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源治理让收案降和谐生

——天津市河北区法院主动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纪实
2019-08-25 10:50:19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祖先海 宗平舒
 

  在建昌道街吕平法官便民工作站内,一起物业服务合同纠纷得以成功化解。

祖先海 摄

  今年上半年,天津市河北区人民法院抽调人手,推行了一项特色工作——“社区法官工作室”。作为基层法院的河北区法院本来审判力量就有限,为何还要开设法官工作室?这样做有什么收获?带着不解和疑问,记者决定实地一探究竟。

  现场直击

  8月6日早上9点,记者来到位于河北区建昌道街康桥里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吕平法官便民工作站。河北区法院法官助理蒋金良正在调解一起物业服务合同纠纷。年近七旬的陆大爷因房屋多年漏水未能得到修缮,情绪激动地与物业公司代表争辩着。

  “我们为嘛不交物业费?每次申请修房,他们都说要申请维修基金,让我们签字,然后告诉我,你等着吧。这都五年了,仍然不给修。再找他们就爱搭不理了。”说起这烦心事,陆大爷一肚子怨气。

  物业公司代表也觉得委屈:“我跟大爷说过很多次,房屋质量确实存在些问题,但是因为小区分一期二期,入住时间不一样。有的业主家从入住当年就漏雨,那应该开发商负责维修。由于这种情况动用二期的维修基金,很多业主是不签字的,我们物业就不可能动这笔钱。”

  “你们一天不修,物业费我就一分钱不会给。再说,我就是不交物业费,该修的你们也得修。”陆大爷脸红耳赤,分贝一下提高了。

  “我们不是公益组织,不可能倒贴钱。维修也得有程序,就算动用二期维修基金,那也得等批下来。”物业公司代表半步不让,坚持一定要按程序走。

  你一言我一语,眼看双方火气越来越大,蒋金良和建昌道街司法所所长、人民调解员周鸿森决定采取“背靠背”方式进行调解。

  通过蒋金良和周鸿森的耐心疏导,半个小时下来,陆大爷明白了业主维权的基本法律规定,物业公司也认识到工作中的疏忽。双方当场就物业费及日后服务达成了协议。

  除了第一时间化解社区矛盾纠纷外,社区法官工作室还承担着另一项社会功能:零距离为社区群众做普法宣传。

  记者在新开河街道东海花园社区采访时,就赶上了河北区法院民一庭副庭长、家事审判团队负责人吴凤侠正在给40余名社区群众讲解法定继承、遗嘱继承和遗赠等方面的法律知识。

  机制创新

  讲座结束后,还有不少人拿出小本子围着吴凤侠进行询问。“万一家里有矛盾,我就能用学到的法律知识化解掉,不然一家人对簿公堂,可就太难看了。”一位退休教师听完吴凤侠的讲解后如是说。

  形势倒逼创新。河北区法院研究室主任李爱青告诉记者:“2016年至2018年,河北区法院受理的物业服务合同纠纷、邻里纠纷、婚姻家庭纠纷等案件大幅增加。而社区调解员的法律知识相对欠缺,力量薄弱,导致很多矛盾未经努力化解就直接进了法院。”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为了将矛盾纠纷化解在源头、化解在社区,河北区法院在区委、区政府和区委政法委的支持下,与街道社区建立联合综治工作机制,主动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加强案件审判和司法调解,强化对辖区内行政调解、人民调解、社会调解的业务指导,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推动从源头上化解矛盾纠纷。

  “百名法官进社区推进诉源治理”工作,就是这一机制的具体实践。为有效推进工作,河北区法院专门成立领导小组,由法院院长任组长,副院长任副组长,全院所有业务部门为成员部门,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组织、管理、监督等工作。此外,河北区法院还通过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建立常态化沟通联络机制等,确保工作落地见效。

  如今,全区10个街道挂牌成立的“法官工作室”及116个社区设立的以法官姓名命名的“法官便民工作站”成了河北区法治建设的“新地标”。80余名员额法官及其团队共百余人与社区精准对接,深入指导纠纷调处、提供法律服务、进行普法宣传、就地巡回审判、参与综合治理、加强服务联动、开展司法确认等。

  “以前邻里之间遇到鸡毛蒜皮的小事,我们只能从情感和道德角度劝一劝。现在法官工作室进驻,常有普法宣讲,还有纠纷调解我们也可以跟着看。学到了很多法律专业知识。再进行调解,依法依理服人,老百姓可不是更满意了嘛。”河北区法院特邀调解员高忠莹说道。

  经过半年多的运行,法官特别是年轻法官,不仅进一步了解社情民意,增强与人民群众鱼水感情,还让河北区法院连续多年案件数量增长的势头显现拐点。据了解,今年1至6月份,河北区法院共受理案件9265件,同比下降4.45%,诉外化解纠纷693件,纠纷成诉率明显下降。

  “下一步,河北区法院将不断深化‘枫桥经验’河北版,充分发挥人民法院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参与、推动、规范和保障的重要作用,为平安河北、法治河北建设贡献力量。”河北区法院党组书记、院长李卓领已经有了新的规划。

 
责任编辑:邵倩雯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