些基层干部久拖不决,本来可以调解的案子变成了诉讼的案子,这种情况太多了。

  “所以,考核基层干部要注意考核信访工作,司法改革和我们综合改革要同时推进,而不能就事论事。”李烨说道。

  新旧过渡,释放配套红利是关键

  “改革到了这一步,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下一步的改革任务将更加艰巨。”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赵正永表示,现在改革的内容基本完成了,但新的运行体制还没有到位,有的还是按照老的体制运行。

  “有的基层法院都给自己定了一个过渡期,各地方定的过渡期也不一样,有的长有的短,有的以过渡期为由而没有再深入推进改革了,这个问题应该高度重视,尽可能地缩短过渡期,尽快按照改革以后的新体制运行。”

  赵正永特别提到解决配套改革的问题。他认为现在规定的改革任务已经在推进了,但每项改革任务引发出来的其他问题解决还不够及时。

  “现在基层的同志希望顶层能把这些问题解决好,如员额制后司法行政人员少了,有些同志也不大愿意做了,有些原来是很有经验的同志,比如政治部主任,现在入额后按照规定他们要辞去原来的职务,新补的干部没有补上,内部符合条件的同志也不大愿意做了,所以司法行政这块工作就削弱了,对整个法院机关的建设都是不利的。”

  赵正永还提到关于省以下人财物统一管理的问题。“我们到下面调研的时候,有一部分同志特别是地方的同志对这个问题还有不同的认识和看法,主要是各个地方的财力状况不一样,所以实行起来有的就比较困难。”

  全国人大代表张坚表示,这次改革是配套衔接任务最重的一个改革。很多改革已经全面推进了,比如法官实施单独职务序列以后,相应的住房、医疗等待遇保障还没有落实,绩效考核奖金没有进入养老保险的基数,有的甚至与地方奖金统一了。还有人财物统管,过去的基本建设问题、配套资金问题、保障问题以及与地方奖金配套的很多问题都还没到位。

  “各种配套衔接政策、法律到位的任务还很重,事关巩固改革成果。我认为应该顶层设计,调查研究。当前改革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改革的成果非常大,但是改革配套措施不跟上,很多问题难以为继。这是改革顶层设计最艰巨的时期。”

  全国人大代表陈文斌表示,改革到位以后,最重要的是如何激发人的积极性。他认为“保障措施、激励措施应该跟上,这是配套,应当提到议事日程上”。

  针对现在存在人员外流的情况,很多高水平的法官、检察官都辞职不干了,去当律师、法律顾问,他建议通过提高待遇,把更多高水平、高素质的法律界人员吸引到法官队伍,这样办案效率高、精准度高,误差率就低。

  “现在看来,‘80’后的都已经接近40岁,后面十年就是中坚的力量。摆在他们面前的很实际:要买房子,要养房子,还要养家,承担起家庭责任。现在咱们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取酬阶段,多劳多得,如果多劳没有多得,如果倒挂,肯定会挫伤这部分人的积极性。”

  陈文斌继续说道:“因此,思想教育,提高认识、发扬奉献精神以外,还应该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国家能力允许的情况下,提高我们国家法官、检察官的待遇,保证我们的司法能够适应我们国家发展的需求。”
责任编辑:刘瑞红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