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圣地的书记员工作变迁
2019-07-22 11:19:49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孙建敏
  1990年9月18日,我从河北司法学校毕业,分配到河北省平山县人民法院工作。平山县地处太行山东麓,自古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革命圣地西柏坡就坐落在这里。

  记得刚到法院工作时,22岁的我看到眼前的一切都觉得那么生动、美好!这个地处太行山区的基层法院占地不到10亩,一进法院大门,一座圆形假山首先映入眼帘,几株绿竹植入其中,石竹相映,别有风味。甬路两边各有四排红砖瓦房,那是法院9个庭室的办公室。假山南边是几畦菜园,菜园里种的时令蔬菜供应着同志们的伙食,整齐的菜畦也成为法院当时一道独特的风景。

  我被分配到了民事庭担任书记员。民事庭以前有五名同志,除了一名本科毕业的同志年轻一点,其余四名同志的年岁都在五十开外。每天,我最主要的工作是做好庭审记录和下乡调查记录。一支普通钢笔、一本厚厚的黑格办案纸、一方老式印台,成了我的随身武器。一天下来,经常要写满厚厚的一沓纸,钢笔用没了水的情况更是经常有的事。老庭长叮嘱我:“诉讼中的几个笔录必须要记清楚、记准确、记完整,那就是庭审笔录、调查笔录、询问笔录、现场斟验笔录。”民事庭庭长王秀琴是当时石家庄地区法院系统有名的女强人,在办理农村多发的相邻关系案件时,王庭长每次下乡都要求我画一张纠纷现场图,这让我这个刚毕业不久的“新兵”头疼不已。幸而在王庭长和其他同志的帮助指导下,我终于能像模像样地画出纠纷现场的大概轮廓,标注清楚纠纷地貌。由于自己不怕吃苦,虚心向老同志们学习,书记员工作得到原石家庄地区中级人民法院领导的好评,我连续三年被评为“书记员标兵”。

  三四十年前,农村大中专毕业生中法律专业的不多,法院书记员短缺,我们五个业务庭只有四名书记员。下乡办案时书记员不够用,大多是一名审判员兼任另一名审判员的书记员。随着老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矛盾纠纷涌入法院,书记员也由原来上“法院业大”充电上阵的老同志,逐步替换为具有法律专业知识技能的新型人才,特别是2007年以后,平山法院又招录了几名记录更快的速录员,书记员队伍得到实质性更新换代,信息化技术的广泛运用使庭审效率得到大大提高。

  时光流转,岁月荏苒。平山法院也从1950年建院时的几名同志,增加到现在的80名干警,由原来的只有1名大学生书记员,变为现在书记员全部为本科以上法律学历。七十年来,书记员换了一茬又一茬,庭审由原来的钢笔、圆珠笔记录变为现代化的电脑键盘、速录机输入,从一笔一划,一纸一页记录案件事实改为每分钟100多字的高效运转的信息化数据记载,书记员队伍整体素质和办公装备都发生了深度变化,但不变的是事业与情怀。法院一批一批的老中青书记员,薪火相传,长征接力,为了他们所钟爱的人民法院审判事业,倾注的真挚情怀和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像革命老区绵延不断的滹沱河水,滔滔不绝,永远传承、发展。

  (作者系河北省平山县人民法院政治部主任)
责任编辑:刘泽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