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玉峰:逐光前行的时代赤子
2019-11-13 17:42:26 | 来源:新华网 | 作者:唐弢 俞菀
 

  “团结起来,振兴中华!”10月1日,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群众游行活动上,一位站在“凝心铸魂”方阵彩车上的医生代表,情不自禁地高喊起口号。

  他叫姚玉峰,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的一名眼科医生。他成功主持了世界上第一例不发生排斥反应的角膜移植,医学界将其命名为“姚氏法角膜移植术”,并写进美国医学教科书。30余载悬壶济世,他治疗过的病人超过30万名,为3万多人送去光明。

  矢志返国为报国

  7岁那年的一件事,让姚玉峰至今仍觉得行医是“命中注定”的。

  “当时我左眼血肉模糊,父母和邻居都以为我眼珠子被撞出来了。”所幸姚玉峰遇到一位医术精湛的眼科医生,为他做了彻底的清创缝合。

  从那时起,“当医生”这个念头扎进了姚玉峰心中。1979年,他如愿考入医科大学攻读眼科。

  进入大学后,姚玉峰了解到在我国角膜病困扰着近千万人。于是他将自己的专业方向锁定在了角膜病上。

  当时国内角膜移植还处于起步阶段,亟须新知识、新技术。姚玉峰于1991年底,考取当时卫生部公派“笹川医学奖学金”的出国项目,赴日本大阪大学医学部眼科研修。

  研修机会来之不易,姚玉峰分秒必争、全力以赴。在日期间,他在角膜病研究领域取得了三项有全球独创意义的成果。学业期满后,导师明确希望他能够留日继续研究,甚至愿意助他赴美深造。

  “一诺重千钧,我绝不失信于国。”面对导师的诚恳挽留,他初心不改:回国!他坚信,祖国正处在千载难逢的大发展时代,中国现代医学将迎来快速发展的春天,这也是他施展长才、报国济世的最好时机。

  “前进”6微米,震动全世界

  整个20世纪,世界角膜病专家都试图攻克排斥反应这一难关。在日本期间,姚玉峰研究的课题正是前房关联性免疫偏差对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影响。

  人类的角膜厚度约0.5毫米,由上皮层、前弹力层、基质层、后弹力层、内皮层组成。姚玉峰通过反复实验证明排斥主要是针对内皮层产生。“角膜移植时,只要将这内皮层完整保留,逻辑上就不会产生排斥反应。”姚玉峰说。

  谈何容易。内皮层的厚度仅为6微米,不到头发丝的十分之一,要保留住再移植,难如登天。为了这6微米,姚玉峰尝试过三四十种方法,用遍了当时角膜手术领域所有器械,却均告失败。

  一次偶然机会,姚玉峰在剥一颗水煮蛋时发现,蛋壳剥落后蛋衣却能完好保留。“在角膜后弹力层与内皮层之间开个小口,让‘蛋壳’与‘蛋衣’分离,那么内皮层这个‘蛋衣’不就保留下来了?”关隘打通,姚玉峰欣喜若狂。

  1995年5月20日,姚玉峰主持了世界第一例采用最新剥离术进行的角膜移植手术。术后无排斥反应,三个月后患者视力达到1.0。接着是第二、第三例……所有移植均实现零排异。“角膜移植排斥反应”这一世纪难题,解决了!

  这项移植术后来被国际眼科界命名为“姚氏法角膜移植术”,被编入美国医学教科书,还被写入国际角膜移植发展史中。很快,“姚氏法角膜移植术”被大范围应用在我国国内患者身上,也被推广到美国、日本、欧洲等地。

  两位特殊老人的手术

  每天都有患者从天南海北慕名前来寻求医治。从每天早晨6点半起床,到第二天凌晨1、2点睡下,姚玉峰坚持用尽可能多的时间为广大患者服务,年复一年,日复一日。

  在姚玉峰的病患中,有两位老人意义特殊:一位是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院士;另一位是开国将军甘祖昌的遗孀龚全珍老阿姨。老人均年逾九十,同为严重白内障患者。

  超高龄外加身患多种基础性疾病,为两位老人动手术困难重重。“算了,别冒险了。”是那段时间姚玉峰从各路专家与朋友口中听到最多的一句话。“他们都是新中国有功之臣,却长期为白内障所苦。作为医生,作为中国医生,我不能逃避。”思虑再三,他决定迎难而上。

  术后,两位老人完全复明,能读书看报,能看电视,还能继续工作。回想医治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姚玉峰感触最深的,便是老一辈英模融入血液、深入骨髓的家国情怀。他告诉记者,黄旭华院士在治疗期间,曾反复说,“病好了,我还能为国家工作好多年”。

  这又何尝不是姚玉峰自身的写照?

  回国20多年来,姚玉峰没有休过一次年假,一年1500多台手术,最多的一天做了27台。时至今日,浙江大学医学院学生吴奕征仍记得姚玉峰对她的教诲:“每一个患者交给医生的都是生命和健康。我辈必全力以赴。”医者仁心,姚玉峰将责任与担当传递给他的每一名学生。

  姚玉峰说,以热爱为业,这是有所成就的前提。有热爱,才能不计宠辱、负重前行,才能甘之若饴、默默坚守。

 
责任编辑:王娜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