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遗憾,以这样的方式认识您
2019-09-03 15:43:10 | 来源: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
 

  这两天,朋友圈被一个人的名字刷屏。

  这个人就是全国模范法官、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立案二庭原副庭长李庆军。为什么各大媒体都在报道他?他的19本日记都写了什么?看了李庆军的事迹,我的内心深受震撼,我认识了这位法官。

  但是,很遗憾,以这样的方式认识您。

  新华社:《用无私廉洁诠释公平正义——追记“全国模范法官”李庆军》

  2011年2月12日(周六)的日记中写道:“正常上班……身体特别不舒服,腰部两侧有若隐若现的疼痛感……眼部一直处于浮肿状态……有种比较清晰的预感,身体要出大事……也许这是我工作的最后阶段……我尽可能弱化自己的病情,装作若无其事……班要继续上,工作要继续干……”

  日记里,李庆军在绝境中挣扎。看到这里,除了心疼,我还有个疑问:他为何如此隐忍坚持?

  李庆军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老师。作为大山里考出来的“文化人”,每次他回老家——河南省济源市邵原镇,乡亲们总爱登门请教,讲讲自己遇到的麻烦事儿。渐渐地,李庆军觉得学法律也许更能帮到群众,就攻读西南政法大学民诉法研究生,1993年考录到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任法官。

  看到这里,我的疑问有了答案:因为李庆军的心里,从一开始就是有群众的,一直都有。

  大河报:《法官李庆军的病隙碎笔:19本日记震撼人心!》

  2018年8月14日:“去北大医院。早4:50起床,5:30出发,6:42第一班高铁,打的57元到医院时11:05。下午4:23出发回郑,到单位。”之后描述了各种工作内容。

  2018年3月13日:“昨晚乘K180软卧去北京。上午到北大医院,各项检查指标都很好,医生说,我可能是病人中控水最好的。上午改签回程票,下午1点半回郑。”之后描述了各种工作内容。

  是的,李庆军就是这样往返于北京的医院和郑州的单位。

  “我家主卧,以前都不让人进,怕他感染。”10月9日上午,记者来到了李庆军的家中,他的妻子马凤实推开了在亲戚眼中的“神秘”卧室门:“床头柜”一边是冰箱,保存针剂;一边是台式培养箱,加热透析液;“台灯”是紫外线消毒灯。“做腹膜透析需要在无菌环境下进行,他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坚持了4年多。”

  读到这个场景,我贫乏的文字已经不知该如何描述此刻的心情,屏幕对面的你,恐怕已经在流泪了吧。

  法制日报:《寻找李庆军》

  李庆军的去世,仍是这个家中最隐秘的伤口。庆军父母双双79岁了,老母亲年前查出食道癌,化疗掉光了头发,暑热到39摄氏度也戴着帽子。

  “庆军表现好,单位送他去国外学习了。”一个家庭的伤痛,被一个善意的谎言遮盖着,家里人不敢告诉二老庆军培训多长时间,怕老人家掰着手指头算日子。

  “庆军怎么不打电话回来呢?”老两口心中疑惑,每天把手机带在身边,生怕错过儿子打来的电话。两个老人终日坐在家门口,注定是一场徒劳的守望。

  《寻找李庆军》文章很长,处处令人动容。白发人送黑发人,老人徒劳守望实在让人心碎,善意的谎言又能维持多久呢?

  愿:逝者安息,生者坚强。

  新京报:《李庆军一位法官生命最后的28天》

  9月2日,李庆军躺在临时安排的病床上,换肾手术马上就要进行了。手术前,李庆军打了13个电话,全部关于工作交接。

  9月9日,李庆军从重症监护室出来第三天,还处在高危监护期。他躺在病床上接电话,妹妹李凤莲急了,“哥,医生不让接电话,你有多大的事打那么长时间的电话?”“没事儿,是咱村的战胜,凡是打电话的都是遇到了困难,我不就懂点法吗,能帮就帮一把。”李庆军就是村里乡里的普法大使。

  ……

  这28天,李庆军身体在病床上,心里装的还是工作。肾源来了,李庆军以为是机会,可以在法院继续再干上几年,没想到人生倒计时器却悄悄走针了,他带着对法院工作的热爱离开了。

  南方都市报:《逝世法官日记秘密:患尿毒症仍在岗四年,术前给同事打13通电话》

  妻子马凤实看到患病的丈夫如此辛劳,实在忍不住多次劝他,给单位请假好好休息。他说:“现在法院案件多,大家手里都有一堆活儿,我少干了,别人就得帮我干。”“我一个农家子弟,能走出大山当上省高院的法官,多光荣多幸运啊!我不是隐瞒自己的病情,是不想因病受到照顾,我除了办案没有其他本事,我就是想好好办案,一个法官不办案,还有什么价值?”

  话语朴素,践行起来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李庆军对办案付出了毕生精力。

  前路漫漫,有的人牺牲在了这布满荆棘的路上,后面的你是否会心生畏惧?

  今年7月,李庆军的儿子李然收到了重庆大学法律专业研究生的录取通知书。李然说,会沿着父亲的路继续走下去。

  李然,我想给你一个拥抱,为你竖起大拇指。

  光明日报:《初心不改,只为法徽闪耀——追记河南高院原立案二庭副庭长李庆军》

  2019年7月11日,河南高院一间会议室里,70多岁的老太周光华不停擦拭着眼泪,回忆着自己和李庆军交往的片段。

  “自己年纪大了,连律师都没有,而对方‘有钱有势’,胜诉的案件会不会到这里被推翻?”周老太的心里直打鼓。“我不管他势力多大,都要按法律办!”这是李庆军的回答。

  “听到这话,当时我眼泪都流出来了。李法官公正得很,让他吃个饭不去,就在办公室里吃个馍。”周光华哽咽着说道。收到驳回对方当事人再审申请的裁定书后,周光华带着一篮土鸡蛋,从南阳坐了将近300公里的大巴,找到了李庆军的家里。这一次,李庆军没有像对待其他当事人一样把周光华拒之门外,而是把她请进家喝茶聊天。临走前,李庆军给周光华拿上了自家的山药。他对周光华说:“你要是不拿,鸡蛋我就不能收。法官是有纪律的。”

  就是生前做这样平凡的事,李庆军只是亲朋同事口中的“普通人”,没有几枚“军功章”,连留下的照片都屈指可数。但离世后,他的平凡事迹却感动中原大地。

  我很遗憾,以这样的方式认识您。

  中国青年报:《一名平凡法官的光彩人生》

  在河南省高院,同事只知道李庆军经常腿疼、不爱喝水,问起他的病情时,他总是轻描淡写地说:“嗨,老毛病了,不碍事儿。”

  很多人也都相信李庆军的身体不碍事儿,因为他的业务水平在全庭名列前茅。在他生命最后的8个月里,他带领审判团队结案360件,占全庭结案总数的三分之一,仅他个人就结案121件,是全庭办案最多的法官。

  李庆军生前总说:“一个农家子弟能从大山里走出来上大学,又当上省高院的法官,很光荣也很幸运,要懂得感恩,认真负责地办好每一个案件。”他还经常说:“一个法官不办案,还有什么价值?”

  李庆军的平凡一生,不追求荣誉,也不追求富贵,他所留下的只有一摞摞厚重的案卷,还有卷宗中承载的法律信仰。在李庆军的影响下,儿子李然考取了重庆大学法学院的研究生,将来也会走上父亲的“正义之路”。

  也许到那时,李庆军家客厅橱柜上的两颗法徽,将更加闪耀。

  中国法院网:《牢记初心使命忠诚履职尽责——追记“全国模范法官”李庆军》

  李庆军,河南高院立案二庭原副庭长,2018年9月28日,因肾病医治无效去世。

  工作寄语:平安一生,是家人最高的希望,也是最低的要求。做到了廉洁办案,才能平安一生,要想得到一生平安,就不能有私心,生贪念,以案件做交易,拿公正换利益。

  人民网:《群众贴心人李庆军:一辈子最看重的“官”是法官》

  2018年9月30日,天刚蒙蒙亮,济源市邵原镇文化广场上自发集聚了数百人,翟明堂和父老乡亲,齐刷刷面向东方三鞠躬。

  拖着病躯奋战在审判一线长达11年,在确诊尿毒症到离世的4年间,一天审查案件最多达几十件,每周至少接待10个案件的当事人。

  身为法官,李庆军最看重公正。“老李常说,法院是说理的地儿,大家做这份工作,一定要对得起良心,不能给党抹黑,不能给法院抹黑!”法官于保林对他的话记忆犹新。

  在郑州市烈士陵园,李然为父亲带来了他生前一直期待的消息,那是一张重庆大学的法律硕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李然说:“我爸是个平凡的人,他这辈子就想做一个对得起群众对得起良心的好法官,他做到了。我会沿着他的路继续走下去……”

  李庆军走了,但他的法官“生命”还在延续。

  人民日报:《一心干事一身干净(爱国情奋斗者)》

  “咱能不能歇歇?”听到妻子的“唠叨”,李庆军总说,“我一个农家子弟,能走出大山当上省高院的法官,多光荣多幸运啊!我就想好好办案。”

  李庆军是同事们眼中出了名的“三不法官”:不向领导伸手,不向同事朋友伸手,不向当事人伸手。每当有人因为案件打招呼,他总是说:“我做这份工作一定要对得起良心,对得起双方当事人,不给法院抹黑,不给法官抹黑。”

  “25年,李庆军一心扑在工作上,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从不向组织提要求,从不向领导要待遇。”河南省高院院长胡道才说,“每位法官都应向李庆军学习,把案子办到让老百姓认可。”


 

 
责任编辑:高冰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