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点评司法为民:人民法院的大门好进了
2019-03-11 14:45:18 | 来源:人民法院报
  立案登记制

  2015年4月1日,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举行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人民法院推行立案登记制改革的意见》。《意见》指出,为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的“立案难”问题,改革法院案件受理制度,变立案审查制为立案登记制。

  2018年1月至9月,全国法院受理案件2262.9万件,同比上升7.3%;全国3044家法院开通网上立案服务,共网上立案238万件;1154家法院提供跨域立案服务,办理跨域立案12万件;1863家法院设立自助立案区,当事人或律师自助立案103万件。

  人民法院的大门好进了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柏粮集团董事长 尚金锁

  “有案必立、有诉必理”,既保障了当事人诉权,方便了当事人诉讼,同时也彰显了人民法院的勇气和担当,对于解决各类纠纷和矛盾、推动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具有重要意义。从立案审查制到立案登记制,两字之差,人民法院的大门好进了。这些年,据我了解,河北省邢台市两级法院严格贯彻落实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立案登记制的要求,开通了网上立案渠道,开展诉前调解,快速便捷解决群众纠纷,有利于从根源上化解双方矛盾。

  解决了当事人起诉难的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工商联常委、江西省工商联副主席、正邦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林印孙

  立案登记制改革解决了当事人起诉难的问题,依法保障了当事人的诉权,节省了当事人的诉讼成本,实现了人民法院“有案必立、有诉必理”的庄严承诺。他既是一种化解社会矛盾的改革举措,也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保障人身权、财产权的重要举措,体现了党和国家司法为民的指导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要求。建议下一步大力推广远程立案,简化诉讼保全手续,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人民法庭

  基层人民法院根据地区、人口和案件情况,可以设立若干人民法庭。人民法庭是基层人民法院的组成部分。人民法庭的判决和裁定即基层人民法院的判决和裁定。人民法庭主要是为百姓提供诉讼便利,减轻群众讼累而设的。

  如2018年云南全省人民法庭巡回审判率达67.24%,邀请群众旁听庭审210168人次;湖南法院加强基层基础建设,新建155个科技法庭,提升基层物资装备水平;安徽法院持续推进“两庭”建设,全年投入2.1亿元用于法庭建设。

  打通司法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乐平镇塘约村党总支书记 左文学

  打通老百姓司法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人民法庭是重要载体。以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为例,通过调研,科学设置人民法庭,创新设立法官工作站(点),初步解决了群众诉讼难问题,及时回应了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将司法服务送到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既可以增强群众司法获得感,也可以进一步提升司法公信力,人民法庭在身边,群众就能更直观感受到公平正义。建议人民法院继续推进人民法庭科学设置工作,以更合理、高效的法庭设置,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提供司法服务。

  群众诉讼更便捷规范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寨岗镇山联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 何桂芳

  走访寨岗法庭发现,法庭依托信息化建设,立足辖区瑶汉聚居的实际情况,尊重民族风俗,出台许多便民举措,使群众诉讼更加便捷规范,办案过程也更加公开透明,在化解社会矛盾、维护民族团结上发挥了前沿阵地作用。希望法院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探索符合民族地区实情的审判调解方式,秉承“瑶老”精神,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释法说理,用群众信服的方法化解纠纷。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司法温度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上蔡县朱里镇拐子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张全收

  2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开发布了《人民法院国家司法救助案件办理程序规定(试行)》《人民法院国家司法救助文书样式(试行)》《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救助委员会工作规则(试行)》三个司法文件,涉及立案管辖规则、文书样式、办理期限等细则,显示了人民法院对开展司法救助工作将更加重视、更加合理、更加规范。现实中,一些刑事犯罪案件、民事侵权案件,因案件无法侦破、被告人赔偿能力有限等,很多受害人及其近亲属并不能得到有效赔偿。当生活陷入困顿后,有的当事人还走上申诉和上访之路。法院作为司法机关,给予他们一定数量的司法救助金,有助于纾解受困者的燃眉之急,有效保障他们的生存权利,防止社会矛盾激化,而这也真诚地传递了司法温暖,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司法温度。

  司法救助

  司法救助是指人民法院在诉讼中,通过对当事人缓收、减收或免收诉讼费用的救济措施,减轻或者免除经济上确有困难的当事人的负担。司法救助是保证其能够正常参加诉讼,依法维护其合法权益的法律制度。

  2018年,全国各级法院共办理国家司法救助案件4.62万件,救助涉案困难群众5.75万人,发放司法救助金10.75亿元。

  缓解困难申请执行人的经济压力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宜兴市西渚镇白塔村党总支书记 欧阳华

  2018年,我多次受邀在江苏省宜兴市人民法院参加旁听庭审、见证执行等一系列活动。印象最深的是那次“夏日飓风”直播执行行动中,有一起案件的被执行人年纪老迈、重病缠身、家徒四壁,一边是急切需要治疗的伤者,一边是一贫如洗的被执行人,对于这种典型的“执行不能”案件,法院会根据当事人的申请,积极主动为他们向有关部门申请司法救助,努力缓解困难申请执行人的经济压力。我认为近年来,法院在司法救助方面作出了极大努力,维护了法律的严肃性,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我深切感受到法院司法有温度,执法有担当。

  巡回审判

  巡回审判是指人民法院特别是基层人民法庭,为方便人民群众诉讼,根据本地实际情况,深入农村及交通不便、人员稀少等偏远地区,就地立案、就地开庭、当庭调解、当庭结案的一种审判方式。实践中,各地实行流动办案,创造了许多巡回审判方式,被形象地称为“草原法庭”“马背法庭”“水上法庭”“田间法庭”等。

  如宁夏法院创新巡回审判方式方法, 2018年巡回审理案件34983件,占基层法院案件总量的18%,巡回率达到98%,简易程序适用率达到95%,案件调撤率达到86%。

  将司法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江北区观音桥街道老马工作室负责人 马善祥

  去年,我有幸考察了重庆法院的巡回审判工作,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位于嘉陵江上的一个水上巡回审判点,面向船员、旅客和养殖户。巡回审判点不仅可以通过上门立案、巡回审判、门口送达将司法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而且还能与基层相关职能主管部门建立联动工作机制,衔接起诉讼与非讼纠纷解决机制,让诉调对接工作体系更加有效,既方便了当事人诉讼,又提高了司法服务的质量,还扩大了普法效果。

  增强群众对法院的了解支持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天方茶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一部副厂长 储小芹

  巡回审判不仅实现了“让法官多走路、让群众少跑腿”,有效增加了司法透明度,还可以就近向群众宣传法律知识,增强群众学法、遵法、守法意识。人民法院要进一步以司法为民为原则,充分运用巡回审判接地气的优势,切实将普法工作融入审判工作中,增强群众对法院审判工作的了解和支持。要通过大力推广巡回审判,全面提高巡回审判工作质效,切实解决当前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的问题。要强化落实各项便民利民措施,最大程度彰显司法的人文关怀。

  双语法官

  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民族地区民汉双语法官培养及培训工作的意见》,要求着力解决民族地区人民法院双语法官短缺问题,依法保障民族地区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诉讼权利。

  2018年,甘肃高院深入实施双语人才“千人计划”,持续深化双语人才队伍建设;内蒙古高院组织开展蒙汉双语法官评定工作,全区三级法院共评定出双语法官353名;青海高院连续10年举办汉藏双语法官培训班,全省法院共有双语法官117人,双语法官助理91名。

  用当事人听得懂的语言解释法律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茂县东兴乡亚坪工业园区新纪元电冶有限公司员工 王安兰

  我们四川少数民族众多,可能一些少数民族同胞在诉讼时会有听不懂、说不出的问题,这就非常需要双语法官。法官能用少数民族当事人听得懂的语言解释法律专业内容,大大方便了他们解决矛盾。我了解到很多双语法官不只在法院审判案件,还参与巡回审判,走到大山里,走到乡亲们中间,我非常感动。希望以后能有越来越多的双语法官到我们少数民族地区,帮助更多的少数民族同胞用法律武器维护好自己的权益,同时也给予双语法官更多保障。

  让群众用自己的语言维护合法权益

  全国人大代表、郑州铁路局郑州北车站调度车间副主任 郅 慧

  让少数民族群众用自己的语言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是关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公共权力的公正公平问题。双语法官结合社情民意,尊重风土民俗,在合法、合情、合理的条件下,努力化解矛盾,实现案结事了,赢得了少数民族同胞的认可和肯定。用各族人民听得懂的语言作为工作语言,才能确保每一起案件经得起法律、历史和人民的检验。可以说,双语法官承担了非常重大的责任。向他们致敬!希望未来加强对双语法官的培训,同时吸引更多人才到这个队伍中来。

  代表点评由人民法院报记者 李阳 雷蕾 万紫千 罗书臻 王俏 通讯员 杨青烨 提供
责任编辑:庞宇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