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剧带动一个村:新旅游IP是乡村振兴新支点
2020-01-22 10:11:00 | 来源:新京报 | 作者:羽木
 

  高河村打造的“旧村+文艺+旅游”的新IP是一种生产方式的变革,让乡村振兴真正拥有了“内生动力”。

  据新京报报道,2019年,四川峨眉山脚下的小山村高河村“火”了。自2019年9月起,由王潮歌导演制作的文旅演艺剧目《只有峨眉山》公演,高河村由此成为一座大型实景剧场,每天晚上,有17场院落戏剧、2场广场大戏和75场散点戏剧上演。因为这部剧,整个高河村原貌保留,附近的村民有了另一种留在“家”的方式。

  围绕高河村建立的文旅融合项目,不仅带动了村民就业和周边经济发展,还为当地旅游业衍生出一条文艺+旅游的新业态。

  大型文旅演艺剧目《只有峨眉山》的推出,弥补了峨眉山多自然风光而少旅游文化品牌的不足,实际是对当地旅游资源的一种增量开发。但置于更大的背景下来看,它不仅仅是为峨眉山增加了一个新的旅游IP,也为乡村振兴探寻到了一种新的路径。

  高河村的“凤凰涅槃”,当地村民的感触应该最深。他们通过搬迁改善生活条件的同时,世代生活的村落也得到了保存,并且因此获得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这种实践说明,农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并不一定要通过“拆旧”;发展旅游,农民同样可以成为直接参与主体。

  全域旅游时代,不少地方都在探索旅游产业的发展,但是,一些地区由于缺乏旅游资源的沉淀和特色资源的开发,往往都是靠后天的“移植”甚至生造,包括一些地方出现的人造古镇,都是延续这种思路,其旅游市场效果往往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但高河村不仅有背靠峨眉山传统旅游资源这一金字招牌的优势,自身的西南村落文化也颇具特色,将两者有机结合,就形成了一加一大于二的共赢。这其实是激活自身资源要素与文化内生动力,发展旅游业,并推动乡村振兴的正面示范。

  过去一些地方还出现过旅游业发展与农民利益未能协调好的矛盾。高河村的实践,则是直接将当地农民纳入了地方旅游版图和产业链之中,这也是增强民众在地方旅游发展中“获得感”的一个探索性尝试。

  另外,传统村落乃至生活方式,以实景剧场的方式得到创造性保存,当地民众就地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也对增强乡村人气和文化积淀,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乡村振兴,能够留住人,是关键一环。而当地由传统农业向旅游服务业转型,恰恰让更多人有了“用武之地”,这也有效避免了部分农村地区“空心化”的局面。

  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而乡村振兴,并不只是对原有农村生产方式的简单强化,更是要对地方的资源禀赋、文化特色等发展要素,加以合理的创造性利用,推动生产方式的改造升级,如此才能真正为乡村振兴找到可持续的动力支撑。

  高河村由原来的普通村落升级为实景村落剧场,当地农民升级为拿工资的“表演者”,地方主导产业从第一产业变为第三产业,这其实就是一种生产方式的变革,让乡村振兴真正拥有了“内生动力”。

  27个院落、48栋楼房和395个房间,以逼真的场景设计、饱满的人物塑造以及4355件极具历史感的老物件描摹出上个世纪80年代的“农村图鉴”,这是目前高河村呈现给游客的特色旅游服务。

  而在当前探索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高河村的蝶变,也未尝不是一种“乡村文旅图鉴”,为各地旅游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了一个颇具参考价值的样本。当然,其样本价值,不是指让更多的地方复制这种模式,而是更多体现为思路上的启示:发展旅游也好,乡村振兴也罢,关键还是要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地方的生产要素和发展特色。


 
责任编辑:于子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