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户,两尾鱼
——一名基层法院干警的扶贫所见
2018-07-24 16:11:54 | 来源:中国法院网 | 作者:张新伶
  有一些穿高跟鞋走不到的路,有一些喷着香水闻不到的空气,有一些在写字楼里遇不到的人。那年,那村,那个我……——题记

  “大哥,您还记得我吗,我是隆化法院来咱们村扶贫的干警,上次来您家只有嫂子在,我们已经好长时间没见了吧!”我走近一家正在翻修房屋的院落,一个农村汉子正端着一铁锹水泥跨过门槛,听见我的声音,他回过头来,“姑娘,我记得你呢,快进来。”

  天气乍暖还寒,穿着灰白半袖的他竟然不显一点冷意,汗珠在脸上流成了一条条小河的痕迹,声音轻快,难掩喜悦。

  2017年,我在上级的分配下来到荒地乡烧锅营村,作为五户贫困户的帮扶责任人,张大哥是其中一户的户主。

  张大哥家中只有他和老父亲、妻子三人,张大哥患有慢性病,常年用药,外出打工时因为身体原因只能干一些轻快活儿,收入微薄,妻子则留在家中照顾八十多岁的老爷子,一个人打理剩下的三亩地,一年的收入尚不能支付张大哥与老爷子连年用药的费用,更别说脱贫了。

  初次到张大哥家是冬季的一天,天刚下过小雪,冷极,我和其他几个同村帮扶的干警驱车到扶贫村做入户调查。一路上光秃秃的,放眼望去,除了稀稀拉拉的被农民遗忘的几颗玉米杆,就只有道旁的几根凌乱的灌木树杈,被薄薄的小雪覆盖,有些羞怯的探出头脑。

  我在村里乡亲的指引下来到张大哥家。与其他贫困户家仿佛没什么不同:院落的一角摆放着一摞柴火,裸露的墙砖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低矮的屋檐被常年的炊烟熏的黑黢黢的,房檐下挂着一串红彤彤的干辣椒。张大嫂梳着溜光的头发,穿着衣角有些磨破的小花袄走出来引我进去。掀开厚重的门帘,是地面被踩得黑亮光滑的土质的厨房,大锅里温着半锅冒着热气的水,氤氲的水汽带给这个小家一种温暖的感觉,似乎又与先前几家的清锅冷灶不太一样。

  张大嫂拿着扫帚扫扫炕沿,招呼我坐下。这家中只有她一人,张大哥在县城打零工,老爷子吃完饭出去遛弯了。我看着这个女人,生活的贫困好像并没使她变成一个“祥林嫂”,她只是和我唠了一些家常话,又拉着我的手引我到炕边放着的火盆上烤火,炭红彤彤的,暖极了。

  炕头整齐的摞着几张铺盖,炕上还放了一个大矿泉水桶,水桶被裁成了一个鱼缸,里面两尾红色的金鱼欢快的游着,看我靠近,又蹭的一下钻进水底。见我盯着鱼缸瞅,张大嫂不好意思的说:“再穷,日子也得过呀”。

  我很惊讶,我不想怎样赘述他的家中是如何破败和贫困,也不想再介绍自己是如何向她了解情况和怎样为她讲解政策的。因为这么久过去了,一想起张大哥家,我的眼前还是那日初晴的阳光下,两尾红色的小鱼,点亮了整个村庄,整个冬季。

  爱自己,爱生活。

  临近年关,我又去看望了张大哥一家。这次张大哥在家,他告诉我,自己攒了一点小钱,又赶上危房改造的好政策,自己家能领到一万来块的危房改造资金,来年开春就要开始翻修房屋了。我嘱咐他一定要注意身体,“没事,没事,我能行。”他搓搓手,点了点头,眉目间尽是喜气。

  当我最近一次来到张大哥家时,便看到翻建的房屋已经初具规模。正午的大太阳明晃晃的打在刚刚成型的房坯上,张大哥端着铁锹一锨一锨的向屋内铲水泥,一个人干的热闹极了。张大哥见我进院,连忙放下手中的活计,拍打拍打身上的灰,又摩挲一把脸,手上的白灰和水泥就蹭到脸上去了,看起来滑稽搞笑。我们在院里聊聊天,又见到了老爷子。老爷子已经有点不大能听的清了,他很激动,嘴里不住的叨念“没想到蹬腿前还能住一回新房子,谢谢国家呀,谢谢呀”。我就蹲在他跟前,喷我一手的口水。

  我很感动,虽然我并没有为这个贫困的家做过什么大事,但是见证着他们家有这么大的变化,我内心还是有说不出的喜悦和感激。其实,当我见到那两尾红色的小鱼时,我就相信,张大哥一家一定能过得好的。

  扶贫路上,我是张大哥一家的帮扶责任人;人生路上,张大哥一家是我的榜样和楷模。

  作者单位:河北省隆化县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侯裕盛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