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学影:不断学习——基层法官养成记
2018-08-08 09:25:18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任学影
  • 作者法院业大毕业证。
  • 作者(左)参加安徽省首届女法官法律知识竞赛。
  转眼我已工作28年了,进入法院工作也已整整26年。回顾自己的职业生涯,一直在不断地学习。我的工作生活之路,可谓是伴随着人民法院司法改革对从业人员要求不断提高,而产生的一条不断学习、提高之路。

  还记得1990年,我从安徽省司法学校毕业,被分配到老家县城的司法局。1991年,正赶上芜湖市选调干部考试。组织上为了照顾我的家庭,特批了一个考试资格给我。当时只有中专学历的我,要和那些大学本科毕业生甚至研究生同台竞技。考不上就不能调动工作,当时的我放弃了一切活动,在家“闭门修炼”。经历笔试、面试后,最终我如愿以偿进入芜湖市马塘区人民法院(后更名为芜湖市弋江区法院)工作。

  进入法院不久,法官法出台呼声很高,要求法官应当具备大专以上文凭。当时恰逢法院业大招生,于是怀着孕拖着个大肚子的我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了业大的考试,并最终顺利考取。

  获得了大专文凭后,我本以为可以轻松一段时间,没想到又传闻法官法要修改,法官应具备本科以上文凭。那时我孩子尚幼,经济压力也大。为了节省时间和金钱,思虑再三,我选择了自学考试。每次考前的1个月,晚饭后,女儿进房间学习,我便泡杯茶趴在客厅的餐桌上背书。因为想尽快完成,有时要一次考三四门,每次总觉得自己准备得不够充分,内心十分焦虑。一般的科目倒好说,英语着实难为了我一番。我虽有些英语基础,但也10几年没有碰过英文了,第一次英文考试仅47分,后来我下定决心,每天20个单词背诵20遍,和女儿的谈话也故意用蹩脚的英语,女儿经常被我气得不说话,就这样,我第二次英语考试居然以69分通过了。

  2003年,我通过自考完成法律本科教育,取得法学学士学位。此时,我的岗位虽在行政庭,但也被安排办理民事案件。由于深感自身审判经验不足,法律知识掌握得也不够扎实,我又开始了司法考试的征程。每年考试季的前3个月,为了节约时间,我所有的家务能省则省,中晚餐大多让家人以速冻饺子解决,最后女儿抗议说:“再吃饺子就要吐了”。最后一年参加司法考试的时候,我被调到了民一庭。那时候的案件已经开始大幅上升,每年审结案件从60件上升到120件,同事戏谑说:“你在民一庭不可能过司考的。”然而经历3年苦读,在未影响审判工作的情况下,2006年,我通过了国家司法考试,取得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其后,为了在能力上有更大的提升,我还参加了南京大学法学院经济法研究生班学习。至此,我的在职学历教育终于告一段落。

  2012年,因工作需要我又被调到了研究室,负责本院内宣及外宣稿件审核、司法调研、综合材料撰写、案例编报等工作。岗位的调整,让我倍感自身理论知识的欠缺。不过,向学习要能力,一直是我的职业遵循。于是我便天天学习当日的报纸,认真研究各类材料如何撰写。随着司法改革的到来,审判管理工作也放在了研究室,忙着本身调研工作的同时,分析审判质效又成了我的新课题。2016年,法官员额制改革,入额后的我在原有事务基础上,每年还需承担130余件案件办案任务。脱离审判岗位3年多,这一变化一下子让我倍感慌张,只得加紧脚步,再次重新出发。

  有人说,当你觉得累时,你是在走上坡路。虽然一个成熟法官的养成,离不开与当事人的不断接触,但是忽略法律知识学习,不能与时俱进,也绝对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法官。我们处理案件的过程其实就是检验自身法律素养的过程,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考试。回顾以前走过的路,我发现我的前半生总是在为考试做准备,虽累却也有所斩获。如今听说发达地区的法院招聘早已不考虑本科生,法律硕士都勉强,像我这样一个第一学历为中专的法官,早已成了带着时代烙印的“历史文物”。但庆幸的是,我并没有在改革发展的波涛中被淘汰。20多年来我不断储备知识,提升能力,见证了法院不断改革创新和法治的进步,也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己的能力。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我的前半生,也是法院20多年来法官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一个小小缩影。

  时光不会停步,法院的改革也会持续推进。希望在接下来的职业生涯中,我还能够继续成长,见证法院改革取得更多的成就!

  (任学影系安徽省芜湖市弋江区人民法院研究室主任)
责任编辑:刘泽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