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庭的变迁 法治的进步
2019-07-28 09:29:16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张金星
  • 20世纪80年代的王平村法庭。
  • 2017年投入使用的王平村法庭新办公楼。
  门头沟区位于北京市西部,区域内山路崎岖,沟壑纵横。1985年底我刚参加工作,就被分配到了门头沟区人民法院的王平村人民法庭。那时候,王平村地区农村和矿区混杂,法庭的办公条件、居住环境都极其简陋。

  我还记得,那时法庭租在了煤矿工人集体宿舍的末尾两间,白天照不进光,即使开着灯也不觉得敞亮。因为没有什么明显标志,法庭经常被人误以为是工人宿舍。第一年冬天初到法庭的我怎么也没有想到,因为暖气供不上,屋外有阳光的时候竟然比屋内还暖和!在屋里冻得厉害了,我们就跑到屋外晒会儿太阳。那时因为没有食堂,我们只能拿着餐票去矿工食堂就餐,如果不穿法官制服,总有一两个矿工把我们认作新来的工友喊错了。

  当时的法庭没有交通工具,到近的地方办案就靠两条腿,去远的地方则要搭乘每天定时的火车或公共汽车。有时我们到深山里找当事人,办案晚了误了回程的车,就只能吃、住在当地干部家里,第二天离开时给人家一点粮票。下乡办案就带一个黑色皮革书包,里面装着卷宗和办案要用的笔录纸、印油和钢笔。

  随着时代的变迁,依法治国深入人心,法庭建设工作也取得了快速发展。近年,随着王平村法庭扩建任务的完成,人民法庭的标志变得格外醒目,再也不会被人认错了!法庭不仅建了餐厅,更有党员之家、图书室,确保干警的精神生活充实丰满。

  除此之外,群众的诉讼环境也有了极大改善,宽敞明亮的立案诉讼服务大厅建起来了,法律咨询、案件查询、档案调阅、登记立案、网上立案快捷便利,人民法院为人民的宗旨,得到充分体现。

  回顾人民法庭的时代变迁,既让人感慨,又让人倍感欣慰。30多年来,法庭改变的不只是外观与物质条件,更多是承载着法治建设和司法制度的进步,“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理念已经扎根于每一位法院干警的心中。作为法院人中的一员,我也因参与过、见证过、奉献过的这段光辉岁月而倍感自豪。

  (作者系北京市门头沟区人民法院立案庭庭长)
责任编辑:王娜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