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好群众接触法院的第一窗口
——内蒙古呼伦贝尔法院人民法庭“五化”建设纪实
2019-10-09 08:40:51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沈圆圆
 

  “喂,木兰,辉吞嘎查怎么走?喂,喂……”

  信号又断了。

  9月4日,记者跟随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徐岩,从满洲里市人民法院赶往陈巴尔虎旗人民法院哈达图人民法庭在辉吞嘎查的巡回审判点,一路上信号时有时无。

  “呼伦贝尔地域较广,目前还不能实现信号全覆盖,这里是草原,林区也是这样,电子送达在有些地方根本没法实现。”徐岩说道。

  呼伦贝尔,总面积25.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70万,在草原上,常常隔七八十公里才能见到一户人家。路远,交通不便,信号不通成为当地有法律需求的老百姓最大的困扰。

  绝不让群众因为诉讼难就放弃用法律渠道维权!2017年以来,呼伦贝尔两级法院大力加强人民法庭建设,全市50个派出法庭80名法官审结了全市近40%的民商事一审案件,法庭调解率基本在80%以上,部分法庭达到90%以上。人民法庭成为呼伦贝尔法院化解矛盾不可小觑的力量。

  规范标准,让法庭守护司法权威

  “以前,吉文法庭没有自己独立的办公场所,借用的是镇政府五楼的两间小办公室。有案子需要开庭审理的时候,就得背着国徽去借政府的会议室充当审判庭,碰上人家开会,就和当事人在外面等着。”9月5日,在鄂伦春自治旗人民法院吉文人民法庭办公楼外,该院院长梁学文指着对面镇政府的办公大楼,有些感慨。

  如今的吉文法庭,办公楼宽敞明亮,诉讼服务中心功能健全,不仅有了庄严的数字化审判法庭,温馨的调解室,还拥有了安全有序的案卷存放室。干警生活区食堂、宿舍也一应俱全。

  而这些变化,始于2017年呼伦贝尔中院开展的法庭调研。

  2017年,呼伦贝尔中院院长李伟义带领中院部分干警,一一走访了辖区内50个人民法庭。本以为平常的调研之旅,让李伟义格外触动。

  当时,呼伦贝尔大部分法庭硬件设施差,有的法庭没有自己独立的办公场所;有的法庭没有洗手间,冬季法院干警要冒着零下四十度左右的严寒使用外面的旱厕;有的法庭没有案卷存放室,所有的案卷都堆在法官的办公桌上……不仅影响司法便民的效果,一定程度上也减损了庄严神圣的法庭形象,影响司法权威。

  “人民法庭是群众接触法院的第一窗口,是人民法院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庭建设必须摆在前面!我们坚持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为根本,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强力推进人民法庭建设。”李伟义说。

  呼伦贝尔中院认真组织分析研判,积极制定对策措施,最终提出法庭功能标准化、管理工作规范化、诉讼服务便民亲民化、办公办案智能化、文化建设特色化的法庭“五化”建设工作目标。

  过去的两年间,呼伦贝尔中院坚持工作重心向法庭延伸,不断加大对基层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力度,同时还为每个法庭配备了语音转写系统、便携式法庭、电脑等办公办案设备。

  2017年至今,呼伦贝尔新建法庭15个,置换法庭7个,改建、扩建法庭27个。如今呼伦贝尔各法庭都分设了办案区和办公、生活区,办案区还设置了诉讼服务窗口、审判法庭、调解接待室等,办公、生活区设置了办公室、会议室、案卷存放室、文体活动室、干警宿舍等。

  群众到法庭进行咨询、查询、调解、立案登记更加方便了。

  便民亲民,将法律服务送到群众身边

  在呼伦贝尔,群众跑一趟法院有多难?

  “远的地方到管辖的法庭都有二三百公里。”额尔古纳市人民法院院长尹正灵这样告诉记者。

  而路远,并不是最主要的问题。

  呼伦贝尔地区交通不便,草原上一到雨天泥泞不堪,下雪时大雪可以齐腰,林区的运材路更是难走,颠簸、狭窄、陡峭,到了冬天路面都是冰。“在南方山路上开车开惯了的人到这边都不敢走。”额尔古纳市法院副院长黄富玉说。公共交通不够发达,老百姓又不是全部承担得起交通费用,这些问题都大大增加了老百姓用法律维权的难度。

  针对这种情况,呼伦贝尔法院大力推行巡回审判机制,采取固定巡回和流动巡回相结合的方式,以人民法庭为核心,辐射周边的苏木、嘎查,设立固定巡回审判点,由法官接待群众来访,提供法律咨询,受理群众诉讼,并结合案件开展与牧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法律常识讲座,使普法教育与审判工作有效结合,实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良好效果。

  辉吞嘎查便是哈达图法庭设立的固定巡回审判点之一。

  法官从法庭驱车赶来,需要两个多小时的时间,碰到雨天雪天,时间更久。由于条件限制,整个呼伦贝尔法院没有几辆越野车,现有车辆雨天雪天在草地里行走十分困难。“我们车子里都得常备三样东西:铁锹、绳子、破棉袄。草原上没有路,汽车陷里头,只能拿着铁锹开路,把破棉袄垫在轮胎下面,拿绳子往外拉车才能出来。”哈达图法庭庭长高飞笑着说。

  宁肯自己多跑路,绝不让群众多跑腿,要把难题全部揽在自己身上。法庭的工作人员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一年中,呼伦贝尔法院法庭的工作人员要开展多少次巡回审判,跑出来多少公里路?没有人知道确切的数字。新巴尔虎右旗人民法院院长斯琴高娃告诉记者,由于经常开展巡回审判,加之路况不好,车辆损耗大,用于车辆维修的支出非常大,“用车要提前好几天说,不然根本排不上”。

  同时,呼伦贝尔各人民法庭充分发挥司法为民桥头堡和参与社会基层治理的重要作用,开展诉源治理工作,充分发挥人民调解、行业调解、行政调解等社会调解力量化解民间纠纷的作用,构建起以诉服为中心、以快审为辐射、以社会调解力量为支点的合纵连横、立体交叉矛盾纠纷解决体系。

  以文化人,让服务基层的种子扎根

  查娜在新左旗法院嵯岗人民法庭工作27年了。

  27年前,嵯岗法庭还是几间低矮的平房,屋外围一圈木篱笆,室内光线暗,取暖设施差。27年间,查娜眼看着法庭逐渐壮大,干警们有了住宿的地方,法庭配备了标准化科技法庭系统,安装了语音转写系统。

  在基层法庭工作苦不苦?

  苦。牧民们没有严格的时间概念,说好下午两点开庭的案子,来了已经是下午四五点钟了,案子办完就错过了晚饭时间。出去送达,跑了一整天可能一件案子都没送到,有时车陷到雪坑里,回家已经是凌晨。牧民爱狗也爱酒,有时法院干警去当事人家会被牧民家的大型犬咬伤,有时碰上喝醉酒的当事人要一直等到当事人酒醒……

  可这么多年,查娜没有放弃。为什么?查娜回答:“出于对司法事业的热爱。”

  基层是给人最多考验的地方。

  法庭条件艰苦,留住人才不容易。多数法庭干警是考上市中院、旗法院之后被分配到各个法庭,离家远,法庭条件又差,很多人会打退堂鼓。

  针对这种情况,呼伦贝尔法院在不断加强法庭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提出法庭文化要特色化。以文化人,留住人才。

  在呼伦贝尔中院,法院内部没有宣传法律文化的浮雕、名人名言,取而代之的是墙上、黑板上张贴的每个法院干警的照片及承诺。“让每一位干警成为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实践者和获得者,在这里找到归属感、荣誉感,同时也是一种监督形式。”李伟义这样说。这种不搞面子工程、以文化人的务实之风,很快吹到了呼伦贝尔大地星罗棋布的人民法庭。

  在嵯岗法庭,法院墙上张贴着蒙文和汉语的俗语警句,时刻提醒干警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践行司法为民的初衷;在中国冷极——根河市人民法院各人民法庭,干警们佩戴“身在冷极心向党”的徽章,以党建带队建,强化干警扎根基层的决心;在鄂伦春旗法院大杨树人民法庭,干警们在调解室张贴鄂伦春民俗剪纸、照片等,激发干警文化建设热情……

  每个法庭独特的法庭文化不只为来法院的当事人提供了更好的环境,同时,给了法院干警一种自己创造法庭文化的荣誉感、责任感以及归属感。

  人民法庭是践行司法为民的最前沿,是化解矛盾的第一线。基层稳,则天下安。而要基层稳,首先就要稳人心。在呼伦贝尔,随着法庭文化建设的深入,“出于对司法事业的热爱”扎根基层的种子,逐渐在呼伦贝尔的法庭年轻干警心中深种。

  如今,法庭“五化”建设已根植于呼伦贝尔大地,呼伦贝尔法院人把辛勤付出和不懈努力化作人民法庭“五化”建设之路上的基石,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法庭建设之路。

 
责任编辑:魏悦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