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的心是最好的法律”
——记广西柳州市柳南区人民法院法官于饶
2020-08-31 14:33:38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费文彬 冼旎文
 

  上图:于饶做被执行人思想工作。

  中图:于饶开庭审理一起刑事案件。

  下图:于饶和法警一起查被执行企业账目。

  “历练”在词典里的解释是“经历世事而得到锻炼”。有些人的人生,一辈子可能都遇不上点事就能到达终点,而有些人,需历尽“千般事”才换来和这世间的知遇一场。

  很显然,于饶属于后者,在这位“85后”青年法官的身上,让人感受到最多的是有别于这个年纪的淡定和稳重。那不是少年扮老成的作态,而是从千千万万小事中多看多想多学多做后留下来的痕迹,那种由内至外渗透出的扎扎实实的力量,让人不自觉地会去接受他的人,信任他的话。这份难能可贵的信任背后是严谨、执着的工作态度,是踏实肯干的敬业精神,是信守付出的人生信仰……

  同事们说,几年前,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柳南区人民法院法官于饶还是一个初出江湖的“愣头青”。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他把“柳州市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先进个人”“全区法院清案专项活动先进个人”“全国法院‘基本解决执行难’工作先进个人”等称号揽入怀中,这个“85后”对同龄的年轻人来说,可谓传说中的年少成名了。大家对此惯以“少侠”相称,然传说亦真亦假。于饶告诉记者,“少侠”成名的故事也许远没有想象中那么风起云涌、云谲波诡,只是一步一个脚印的踏实向前、永不言弃。

  从武汉到柳州

  南下千里的“痴情郎”

  “痴情郎”长什么样?于饶小眼睛一眯,笑容高深莫测地来一句:“就长我这样啊!”

  2010年7月,从中南民族大学法学专业毕业后,于饶的很多同学都北上闯律师界去了,还有的圆了自己的“法官梦”“检察官梦”。而他却在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的一个村镇成了一名大学生村官。积累基层工作经验、学会和群众打交道…… 这些解释其实都是对外的说辞,更直接的原因只有他自己清楚——当时大学时代的恋人正在距离不远的中南政法大学攻读研究生。陪伴,也许就是最长情的告白。

  “我决定毕业了回家乡。”一天,广西的恋人认真地看着于饶说。于饶沉默了,自己不是没有那个运用法律守护公平正义的梦想,在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的日子里,他也曾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村民在建屋围地时发生的小纷争进行说服劝解,也曾跟着村干部一起上门为争取花甲老人的赡养费明理释法,还为村里的妇女儿童送去节日维权普法“大礼包”。到了寂静的夜晚,他一直在为政法公务员考试而默默努力,累的时候抬头望着天上的月亮,憧憬着两人携手并肩在一起度过五年的地方实现共同的梦想……

  是去是留?思虑三旬,七尺男儿做出了个最“痴情”的决定——随恋人一起报考广西的政法公务员。幸运的是,在恋人即将毕业的那一年,他被柳州市柳南区人民法院录取。

  “如果当时没考上呢?”四年后已成为妻子的恋人打趣地问。“再考!”于饶胸有成竹。南下千里背井离乡的“痴情郎”最终在恋人长大的地方实现了自己的法律梦想,也把她的故乡变成了自己的家乡。

  从书记员到审判员

  潜心修习“至深内功”

  初进,他直接分到了刑事审判庭工作,后来刑庭领导才跟他说,因为他有一张“少年老成”的脸,让人感觉很稳重,应该能镇得住“刑场”。

  刚开始,于饶给刑庭资深法官老肖做书记员。从案件庭前准备、庭审记录、裁判文书撰写、审结、送达、移送执行到最后的归档,所有环节都需要了然于胸。那时候,院里人经常能看到老肖身后跟着一个“大尾巴”,法庭、办公室、食堂乃至走廊上,都是他向老肖求教的身影。大到工作方法、经验传递,小到个案细枝末节,只要老肖讲,他都愿意听。后来,他又成了刑庭的内勤,小事杂事、内事外事地跑起来,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于总”——美其名曰“大庭总管”。正是因为有了“大庭总管”的经历,于饶熟练掌握了从事刑事审判工作各环节的经验和技能,历练了自己细致、耐心、严谨的工作态度,为后来能够迅速地在不同工作角色中切换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慢慢地,从书记员到助审再到法官,从程序到实体,从案件的旁观者变成了决策者,于饶深感自己的不足。刑事审判事关公民的生杀予夺,法官在百姓心中俨然是公平正义的化身。他想起自己初任审判员时,刑庭老庭长说的话:“刑事法官没有试错的机会,每一个判决都关乎被告人的名誉与自由,所以每一个判决都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怎样才能做到老庭长说的,于饶从基本功“阅卷”练起。为了精练自己的“内功”,他利用所有的空余时间阅读典型案例和优秀裁判文书。对一些经典案例,他会按照案由,比如毒品案、诈骗案等进行分类汇编,在实务中遇到的问题也分门别类地进行汇总对照。于饶的办公室里常常堆放着厚厚的“内功秘籍”——《图解刑法罪名适用》《全国法院刑事审判实务手册》《刑事案例要旨汇编》……那些月明星稀、伏案学习的夜晚常常被同事们戏称为“集天地之精华精进内功”。就这样,在学习与办案实践中,他逐渐由最初的忐忑变成后来的坦然。

  2015年于饶主审的一起诈骗案,因为案件比较典型又是公开开庭,媒体在征得同意后对案件庭审进行了报道。被告人看到现场情绪有些激动,法庭调查过程中其对公诉机关的指控表现得歇斯底里,对庭上的讯问也是明显地敷衍了事。于饶淡定地宣布休庭5分钟,复庭时全场被他的气势震慑到,庭审节奏在他的掌握下有度有节,被告人在大量事实证据面前不再做无谓的挣扎,当庭表示认罪。庭审结束后,电视台记者打听法官的身份信息,得知于饶1988年出生,瞪大眼睛说:“没看出来,没看出来……”久而久之,行内行外都知道刑庭有个看起来饱经岁月沧桑、不怒自威的年轻“包公”。

  当第四次收到杨某盗窃的案子时,于饶开始认真地从审案子转向了审人。

  杨某,男,1991年7月21日生,汉族,绰号“拐子”……

  对这些身份信息的熟稔程度让于饶自己都觉得意外。“拐子”之所以被称为“拐子”,是因为两条腿有残疾,走起路来一瘸一拐,辨识度很高。“拐子”是随同乡入桂务工的外省人,在柳州除了一群自称混饭的“老乡”外没有任何家人亲戚。从2014年的下半年起,于饶陆续收到他犯的案子,犯的事也不大,盗窃电动自行车的电瓶,转手一卖少则几十,多则几百。前两次没那么猖狂,落网后被于饶判了拘役,第三次盗窃和销赃的数量、金额增多。

  “好像胆儿练肥了,明显不满足于现状了,从那时候起我就开始注意他了。”于饶回忆说。

  第四次犯案,开庭那天,“拐子”像以往那样沉默又目空一切。经过审理,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加上累犯情节,“拐子”被判了八个月。庭后,在各方签字确认的空档,书记员看到于饶跟“拐子”单独在一旁说了很久的话,直到于饶被电话叫走。当法警把“拐子”带离法庭,路过书记员身边的时候,“拐子”突然转头向书记员询问法官的名字。书记员小阙觉得很突然,回来就问于饶庭后两人到底说了什么。于饶笑笑:“我劝他以后金盆洗手呢。”

  这句看似玩笑的话于饶却并没有当成玩笑来说。一个多月后,于饶为一起案子去监狱开庭的时候约见了“拐子”,让他在狱中好好服刑,并让他出狱后找自己,承诺到时候会帮助他找一份修理铺的学工活儿。

  “我这才相信于法官那天庭后劝被告人弃恶从善的话。”小阙回忆说。回院里的路上,小阙问于饶怎么想的,于饶又笑笑说,自己就觉得“拐子”年纪轻轻,人白白净净的不该走那条路。

  “我当时跟他说,老弟你看你,20出头的,能麻利把电车卸了还不弄出声儿这也算门手艺,但是这‘手艺’用反了。用在偷电瓶的事情上你永远得不偿失。为啥?就凭你走路的样子,那么高的辨识度,警察抓到你那是分分钟的事。但如果你这手艺用在帮别人修理电动车的地方,修好了,人家记得你的时候就会说‘哦,找拐子,手艺不错’。你自己想想是不是这个道理。”于饶把那天庭后的话跟小阙说了。

  “‘拐子’出狱后,我给他打过一次电话,按照原来犯案时登记的通讯信息,但是是空号了。也联系过监狱那边,都没有他的消息。”后来庭里一收盗窃案,于饶不自觉地就会跟内勤核对有没有这个人,直到他离开刑庭,“拐子”也没有在法院被告人的名单上再出现过。再后来忙起来,“拐子”的人和事就慢慢地从于饶的工作生活中淡去了。

  直到有一天,已经成为执行法官的于饶接到刑庭原来的书记员打来的电话,说“拐子”找他。“当时一下没反应过来!书记员对他的名字还有印象所以很肯定。”于饶至今都觉得那天的电话不可思议,“说实话,那天的通话很尴尬,拿着话筒不知道该说点啥,就记得听他说回了老家后真在修车行里做了工,我就恭喜他,听他跟我道歉又感谢我,就连连说不用不用……”于饶挠挠头,有点不好意思,但看得出来,他发自心底的喜悦。

  英国法学家麦克莱说,善良的心是最好的法律。回首刑事五年,于饶自己觉得最大的收获并不是判了多少案件,而是历尽千般历练,依然心存爱意,甚至更懂得去爱。“真要说什么内功,没有!懂得去爱,才是最深厚的内功。”于饶深深一笑。

  “刑事案件多是伤害、撕裂与欺骗,但多数被告人不是无药可救,法官要做的不仅是罚当其罪,更重要的是弥合裂痕、修补亲情、鼓励向善。看来这个道理,我们年轻的小伙子领悟到了。”当时参与到这起案件审查的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左冬梅欣慰地说。

  从刑事到执行

  千锤百炼成“多面手”

  2016年3月,“基本解决执行难”专项行动在全国法院系统拉开序幕。4月,于饶从刑事审判庭调整到执行局工作,最年轻的刑事法官一下子又变成了最年轻的执行法官。

  当时刑庭在执行局隔壁,距离的变化近在咫尺,但心态的变化却隔着“十万八千里”——“当事人一下从法庭上接受审判的被告人,变成了会玩消失、会耍无赖、会发狠斗气的形形色色的‘老赖’们,有时候说话的音高都要调整个八度!”于饶感慨地说。

  刑事审判工作注重“静”,所谓“一言断胜负、笔落命攸关”,所以法官判案时不能求急求快,必须把注意力都集中到审判标准上来,严格审查诉讼证据、案件事实、诉辩意见等等,在裁判时力求做到不枉不纵、不偏不倚。而执行工作侧重“动”,执行过程慢不得、缓不得,一旦延误可能会导致错失被执行人履行义务的时机,需要做到快、准、狠、稳。

  怎么快?于饶就从每一天每一件案子练起。

  “立案的时候已将近除夕,本以为不会那么快拿到钱,真的谢谢于法官!”王大姐兴高采烈地说。王大姐因为柳州某房地产公司一直未履行支付法院判决的8.1万元交房违约金,向柳南区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网络查控、冻结、到银行扣划、执行回款到位……于饶仅用了不到15天的时间。

  在执行局的三年多时间里,于饶收的案子逐年递增,近一两年更是翻番地涨,“最忙的时候一天能冻结十个银行账户,约七八个当事人,腾空三四处房产,挂网拍卖好几件标的物……”于饶的书记员像记账一样掰着手指算数。

  “执行工作对人的灵活性及临场判断能力要求很高。”于饶觉得执行工作锻炼了他的综合素质。在执行现场,被执行人不会给执行法官时间去合议、去讨论。如果执行法官不能做到临场决断,很可能就丧失了一个绝佳的结案机会。“你强他就弱,你弱他就强,所以你必须要锻炼自己,让自己快起来。”于饶说道。

  2016年下半年至今,于饶共办结各类执行案件近2000件,执行到位金额达1.2亿元,简单的两个数据记载着他的艰辛。

  执行工作力求“广”。案件的处理可能涉及民事、商事行政各个专业,需要法官在专业广度上进行拓展,才能在瞬息万变的执行海洋里游刃有余。

  面对新的挑战,于饶一切重新开始。白天,在一件件经手的执行案件中向经验丰富的前辈请教工作方法;夜晚,他熟读关于执行的所有相关法律,常用的规范和解释他都在书上刻意标注。凭借着在刑庭修习的“内功”,于饶很快就掌握了执行工作要领和各项评估指标,逐渐成了局里的“百科全书”。局里有个微信群,每每出台了执行工作的最新指导文件、司法解释,总是他最先推送出来与大家分享和讨论。讨论案件时,执行局局长江涛总会习惯性地在大家争论的时候手一指:“来,来,小于,把那个指导意见拿出来看看!”

  2020年7月,申请执行人某担保公司向柳南区法院申请对向某和某机械公司等多名被执行人名下用于抵押的共计10套房产进行强制拍卖。执行过程中,与案件有关联的13名案外人向法院提出了执行异议,领导指定异议案由于饶办理。由于原案件涉及案外人多、法律关系广泛,于饶加班加点调查取证,同时向院里民事、商事经验丰富的法官请教法律适用问题,翻阅查找了大量的司法实践及依据,力求将每一名当事人的争议问题条分缕析。最终,在异议听证会上,于饶用充分的证据促使案外人撤回异议,案件顺利执行。

  从此以后,庭里几乎所有的异议、复议执行案件都有他的“建言献策”,这种自信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来自他扎扎实实的理论功底,还有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

  “好的,果然和我想的一样,她真的在骗我!马上出发!”于饶接到便衣干警的电话后火速带领执行队伍赶到某房地产公司。

  在店里吃着午饭的该公司法定代表人徐某此刻吓傻了眼。10分钟后,因徐某言语激烈,于饶果断将其拘传回法院。“不知法院账户、不知网银可以转账……”徐某不断狡辩为何不退还申请执行人购房不成功而预付的2万元定金,但在于饶强硬的态度面前狡辩变得苍白无力。最终,徐某乖乖地将2万元全额转到法院账户中。

  “执行中,对满口谎话的被执行人,我们要多留一个心眼,找准任何一个不让他逃避的机会!”于饶自我调侃道。

  “多个心眼”在执行工作中不仅是法官与某些被执行人斗智的必备技能,有时候甚至是“斗勇”的护身符。2017年以来,于饶陆续办理了涉及重点民生工程征收征地的强制执行案件20余件。在办案过程中,遇到有手里拿着打火机,身后几个煤气罐与执行人员两相对峙的;有在村口放置一口大棺材做路障的……

  于饶总是“多个心眼”提前做好执行应急预案和消除隐患的排查工作,并在执行当天,视现场情况的变化不放弃任何一个机会进行沟通。至今没有发生一起自残、伤人等意外事件。

  “执行工作风险往往在暗处,被执行人在查询、财产处置、结案后各个环节都有可能突然情绪爆发,采取不理智的行为,如深埋的地雷。在提前摸清风险点、花心思沟通、化解被执行人戾气这点上,小于做得很不错!”执行局老卢不由得称赞。

  如果说“心眼”是对付那些居心叵测的当事人的权宜之计,那么面对那些有苦衷的当事人,很多时候需要的不是“心眼”,而是扎扎实实的“心诚”了。

  2018年,于饶在执行一起租赁合同纠纷时,执行清空的标的物约97亩的土地被被执行人用来作为木材、钢材经营市场出租。市场内有150户经营户,近600个从业人员,生产设备和产品分布在场地内各处。因被执行人没有退还多收取租户的押金和租金,租户们抵触情绪大不肯搬离。于饶并没有直接强制执行,而是一家一家挨家挨户地做劝导、解释工作。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使市场内所有的租户们全部自动搬离市场,同时租户也在于饶的指导下依法通过诉讼途径维权。

  在采访中于饶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他的微信名叫“阿路”,他通过这个微信化解过500名民工的信任危机。

  今年年初,一批涉及500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追索执行案到了他的手上。案件进入执行的时候赶上新冠疫情的暴发,极大地加剧了案件的执行难度;另一方面,民工们开始抱怨,不信任的声音越来越多,于饶敏锐地察觉出事态的危险性,随即用自己唯一的微信组建了一个500人的民工大群。白天积极做涉案债权人的工作,晚上在大群里及时将工作的进程反馈给民工,遇到不理解的,有疑惑的,他不厌其烦地在微信上做解释。终于,债权人那边的工作做下来了,同意对查封的被执行人资产优先拿来兑付劳动者报酬。听到消息的那个晚上,微信群里密密麻麻都是对他发送的爱心及感谢,他却默默地退出了群。

  “其实沟通有时候不在于说了什么,而是让对方看到一种积极的态度,让当事人理解我们的工作!”于饶说。

  只身南迁,爱你所爱,行你所行。正如他从刑事走向执行,从“基本解决执行难”走向“切实解决执行难”,从不言弃,永远在路上。


 
责任编辑:魏悦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