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青山,走好“绿色小康”路
2020-07-08 14:06:08 | 来源:河北新闻网 | 作者:陈时新
 

  近年来,一场围绕生态保护和修复的绿色实践在江苏南通展开,黑臭水体变河畅水清,岸线腾退后还江于民,绿色产业蓬勃发展,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大大提升。(7月6日 中国组织人事报)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目标,落实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个宏伟“蓝图”,美丽中国、生态文明的生态篇章必不可少。回望过去,追求物质上的富足是大家的目标,而今天,腰包鼓起来了,衣食无忧了,生活越来越好了,对小康的憧憬也有新的提升,希望生存的环境更美好,希望绿色成为发展底色。

  “死水”变“活水”,让绿色装点生活。“小康要全面,生态是关键”,河堵水浊则成为了生态建设中的一大难点。黑臭水随处可见,不仅仅是气味难闻,更是大煞风景,而治理上的各自为政、缺少系统的治理方案,更是让河道治理陷入了困境。要更好地破解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因地制宜制定更适合的治理方案,借用水利工程智慧管控系统,让“死水”变成“活水”,让臭味远去,让美景常在,让绿色装点大家的生活环境。

  “生产”变“生态”,促绿色撬动经济。发展是第一要务,为了发展,在长江岸线上,筑围墙、拉铁丝曾随处可见,临江产业带来的扬尘、污水、噪音等污染,让“黄金岸线”一度成为“生态伤疤”。生产带给了生态巨大“创伤”,要想愈合这些“伤口”,就需要坚持生态优先,做到“产业退、港口移、城市进、生态保”,才能让“生产岸线”变成“生态岸线”,不断释放“生态红利”,既美了环境,又推动了生产,从而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

  “盆景”变“风景”,把绿色变成金子。“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小小庭院也能够成为播撒绿色、长出“金子”的地方。以“储蓄”的思维去推动绿色发展,让小小的树苗变身“绿色银行”。农家庭院植绿,不仅仅有了美丽,更有了特色,还能实现“盆景”变“风景”,“风景”变“钱景”,让更多的群众能够端上“绿色饭碗”,让小庭院中的绿色不仅仅成为改善人居环境的景色,还能够成为丰富村民文化生活的新突破,更能够成为一种绿色产业,让小康的成色更足。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建设“美丽中国”的蓝图已经摆在我们的面前,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需要我们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战役”,才能够让绿色成为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的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更好地实现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


 
责任编辑:王娜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