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部大法官题材剧《阳光下的法庭》开播
2018-04-11 14:55:45 | 来源:法制日报——法制网 | 作者:赵珊珊
  “法治中国”是当前的时代主题。自十八大以来,政府高度强调依法治国的重要性,不遗余力地推进法治建设,致力于让法律成为全社会的信仰。而作为法治大剧,4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在央视推出的《阳光下的法庭》,正是以十八大后国家全面推进司法改革为背景,以环境保护、知识产权、冤假错案三个典型方向的重点案件为切入口,层层递进深入剖析了当前法治体系的创新发展,反映十八大以来中国时代的深刻变化。

  正所谓影视创作离不开社会现实,可以说,影视剧某种程度上是一个社会与时代的镜子,《阳光下的法庭》亦是如此,它与当前“法治中国”的时代命题高度契合、两相呼应,其创作深远的立意与时代意义不可谓不大。

  《阳光下的法庭》编剧,人民法院影视中心主任田水泉说,真正的主旋律作品要反映“真善美”,不能光是喊口号,而是要通过作品、通过叙事和影像让观众实实在在感受到,观众看过之后从内心到精神都能有所丰盈。在这样的创作思想指导下,《阳光下的法庭》是一部真正的主旋律作品。

  据最高人民法院公众号报道,《阳光下的法庭》由中央电视台、最高人民法院影视中心、青岛东唐影视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出品。

  作为时代性的法治大剧,同时也是我国第一部以“大法官”视角出发的影视作品,《阳光下的法庭》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始终以“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为先导,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美”相统一。剧中依次展开的三个案件,分别凸显了民众在社会生活中的生存权、发展权与生命权,可以说是百姓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最普遍、最基础、最根本的权利,这三个权利通过剧中艺术化的表达与呈现,将法院乃至整个司法在维护民众权利方面的关键作用展露无遗,也体现出法治为社会发展、为人类生产生活保驾护航的重要性。

  剧中逐一展开的三个案件,全部由真实事件改编而来,从根本上保障了故事的真实性,并在创作团队的努力之下,进一步将其从生活真实提炼到了艺术真实。

  整个故事通过案件将大法官、律师、记者、企业家等多个角度、多个层面的人物、体系创造性地整合勾连起来,深入探讨了诸如环境污染、人情社会等非常多的现实问题,毫不避讳质问“律师该不该为自己的客户保密?”这样的两难选择,使得不同层面的观众都能从中找到代入感,看后都能有所收获。

  再一个必须着重提到的是,《阳光下的法庭》以点带面,集中而高效地反映出司法改革过程中的重重困难。比如,新政策推进过程中的执行难、新老观念之间的冲突矛盾、利益关系的调整之困境、改变老百姓的法治观念之难等等。幸而最终,在白雪梅院长不遗余力的努力推进下、在整个司法体系的齐心协力之下,司法改革困难但坚定地落实着。

  全剧一开篇,就是白雪梅站在自己的办公室,一脸忧虑地看着窗外上访的人群。

  这个引发工厂工人大规模上访的环境污染案,是在推进院庭长办案之后由白雪梅亲自审理的案件。如何依法惩罚污染环境的企业,重还青山绿水,又要保住肇事企业3000多名工人的饭碗?这是摆在白雪梅面前的一道两难问题。白雪梅在剧中要面对的困境,远远不只是要审理各种影响力大的棘手案件……

  与此同时,《阳光下的法庭》剧如其名,有力呼应了“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这一理念,刻画了法院与律师团体之间非常和谐美好的法律共同体的关系。相信每一位看到这部大剧的观众,都能从中感受到法治带来的安全感与阳光法治之美。
责任编辑:陈思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