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黔南:于细微处回应群众呼声 解决群众“操心烦心揪心事”
2019-10-31 14:43:58 | 来源:新华网 | 作者:齐健
 

  “今后我们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的贫困群众可以不交物管费,用社区物管部管理商住楼的利润反哺贫困户。”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匀市思源社区,党支部书记蒙新和正酝酿一个“大动作”,而启发他的,是“学习强国”今年7月刊登的北京首现“职业经理人”物管模式的报道。

  思源社区已入住636户2520名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思源”这个名字正是群众投票选出来的。

  29日下午5点,几十个小学生陆续放学,来到了社区办公楼,前往三层阅览室。在阅览室,都匀市十三小学二年级一班的彭兴宝拿出作业本,写了一会儿,“小黑甲”指出了一处错误。

  “穿‘小黑甲’的都是‘四点半课堂’的社工。”蒙新和介绍说,因为新社区财力有限,在都匀市民政局支持下,联众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派遣24名黔南师范学院的大四实习学生来,担起课外辅导老师的角色。

  对71岁的何道群来说,孙子彭兴宝没让她省心。彭兴宝的父亲残疾,母亲有智力障碍。何道群跟老伴要种田,没时间也没精力管孩子。

  “上个月彭兴宝放学后在小区里疯跑,结果摔跤划破了额头,我马上开小轿车,跟社区主任顾余萍送他去救治,后来又转到大医院缝了美容针,医药费还是顾主任垫付的。”蒙新和回忆说。

  正是这件事的触动,加上入户搜集群众意见,使蒙新和下决心建“四点半课堂”,以及想各种办法减轻群众负担。

  在黔南州都匀市等地,像思源社区“四点半课堂”这样于细微处回应群众呼声,在主题教育中解决群众“操心烦心揪心事”的例子还有很多,不少新问题刚露苗头就消弭,一批几十年“司空见惯”的老问题得到妥善处置。

  罗康柳一家来都匀13年,靠卖家禽谋生,两个孩子都考上大学。前一阵她听说占道经营的摊点要被取缔,担心得晚上睡不着。

  罗康柳没想到,如今她的摊点在占地1400平方米的“173临时农贸市场”里,再不用忍受风吹日晒,也不用担心排污,将来还要搬进永久市场。

  “‘173片区’有近3万户居民,两个马路市场占道经营,群众意见是比较大,可因为要买菜吃饭,也有人支持摆摊的,过去整治清理没多久就死灰复燃。”纺织厂退休职工陈金莲说。

  “28天干成了十几年没干成的事。”都匀市钓鱼台社区党委书记扈波说,为了顺利搬迁,都匀市综合执法局、社区等多家单位联合起来,提前给居民和商户做了知晓和动员;为了快速推进,光分管市长现场办公就不下5次,最终在两个马路市场中间折中选址建新市场。

  曾在综合执法局工作过的都匀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王跃兵说:“光要面子不要肚子肯定不行,这次173马路市场问题能解决好,一是政府在民生问题上加大投入,二是得益于居民和商户等多方面的呼声平衡得好。”

  在主题教育活动中,黔南州要求各地各部门一面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一面主动作为,力争“想在群众前面,满足群众需求”。

  为优化教育资源布局,位于都匀市中心的第三中学今年新学期搬迁到新校区,可老校区的学生过去是就近入学的。

  据都匀市道路交通运输管理局局长肖翔介绍,新校区附近有17条公交线路180多台车,按理说能满足学生出行,但考虑到不少学生乘车不能直达,早晚高峰时段换乘很不方便,运管部门和学校提前摸底,按照家庭住址定向设计了3条公交专线,在上学放学时新增12辆公交车。

  “这几条公交专线,公交公司完全没利润,同时还改动公交车站靠近校门口、新建港湾式公交站台,确保3800多名在校生安全便利出行。”肖翔说。

  都匀三中初三(四)班的吴昀洁说,她7月份知道学校要搬迁,看了家门口的几趟公交车都不到新校区,心里本来很慌,没想到开学后坐上公交专线,早上到学校只要十多分钟。

  “新校区面积是过去的三倍,解决了这两年学生出行的后顾之忧,将来学校一定有更好的发展。”都匀三中政教处副主任杨玉梅说。

 
责任编辑:王娜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