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棠树下,“枫桥经验”又发新芽

——上海徐汇法院推动诉源治理工作纵深发展
2019-07-03 08:37:13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陈凤
 

2018年的植树节,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法院在院内种下一棵甘棠树,并以之命名,成立了“甘棠树下”社区法官工作室。
   成立至今,这个由29名法官及法官助理组成的团队,共审查人民调解协议952份,出具调解书和裁定书共556份,提供上门调解36次,参与现场调解92次,提供法律咨询48次。近日,记者走进徐汇法院“甘棠树下”社区法官工作室,深入探访其深化诉源治理工作背后的故事。
   现场直击
   2019年6月12日13时30分,一个寻常的下午。徐汇法院社区法官王宏霞和法官助理周俊丞步履匆匆,向距离不远的居委会走去。
   这是一起积怨已久的家庭纠纷,调解员已跟踪6年多,矛盾依然无法化解。第一次见面,能否调解成功?王宏霞心里也直打鼓。
   刚走进居委会调解室,一位瘦弱的老太太就迎了上来。她就是当事人之一——陈老太,顾不上寒暄,王宏霞很快与陈老太交流起来。
   原来,陈老太今年82岁,她的丈夫徐老先生身体不好住在养老院,儿子徐先生在外做生意欠了不少债,孙子小徐则正值适婚年龄,迫切希望能够购置婚房。一家人除了在远郊有一套廉租房暂时由小徐住着,仅剩的房产就是一套54平方米的房子。陈老太告诉法官,自己不想卖房子,也不想住养老院,“我在这个小区住了几十年,舍不得离开呀!”陈老太激动地说道。
   提起陈老太家的矛盾,调解员黄树芝也感慨不已:“因为理念习惯上的不同,三代人住在一起总是吵架,几乎没过过一天安稳日子。”黄树芝告诉记者,2013年至今虽然矛盾不停,但在司法所、居委会等的协调下,矛盾也基本得以化解。然而,近几个月来,因为卖房子的问题,陈老太与儿子关系进一步恶化,甚至几度报警,声称“儿子想要她的命”。眼看矛盾不可调和,黄树芝想到了寻求社区法官的帮助。
   经过沟通,王宏霞发现,除了陈老太,全家人都希望能够把房子卖掉,并认为分开可以有效地减少矛盾。由于房子是在陈老太、徐老先生和徐先生的名下,王宏霞当即与在养老院的徐老先生进行了电话沟通,确认卖房也是徐老先生的真实意思。
   “确实,他们的矛盾积年累月,非常复杂,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化解。”经过慎重的考虑,王宏霞认为,与其天天住在一起互相折磨,不如分开更有利于大家的身心健康。
   王宏霞还了解到,虽然陈老太与儿子关系不好,但是她非常心疼孙子小徐。对于把自己从小带到大的奶奶,小徐也心存感激。面对法官的询问,小徐表示,自己愿意承担对爷爷奶奶的赡养,“房子卖掉之后,如果奶奶不愿意住养老院,可以和我一起住,我可以照顾奶奶。”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在王宏霞的主持下,现场气氛从最初的剑拔弩张,变得逐渐缓和,双方都开始心平气和地讨论具体的解决方案。王宏霞告诉陈老太,如果想自己一个人住,可以由居委会出面在同一个小区再租一套房子,这样她可以继续生活在自己熟悉的街道。同时,为了保证陈老太的钱款安全,王宏霞还建议,在签订房屋买卖合同时,可以要求买方将陈老太的款项单独打进她的账户。
   最终,经过法官耐心地劝解,陈老太终于同意卖房。至此,矛盾得到了圆满解决。
   “法官深入调解工作的第一线,这个机制非常有意义。”矛盾化解了,黄树芝非常高兴,“法官的权威性、专业性是我们调解员不具备的,尤其是碰到难度比较大的纠纷,有法官在真的事半功倍!”
   机制创新
   “协助居委会调解纠纷,将矛盾化解在源头,这是我们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王宏霞告诉记者。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变革,各种纠纷不断增加,呈现出复杂性、多样性、专业性的特点,仅仅依靠有限的司法资源和传统的诉讼解决机制,已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新需求和新期待。徐汇法院立案庭庭长许斌表示:“基层人民调解工作需要更为专业的法律指导和及时的司法确认,同时法院也面临巨大的办案压力,因此,实现社区矛盾的诉前多元化解是缓解压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这个大背景下,徐汇法院成立了“甘棠树下”社区法官工作室,意在沿袭古时周召公甘棠树下听讼决狱、为民解忧的传统司法文化,达到源头预防、精细分流、高效化解的纠纷解决成效。
   目前,“甘棠树下”社区法官工作室根据各街镇不同特色及需求,与全区13个街镇一一结对,提供定制服务。“比如说,长桥街道和华泾镇的动迁安置和老年居民较多,就由审理房产和家事案件的法官负责,虹梅街道漕河泾开发区企业较多,就由审理商事和劳动案件的法官负责。”徐汇法院立案庭副庭长李红告诉记者。作为工作室的一名资深法官,她也经常参与法律咨询、疑难案件调解讨论等各类工作。
   29名法官和法官助理中,除了王宏霞、周俊丞为专职,其余均为兼职,来自全院各个审判庭,如民庭法官杨锋擅长各类房产纠纷、知识产权庭法官周恒阳总能把案件与法理讲得深入浅出,民庭法官助理朱磊尤为关注婚姻关系中女性权益保障……“虽然大家本身工作就已经很忙,但还是非常积极地参加工作室的每一场活动。”李红自豪地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工作室还建立了特色服务工作机制,如涉老案件亲情服务,针对行动不便的老年弱势群体提供上门司法服务;分类定制宣讲课程,针对各街镇和各类人群的不同需求,开设专门的法制宣讲课堂,定制课件菜单,对基层调解员进行指导培训,对社区群众开展普法教育。
   “我们今年的法制讲堂课程已经排好了,”周俊丞给记者展示了2019年的授课菜单,“我们根据社区的需求定制了20节课,其中,有关校园安全、老年人如何防范诈骗、二手房屋买卖的雷区、家事纠纷的十大误区等都是深受居民欢迎的课程。”据统计,工作室成立至今已开展了35堂课,听众达1110人次。
   化解矛盾、打造专业调解员队伍、普法宣传……“甘棠树下”社区法官工作室在做的远远不止这些。“由于我们接触的是最前端的矛盾,可以更早一步发现矛盾发生的深层次原因,”王宏霞显得格外兴奋,“比如我们最近在做一个有关业委会工作机制的课题研究,就能够很好地弥补法律法规在这方面的空白,真正地将物业相关纠纷化解在源头。”
   如今“甘棠树”已经一岁多了,“甘棠树下”社区法官工作室也依然在矛盾纠纷化解之路上继续探索。

 

 
责任编辑:王娜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