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文明的“水位线”
2020-04-10 11:17:52 | 来源:南方日报 | 作者:扶青
 

  无论防控期间还是疫情过后,都要养成文明健康好习惯。近日,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疫情发生以来,98.0%的受访者更加注重个人卫生了。防疫期间,受访者养成了出门戴口罩、勤洗手和多通风等好习惯。77.6%的受访者表示疫情结束后仍会继续保持这些习惯。

  瑞典病理学家弗克汉斯曾经说过:“人类的历史即其疾病的历史。”这次疫情使人深刻地意识到,我们并非生活在“历史的终结点”,仅仅在21世纪以来,冠状病毒家族成员便已第三次肆虐人间,诸如艾滋病、登革热、埃博拉、疯牛病等也至今未泯。专家估测,现有几百万种野外未知病毒中,目前仅知道3000种。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必须更加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也更须检视和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培育好习惯、推崇好风尚。

  疫情是一次规范文明行为、培育文明风尚的意外契机。正如调查所揭示的,借助这次疫情,人们认识到了文明生活方式的重要性。此前,有关部门数次整治随地吐痰,但未起到根治之效;“舌尖上的野味”屡遭唾弃,但仍有人乐此不疲;“公筷分离”数十年前便已倡导,但难以撼动传统习惯。而近来,令人诟病的陈俗陋习变少了,值得鼓励的文明行为变多了,“罩”见文明、“一米线”距离、垃圾分类在蔚然成风,这正是疫情带来的一堂“文明课”。

  但仍然要看到,养成好的文明生活方式,不能只靠疫情的教训,也不能仅盼道德上的自律。现在看来,虽然许多人养成了卫生习惯,但同时,压力下的重复也使一些人产生了潜意识的抗拒,比如有人发泄不满,向电梯甚至医务人员吐口水;有人明知感染或疑似,仍然进入公共空间;有的人拒不戴口罩,暴力威胁防疫人员……这些现象,说明每个人的道德水位是不一样的。同时,道德自觉或许有重压因素,疫情过后,还能否保持好习惯也未可知。

  提升文明的“水位线”,既需要环境的营造、浸润,也需要法律的强制和惩戒。前不久,《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草案)》进行二审,新增了公共场所咳嗽、打喷嚏时遮掩口鼻,患传染性流感时佩戴口罩,使用公筷公勺进行分餐等内容。无独有偶,《深圳经济特区文明行为条例修正案(草案)》也提出,市民患有传染性疾病时,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传染他人。这都是善用法律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的突出问题,对于增强全社会文明意识极有必要。

  培育健康生活理念、养成文明好习惯迫在眉睫。疫情过后,全社会要利用好这个契机,趁热打铁,通过法律法规手段及时引导观念转变,全社会也要更加重视开展文明生活教育。相信多管齐下,大家的文明水准将再上一个台阶,整个社会肌体将更加健康、富有活力。

 
责任编辑:杨智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