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治甘醇沁心田
江西寻乌法院“三治”结合参与乡村治理纪实之三
2018-08-11 13:26:11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姚晨奕
  “谢谢哥哥姐姐们,是你们的帮助,让我找到了活下去的意义。我一定好好学习,将来回报社会。”说完这话,小丽(化名)已是泪流满面,踏上了去大学报到的班车。车下,是前来为小丽送行的江西省寻乌县人民法院的干警们。

  2014年,小丽家中发生巨大变故,一桩故意伤害案让其失去了父亲,母亲坐牢。小丽三姐弟陷入了生活上无依无靠、经济上没有来源的绝境,小丽萌生了轻生的想法。

  承办小丽父亲案件的,是寻乌法院一位年轻法官。当他了解到小丽的想法后,除了加快案件办理速度,还组织了同事、朋友、同学捐款捐物,对小丽三姐弟生活、学习上给予关心,在心理上对其疏导。

  “法官帮助三姐弟”的事情,在寻乌县城广为传扬,成为寻乌法院弘扬美德善行,以德治促进乡村治理的一个生动典型事例。

  “道德模范”感动乡村大众

  2017年2月的一天,寻乌法院澄江法庭来了一位外地口音的女性,抱着一名两岁左右的小女孩,眼神游离,似有心事。

  正坐在庭里等待参加庭审的人民陪审员韩存珍看见了,便带她来到立案调解室,耐心倾听其诉求。

  女子说,她是在2010年打工时与现在的丈夫认识的,结婚后,来到丈夫老家——澄江镇华齐村生活,生有一女。因感情基础不牢,丈夫猜疑她在打工的厂里有外遇,她则怀疑丈夫和前女友有联系,因此争吵不断,已到闹离婚的地步。

  韩存珍听罢,因担忧他们离婚后小孩的抚养和教育问题,于是,讲起了自己的故事……

  原来,韩存珍是一位“哈尼族媳妇”,她的老家远在云南西双版纳的勐腊县。2004年在深圳务工时,与现在的丈夫相识、相恋并结婚。

  2008年,韩存珍便随丈夫回到了寻乌县水源乡袁屋村,白手起家,如今过上了小康生活。几年下来,村民们看韩存珍勤劳肯干、乐于助人,就把她推选为村妇女主任,现如今已经连任三届了。

  这期间,韩存珍爱岗敬业的精神被发掘推送,荣登“中国好人榜”。2015年,韩存珍因“中国好人”的身份被水源乡政府推荐,成为了全县40名人民陪审员中的一员。

  该女子看到了眼前这位“哈尼族媳妇”的勤奋、踏实、乐观、坚强,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同时也自感惭愧,生活琐事争吵竟然闹到对簿公堂的地步,于是放弃了起诉,抱起女儿回家了。

  韩存珍说,不知不觉,她当人民陪审员已有三年了,现在不仅自己要遵法守法,还有了引导群众息诉止纷的责任,她常常给村民讲解贴近生活的法律常识,大家乐意接受,也会认同。⇨下转第四版

  ⇨上接第一版

  像韩存珍这样的道德模范和受乡里普遍敬重的人民陪审员,在寻乌县法院还有很多。他们用道德感召力,结合娴熟的法律知识,不仅让矛盾纠纷和案件顺利调处,也促进了德治理念的深入普及。

  “新时代传习所”催生德治新动力

  “借一角还十分——分文唔差(当地客家方言,‘唔’意为‘不’),我以前不懂法,现在知道错了,我马上交钱,希望法院将我从‘老赖’名单中删除。”简陋的戏台上,法官赖月生双手合十,脸露央求的表情,将规避法院执行的“老赖”形象,演绎得栩栩如生,引发台下观众的阵阵笑声。此时,寻乌法院学雷锋志愿者服务队的队员们穿着红马甲、戴着红帽子,正在澄江镇谢屋村的“新时代传习所”里生动开讲。

  “我们通过‘线上、线下’曝晒失信被执行人,利用微信的强大影响力让他们无处遁形。”寻乌法院执行局负责人赖月生介绍,从2016年9月开始,该院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连续发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内容包括他们的大头彩照、姓名、身份证号、户籍所在地及未履行标的等。317名失信被执行人被“赤裸裸”曝光,在总人口33万的寻乌县,点击阅读量累计超过13万人次,迅速在微信朋友圈“蹿红”。同时,还将每一期失信被执行人的信息制成“白榜”,在全县县城街道、社区、乡(镇)的圩镇闹市、村(居)委会等显著位置张贴,通过公告曝光让他们无处躲藏。讲到这里,赢得了村民的阵阵掌声。

  据介绍,“新时代传习所”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实践。寻乌法院将其搬到了乡村祠堂、文化广场,把“高大上”的文件精神、“生硬”的法律条文,以“接地气”的宣讲方式,送法进乡村,传法入人心。

  活动现场,法官们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来讲述案例、传习法律,把相关法律知识真正讲到群众的心坎里,让群众知晓诚信才能在社会上立足的道理。

  寻乌法院院长吕纲翔说,该院先后组建了4支学雷锋志愿者服务队伍,组织开展“走访留守儿童、孤寡老人、残疾人、下岗工人等特殊人群”“送法进校园、进乡村、进企业、进果园”等志愿服务活动589人次,把志愿活动作为文明创建的重点,将德治融入审判执行工作,用志愿者的精神,影响着乡风文明。

  客家文化激活“善治”能量

  客家人信奉祠堂文化,认为祠堂是传承乡土味、留住文化根的地方,是崇先敬祖的重要场所,是商议、决定宗族、家庭重要事情的地方。每到清明,寻乌县每个祠堂香火旺盛,后人在这里追忆先人,传承家训。

  寻乌县澄江镇北亭村的主要姓氏有蓝姓、凌姓、邹姓,各自建有自己的姓氏祠堂。

  2017年年初,村中邹姓和凌姓两大家族因祖坟重修,引发一场矛盾非常尖锐的纠纷。在矛盾最激烈的时候,邹姓家族说要把凌姓家族刚修好的祖坟挖了,凌姓家族则声称要把对方的姓氏祠堂给拆了,双方剑拔弩张。被逼无奈,邹姓家族以凌姓家族新修祖坟侵占了其林地为由,向澄江法庭提起诉讼。

  涉案双方当事人达312人,人数众多。澄江法庭负责人罗云亮对案件进行分析研判后,没有立即立案进入诉讼程序,而是来到村里,与村民理事会成立联合处置小组一起入户做工作。白天村民要干农活,罗云亮就选择晚上夜访农户,每到一家,都坐下来详细倾听当事人的诉求,记录在本子上。偶尔说到矛盾深处,便先叫大家“吃茶”(客家方言,意为喝茶)。

  而后,还把纠纷的调解现场,放在了祠堂里。

  法官就在这样的氛围中,引用“人情唔怕阔,冤家唔好结”(客家方言,意为可以多交朋友,仇恨不要积累)、“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等家训,做足了两个家族主要成员的思想稳定工作。祠堂是根,祖先是神,在祠堂里,当着先人的面,各退一步海阔天空。

  最终,原告撤回起诉材料,两大家族纠纷得到妥善化解,心里的疙瘩也解开了。

  客家人除了祠堂文化,过年也是重要的习俗。

  客家年不只一天,从入年界(腊月二十五)开始,到正月十五元宵后才结束,前后延续20天以上。在此期间,对“年”的禁忌特别多。

  正月初九,执行局执行一庭负责人谢金荣带着几名同事来到黄某家中,笑着说:“老黄,开开门,我们来拜年啦!”

  黄某看见穿着制服的法官,略显紧张,但不能拒绝“拜年”的客人,便示意进门喝茶。

  “老黄,新年好咧,给你拜个晚年。今天,我是带着问题来唠叨的,希望别介意。”谢金荣趁黄某还没开口,就先说明来意。黄某却说,他十分冤枉,仅仅是在借条上签了个字而已,债务不关他的事。谢金荣详细诉说案情,解释其中的法律责任。

  黄某眼看没辙,表示愿意还清,但“官司好打,狗屎好食”(客家方言,意为不随意打官司)。谢金荣敏锐地察觉到客家风俗对执行工作的影响,立即笑着回应道,入了“年界”(客家方言,意为春节)不打官司,那就等到正月十五以后吧。正月十六,黄某自觉来法院履行了法律义务。

  在寻乌客家地区,传承至今的善良习俗,慢慢成为了“生活中的微观法律”。为法官查明案件事实,恰当适用法律,提供了丰富的本土资源,也为司法调解的有效开展,提供了直接的道德规范,引导着社会走向和谐。

  如今在寻乌乡村,一些过去旁人眼中的“钓虾公”(当地一种赌博形式)专业户,如今是带头致富的模范;美丽乡村建设中,家家户户争先恐后齐上阵;一场上千人的晚会散场,场地上一片洁净;一位村民身患尿毒症,乡邻们纷纷主动捐款相助……在寻乌乡村的土地上,善文化的种子慢慢深深扎根,终于蔚然成林。
责任编辑:李科元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