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
追忆全国优秀法官、河北省丰宁县经堂村原第一书记赵江辉
2018-09-17 08:45:55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姜佩杉
图为赵江辉(左)生前扶贫工作影像。资料照片
  从河北省北部的丰宁县开车去经堂村要走一个小时的山路,最险峻的地方旁边就是悬崖,路况很差,车辆颠簸得让人难以承受。

  2016年2月,经堂村村口的碎石墙还在摇摇欲坠,豁口用泥巴随便糊上,街巷胡同破旧不堪;到了晚上,有的自然村甚至一盏路灯都没有,村民只能窝在家里,闲唠嗑,打麻将。那个时候,墙是破的,树是歪的,路是土的,夜是黑的,人心是散的。

  2月底,经堂村来了一个中年汉子,他带着扶贫工作组,用6个月的时间,让这个村庄旧貌换新颜。玉米地旁多了一排排的大棚,棚里种着绿油油的网纹瓜;黑漆漆的村庄被新建的路灯点亮,修了广场、拉了音响,广场舞取代了搓麻将……

  这个中年汉子叫赵江辉,是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一庭庭长,他主动请缨参与省高院的扶贫任务,被选派到丰宁满族自治县驻村帮扶,担任经堂村第一书记。驻村之初,赵江辉立下誓言,要让经堂村家家户户走上致富路。

  但是命运没有给他足够的时间。2016年9月8日,赵江辉被查出患有肝癌晚期重症,2017年11月19日,在与病魔斗争了一年后与世长辞。临终前的日子,意识陷入模糊的赵江辉对妻子喃喃地说:“我的任务完成了吗?”直到去世,他放心不下的就是经堂村的乡亲们。

  把心交给农村农民——是扶贫干部,他为别人的幸福奔波劳顿

  在全村老百姓眼里,赵江辉没有“官架子”,跟谁都称兄道弟。村民们说,赵庭长这个人,便宜的卷烟接过来就抽,破旧大碗盛的水接过来就喝。

  经堂村党支部书记赵淑春是当年借房子给赵江辉住的房东,两人互相以“老大哥”和“妹子”相称。“第一眼见到他的时候,没觉得像个省里来的干部,一点架子都没有,长得还挺帅。”

  村民的习惯和城里不同,一天只吃两顿饭,为了不怠慢“省里来的大官”,提出给赵江辉开个小灶,多做一顿饭。赵江辉谢绝了村民的好意,“既来之则安之,入乡随俗嘛!”赵淑春有时想给他炒个菜,他就摆摆手,“妹子,别麻烦了,下碗面条吧。”

  饭少吃一顿,工作却没少做,睁开眼睛就是上班,梦里还在琢磨脱贫的事。

  “我已经不是第一次当第一书记了,农村这点事我还是了解的!”虽然毕业之后一直从事法律职业,但从法官思维过渡到扶贫思维,赵江辉转变得很快,“一个村就是一个家,过日子得有计划,日子怎么过,咱们商量着来。”到经堂村的第二天,赵江辉就带领扶贫工作组的同事们一家一户搞调研,在20多天里走遍4个自然村,迅速掌握了村情民意,并亲自过问了149家贫困户的建档事宜。

  “农村扶贫一定要有产业!”这是赵江辉经过考察后得出的结论。“产业之于农村就像造血细胞之于人体,农村扶贫仅仅靠外界‘输血’,治标不治本。”赵江辉的脱贫思路非常清晰。在经过细致的调研之后,工作组确定了种植大棚网纹瓜的项目。

  然而只讲政策却没有摆在眼前的利益,村民们不买账。一开始劝说村民参与网纹瓜项目时,赵江辉总是听到类似的反问,“赔了你管不?”“赔钱你逃了咋办?”

  赵江辉就坐下来和村民掰开揉碎了算明白账,“种玉米收成好的时候一年一亩三百来块钱,还不算工钱。只靠棒子过活,穷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他和同事们挨家挨户做工作,晚上九、十点还在和村民们唠实惠。

  村民老贺顾虑重重,说什么也不愿意流转土地。听说他爱喝酒,赵江辉便在每天的“饭点”准时带酒菜上门,最后终于说动了他。

  除了磨嘴皮子,赵江辉还三次带领贫困户代表实地参观网纹瓜大棚,让村民亲身感受这种从来没接触过的新事物。

  建大棚需要资金,经堂村穷得叮当响,拿不出一分钱。为了赶在播种前落实大棚,赵江辉两个月没有休息,一边给村民做工作,一边跑资金、赊材料、办手续,还从家里拿出5万块钱垫付。为了方便外出跑资源和项目,赵江辉开走了自家的新车,妻子只好重新坐公交车上下班。村里通往县城的山路又陡又颠,可赵江辉却顾不上车辆磨损,“种植季节迫在眉睫,脱贫产业只能快不能拖。”

  功夫不负有心人,交心换来了实效,125亩土地得到流转,28户贫困户同意参与网纹瓜项目,141个大棚得以建成。“像哄小孩一样”,脱贫户温德阳常年照料村里的网纹瓜大棚,他攥着新买的手机回忆赵江辉的苦口婆心,“我要是不好好干,让大棚衰败了,从良心上都对不起他。”

  又是一年秋意浓,微风抚摸着经堂村整齐排列的网纹瓜大棚,村民们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陶望推着自家的电动三轮,咧嘴笑得开心,“这都是赵庭长来了之后才买的,现在生活好了,之前的自行车不骑啦!”

  在赵江辉和扶贫工作组的不懈努力下,曾经贫穷的经堂村逐渐变成了“美丽乡村”:

  修建了4公里由村通往组的“村组路”,极大地方便了村民出行;

  安装路灯45盏,经堂村亮了起来,昔日夜晚漆黑一片成为历史。

  在赵江辉去世后,他生前立项的基础设施项目仍然继续推进着:

  修建了600米的护校堤坝,有堤坝护校,再大的雨村小学也安然无恙;

  打深水井、修蓄水池、铺自来水管道,解决了200户村民吃水难的“老大难”问题;

  栽植了万株树苗,树苗一天天长大,经堂村更加美丽。

  把心交给公平正义——是人民的法官,他一腔赤诚、一身正气

  把群众视为亲人,对群众一腔热情,把群众的难事当成自己的事,是赵江辉在法院工作20多年养成的习惯。

  涉诉信访工作千头万绪,每天都能见到各种表现的当事人,有的哭天抢地,有的脾气暴躁,这时刻考验着法官对群众的耐心。

  “赵江辉别说抱怨,几乎连句牢骚话都没有。”河北高院信访办的同事回忆说。“他热情地接待每一个来访的群众,耐心地听他们把话说完,然后拉家常,从情感上拉近距离,不让一个人带着怨气走。”

  对人有情但又绝不徇情。赵江辉在老家有个亲戚,涉嫌故意伤害罪,被检察院提起公诉。亲戚的家人找赵江辉帮忙,想让他给办案人员打个招呼,裁判时网开一面,但没想到却被赵江辉一句噎了回去,“应该让他接受教训。”平时遇到咨询法律问题的人,无论是亲戚朋友还是陌生人,赵江辉总是乐意解答,但在法律原则面前,他会收起所有的“人情味”。

  赵江辉和家人约法三章:不能收别人的钱物,不能以他的名义就任何案件找同事帮忙,不能把和案件有关的人带到家里。结婚24年,妻子几乎不认识法院的同事,去法院找他的次数一个巴掌就数得过来。

  赵江辉业务精湛,工作认真负责,24年里,他从一个书记员成长为刑一庭庭长、审委会委员。自2007年9月担任副庭长以来,研究重大刑事案件1300余件,审改签发裁判文书1600余份,并主审了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重大影响的案件。他所主审及审核的案件无错案,无引发非正常上访。

  “荣誉数不清”,从三等功到一等功,赵江辉拿了不止一次。他的出色工作带动了同事和下属,近年来,河北高院刑一庭先后两次被评为全国刑事审判先进集体,荣获省级先进集体3次,被评为省直十佳文明庭室5次,荣立集体一等功、集体二等功各1次。刑一庭党支部被评为河北省先进党组织2次,被河北高院评为先进党支部或学习型党支部10次。全庭干警荣获各种荣誉称号和受到各种表彰奖励者达145人次。

  把心交给至亲至爱——是父亲丈夫,他呵护珍惜天伦之乐

  一个工作繁忙的男人如何对待家庭和亲人?赵江辉在工作和家庭之间找到了平衡点:从不把工作带回家里。妻儿是他捧在手心里的宝,家事和工作都是责任。

  “他绝对不是个工作狂,工作一结束就回家。”同事作为旁观者,见证了赵江辉对家庭的关心。

  而对妻子彭晓来说,赵江辉的去世就像天塌了一样,“家里的大事小事一下子都摆到了眼前,我原来从来没有面对过,都是他在处理。”想到这里,她又红了眼眶。赵江辉为这个家做了太多太多,是家里的顶梁柱,更是妻子的精神支撑。治病让家里的生活条件变得困难,但妻子从不向赵江辉的单位提要求,“遇到困难我会想办法自己克服。”

  “不浪漫,哪儿有什么惊喜啊。”在彭晓的眼中,赵江辉是个实在的人,不玩那些浪漫的桥段。由于法院工作一直非常繁多,一个月几乎有20天在外面跑,忙起来的时候常常记不住纪念日和节日。“有一次我和他说,你看别的女同志过节都有花,他第二天就捧了这么一大捧来。”彭晓比画了一下,一束有怀抱那么大。

  赵江辉经手的都是刑事案件,为了不让妻子担心,从来不把自己办的案件拿回家谈论,妻子也对赵江辉的工作给予了完完全全的信任。但在扶贫问题上,担任街道办主任的妻子却是他的智囊团,扶贫期间偶尔放假回家,“你们的支部是怎么开展工作的呀?”便成了老人孩子之外的又一个话题。

  赵江辉对妻子一向报喜不报忧,再难的事情也被他轻描淡写、幽默乐观的话带过。刚到扶贫岗位的赵江辉给妻子发过一张照片,坐在一张对他来说过于窄短的床上,穿着妻子准备的睡衣笑容灿烂,“住的条件挺好!”其实屋里没有暖气,天气变化的时候甚至要戴着帽子才能睡着,但赵江辉从来不向家人提起。

  儿子没有继承父业,没学法律学了艺术,但又和父亲很像,成绩优异还是个“暖男”。赵江辉常对儿子说,“既然做专业,就要做到最好。”名列前茅的他被保研到兰州大学艺术设计专业,是名优秀的学生团干部。

  对群众、对工作、对同事、对家人,赵江辉从没有索求过什么,直到去世,嘱咐妻子的都是“不要给扶贫单位添麻烦,不能向工作单位提要求”,他用一辈子燃烧了一颗赤子之心。对于怀念赵江辉的人,他从没有走远,因为他的心与他们的心早已融在了一起,为接续前行的人注入了温暖而强大的力量。
责任编辑:李科元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