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调解员服务:调解学的系统与细节
——评《如何当好调解员》系列丛书
2019-07-05 10:30:07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陈海涛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纠纷呈井喷式上涨,诉讼服务长期处于满负荷运行状态,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以调解作为推进社会矛盾化解、促进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抓手势在必行。日前,在江西南昌召开的全国高级法院院长座谈会再次把会议议题聚焦于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和人民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建设,但是由于前期对调解学理论研究与调解员系统培训的疏忽,调解人才的培养尚远远不能满足司法实践的需求。此情此境之下,《如何当好调解员》系列丛书作为我国大陆地区第一套系统围绕调解员培训介绍调解学理论和调解技巧的丛书,殊值一读。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构建调解学系统

  构建调解学系统的努力在《如何当好调解员》系列丛书中可以用一句话概括:通古今,拾沧海遗珠;察内外,引先进理念。

  从“调人”到“调解员”,从“申明亭”到“调解机构”,从“和簿”到“调解协议”,中国调解从传统到现在,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嬗变与发展,在《中国传统调解文化解读》一书中或许可以一窥究竟。此书详细梳理了中国传统调解的各个方面,其中关于中国传统调解的影响因素、基本理念、调解依据和根据不同纠纷类型提出不同调解办法的内容都是我国传统调解的宝贵财富,放在今日,仍大有用武之地。比如注重乡规民约和当地风俗习惯的运用,不仅展现了调解的包容性,也是调解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而关于西方的先进理念的引入则主要体现在《美国调解经典案例评析》中,此书遵循美国案例教学的传统,将西方现代化的调解原则、程序、技巧融入其中,让读者在品读案例时,不断思考究竟哪些纠纷可用调解来解决,哪些资质和能力是调解员应必备的,哪些调解原则需要调解员灵活运用,哪些障碍调解员可能会遇到,又有哪些解决策略、技巧可供调解员运用。通过引导读者阅读和思考,有关西方调解的先进理念和知识就这样如涓涓细流汇入读者脑中。

  在对西方的调解理念和知识有了总体了解之后,我们还要回到调解的核心功能——解决纠纷上,而解决纠纷最重要的就是将双方当事人从势不两立的边缘拉回调解桌前,并从双方的交锋中探寻解决纠纷,创造新的合作机会的可行路径,《中美调解培训启示录》即对调解员应该如何化“危”为“机”进行了着重阐释:其一是寻找可以帮助拉近双方谈判距离的规则或标准;其二是让双方当事人自己提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并借此探知双方的真实要求和底线;其三是转变当事人的思维,让当事人明白通过调解有可能达致两全其美的状态,而诉讼则可能导致两败俱伤。

  最后,由《中国调解学教程》一书集上述三本著作之大成,在对待中国传统调解文化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对待西方调解知识上,它结合本土资源,化为己用。在调解自愿原则、诚信原则、公正原则和保密原则的统帅之下,有关调解主体、调解程序、调解方法和调解效力的篇章徐徐铺展开来,并富有创造性地提出了现代调解的步骤与技巧,虽并非放之四海皆准,但仍能为调解员施展拳脚提供指引。上承已有的调解经验,下启调解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如何当好调解员》系列丛书以人为本,紧紧围绕为调解员服务的核心思想,努力探索调解的现代转型路径,并初步掌握调解的“东方话语”,构建起中国调解学系统。

  类型细分,学科交叉:剖析调解学细节

  在《如何当好调解员》系列丛书中调解学细节的介绍也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三种调解类型,样样细致入微;多种研究方法,每每综合运用。

  对于不同的调解类型,《如何当好调解员》系列丛书将研究重点放在人民调解、谈判调解和医患纠纷调解上。选择研究人民调解,可能是作者对人民调解进行深入调研的过程中发现人民调解的相关理论、经验亟待整理保护。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民调解,在绵延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但却主要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在实践中“不自觉”地传承、发扬,《如何当好调解员》系列丛书的编者很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点,于是在这套丛书中,将人民调解的理论与案例相结合,深入基层,搜集和固定大量的一手素材。《人民调解经典案例评析》和《人民调解精品案例集》夹叙夹议,将案例与点评相结合,及时指出不同类型的案件在进行人民调解时所需要注意的地方。《人民调解能手访谈录》则针对基层的调解能手进行专访,及时汲取调解第一线中所反映出的调解理念和技巧。用了三本书的篇幅对人民调解的现有经验进行梳理、总结,形成一套有体系、有规律的理论总结,若非编者有坚韧不拔之志,不能至也。

  对于谈判调解和医患纠纷调解的研究,则可能是缘于这两个领域的发展目前尚处在初级阶段,但却与社会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伴随“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中国的商事活动与域外联系愈发密切,但是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分布着六十余个分别适用大陆法系、英美法系、伊斯兰法系和印度法系的国家,有商业往来就可能有商事纠纷,而对于涉及不同法系国家之间的商事纠纷,唯有谈判调解具有如此大的包容性,它不仅仅囿于法律的条条框框,能将不同法系国家的法律、风俗习惯囊括在内,并最终化解纠纷,实现共赢。《法律谈判的理论、策略与技巧》和《谈判调解实训教程》对谈判调解最重要的参与者——律师,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加以培训,并为谈判调解的未来发展指明了道路,让人不得不赞叹作者的独到视角。

  而有关医患之间的纠纷最近多有见诸报端,最重要的原因莫过于医患关系正处于新的转型期,过去医患之间大多是基于职业道德、人情关系等构建起的道德需求和道德供给关系,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医患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多地向以“医术—货币”为基础的交换关系和以诚实信用为原则的契约关系转变,但这一新型医患关系尚未完全成型,在引入法律调整医患关系的同时,我们必须还要借助道德的力量,这就使调解在这一领域也大有可为,《医患纠纷调解的正义之路》在总结目前行之有效的上海模式、北京模式、山西模式、南平模式和山东模式五种模式的基础上,将医患纠纷调解分为外部调解和内部调解,进一步探究造成医患纠纷调解尚未制度化的深层次原因并“对症下药”,但其“药效”如何,还需我们在促进医患纠纷调解制度化的道路上加以检验。

  在研究方法上,调解学、社会学、历史学和心理学多学科交叉的特点贯穿“如何当好调解员”系列丛书的始终,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莫过于调解学与心理学的交叉。调解员不仅在化“危”为“机”的关键时刻需要关注双方的心理变化,在整个调解的过程中都要始终注意双方当事人心理的变化,并巧妙地予以把控和利用,《社会心理学在调解中的运用》一书,则在这方面给了我们许多指引。心理学的解释侧重个体心理和行为,包括冲突归隐模型、导致冲突升级的心理因素及其心理变化规律、冲突管理的思维方式等,这些理论和知识可以很好地帮助调解员与当事人沟通,获得他们的信任,并获取重要的信息。还可以帮助调解员让当事人双方有效且理性地交换意见,提出富有建设性的纠纷解决方案,同时辅之以《美国调解技巧的社会心理学解读》一书中,通过对美国调解的实证研究而凝练出的调解技巧,必能事半功倍,实现当事人的共赢。

  回顾与展望:调解学的历史使命

  回顾该系列丛书的种种内容,可以发现当前《如何当好调解员》系列丛书尚未涉及对同为“三大调解”的司法调解和行政调解的深入探讨,对调解过程中的控制技巧和博弈技巧介绍还不够细致。不过,更新调解理念、淡化行政色彩、推动调解员职业化发展的三大使命也并非一套丛书就能完成的。接下来研究者所要做的就是沿着这一条路径继续前进,时刻关注在我国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发展尚不充分的情况下调解与审判之间的关系,制定恰当的“诉调对接”策略,充分发挥调解的能动作用,让调解和审判等解决纠纷的手段各得其所,各尽其能。

  任何学科的知识都不仅仅是高深的理论,也可能是平淡日子里积累起的那些看似简单的道理,讲道理的方式也不一定是高谈阔论,也可以深入浅出,寓教于学,将理论嵌入案例的“躯体”。调解学是一门着眼于未来、“向前看”的学科,其体系和思维与“向后看”的诉讼截然不同。然编者“心中有丘廊”,仍带给读者“平地起惊雷”之喜悦,该系列丛书围绕调解员的培养与培训展开,在调解学“东方话语体系”的构建、实训教材的编写和多学科知识综合运用上都有令人耳目一新之感,若想鱼与熊掌兼得,在掌握调解学理论架构的同时尽快学以致用,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调解员,这套丛书应是不二之选。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庞宇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