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

——福建省石狮市人民法院诉前调解“四老”像
2020-11-23 09:12:06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吴春华 许少伟
 

  吴文良:一次成功的上访经历,让法治精神浸润他的内心;一个法院的邀请电话,让赋闲在家的他再次踏上法治征程。吴文良,选择了将自己的热情与善心投入到人民群众愁急难烦的解决之中,传播正义、收获幸福。

  李逢彪:从交警大队到村委会及各类社会组织,再到法院,69岁的李逢彪有着丰富的调解经验。年岁的积淀没有磨灭他的工作热情,反而给予了他极其丰富的社会经验,让他在处理不同类型的纠纷中更加游刃有余。

  蔡聪明:与司法裁判有所不同,人民调解员的工作更加讲求利益平衡, 达成双赢。为此, 身为老党员的蔡聪明, 积极钻研工作方法和技巧, 以精巧的、契合当事人需求的平衡之术,攻坚克难,定分止争。

  林炳新:着装齐整、精神矍铄、神采奕奕、和蔼可亲……尽管年逾古稀, 但人民调解员林炳新却丝毫没有想要停下调解的脚步。于他而言,这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种使命。


  在福建省石狮市人民法院,有这样一支“夕阳红”诉前调解团队。他们的平均年龄在65岁以上,却依旧忙碌在法庭内外,以人民调解员的身份为法院的诉源治理工作发光发热。2019年以来,这支特殊的调解员队伍共促成2359个案件达成调解协议,把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丰富多彩的调解世界。

  吴文良:从“老牌”上访户到“金牌”调解员

  吴文良是石狮法院湖滨法庭的一名驻庭调解员。在工作中,他热心调解、耐心释法,以其名字命名的调解工作室获评“泉州市首批金牌调解工作室”。然而就是眼前这位“金牌”调解员,谁也想不到,曾经是一名“老牌”上访户。

  “20世纪90年代,我经营的酒店生意,因一场大火毁了,被供应公司告到法院,要我赔偿损失。”吴文良认为是原告擅自拆除水电房,过错在先,提起反诉。案件经过二审法院终审,吴文良败诉了,一时间,数百万资产被强制执行,200余名员工面临下岗。“我始终坚信自己是占理的,法律是公正的,我必须为自己和员工争取一下。”为此,他开始长达6年的上访之路,历经波折,最终等来公正的判决。

  正是这段经历,让法律的种子在吴文良内心生根发芽。2014年10月的一天,赋闲在家的吴文良接到一个电话。来电话的人是他昔日的信访包案负责人、泉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二庭原庭长林明容。而此时,林明容刚履新石狮法院院长不久。

  一阵寒暄后,林明容表明了心意:“老吴,你愿意到法院担任人民调解员吗?”

  吴文良对人民调解员是陌生的,有点忐忑不安:“我能做好吗?”

  “老吴,你的经历说明你对法律是有信仰的。而且你是本地人,熟悉民风乡俗……”

  一通电话让吴文良内心挣扎了好久。几经权衡,他决定试试。

  2014年11月6日,吴文良正式被石狮法院聘请为人民调解员,并在湖滨法庭驻点办公。上岗后,吴文良觉得自己身上的担子重了、责任大了。每天清晨,吴文良早早从家里出发上班,到了办公室就开始了一天忙碌的工作,看资料、打电话、做调解。案件多的时候,他经常要忙到晚上八九点钟才能回家。为合理安排时间、提高效率,他总是将电话联系当事人的工作放到晚上做。

  2017年7月,一位80岁高龄的老妇人走进了吴文良调解室,因赡养纠纷要起诉5个儿女。了解情况后,吴文良心里酸楚不已:“您别担心,这事法院会管的。”

  接手这起案件后,吴文良下了很大一番功夫,他要来了老人儿子儿媳、女儿女婿的电话号码,因对方白天上班不方便接电话,吴文良便把电话调解工作安排到了晚上。为了增强调解效果,还邀请了社区调解员和法官共同参与现场调解。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懈努力,最终5个儿女愿意承担赡养母亲的义务。“这么多年的赡养纠纷终于有了结果,老人可以安度晚年了。”看到老人一家和好,吴文良内心感到无比欣慰。

  类似的案子,在吴文良工作中并非少数:帮身在异乡的农民工讨薪;将吵闹干架的夫妻劝和回家;让对簿公堂的商业伙伴握手言和……

  刚开始吴文良的工作总被认为是“多管闲事”,妻子劝他:“干这活儿,成天家长里短,磨破嘴皮,吃力不讨好。”朋友给他出主意:“就凭你以前管理酒店的经验,随便去哪个企业任个职,少说也有10万年薪。”吴文良不为所动:“别人有难处,帮上一把,这不就是在做善事吗?”面对旁人的不解,吴文良坚定前行。现在,在吴文良工作室的四面墙壁上,悬挂着几十面锦旗,都是当事人为感谢他送来的。

  在工作中,吴文良任劳任怨、热心调解,生活上,他是一个热心公益、乐于助人的“老好人”。这些年,向社会捐助的款项就多达40多万元。一些受捐对象逢年过节都会给吴文良打电话或是发微信问候,表达感谢之意。“每次接到电话,我都很欣慰,觉得所做的一切都很值得。”

  吴文良说:“人要有善心、爱心,要做善事、好事,才能收获不一样的幸福。”

  李逢彪:履历丰富久经沙场的调解“老将”

  说起调解工作,李逢彪可算是一个久经沙场的“老将”了。来法院工作之前,曾经在石狮市洋厝村担任调委会主任、石狮市交警大队交通事故协管员、村委会文书、老年协会会长……

  对调解工作,李逢彪有自己的一套技巧。“除了耐心做当事人的思想工作,还要在交谈中摸清当事人的真实想法,这样才能给出合理的调解建议。”李逢彪运用掌握的法律知识,结合当地民俗风情,换位思考、释明利弊,促使一桩桩矛盾纠纷案结、事了、人和。

  今年5月22日,谢某等69名工人来到石狮法院诉讼服务中心,欲起诉某建设公司要求支付90多万元工资款。

  案件分流给李逢彪后,他立即着手调解,邀请工人代表来到调解室。

  考虑到案件涉及人数多、社会影响大,若处理不当,工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维护,极有可能演变成一起群体性事件。李逢彪安抚道:“你们先坐下来喝杯水,把事情的经过跟我说说。”

  了解情况后,李逢彪急工人之所急,立即电话联系建设公司负责人,组织双方“面对面”调解,但公司负责人态度强硬:“我在广州出差呢,想要工资等我回去再说。”怎么办呢?一边工人们急于讨要工资,另一边建设公司不愿支付。

  李逢彪站在建设公司的角度说道:“我知道你们公司也有难处,但这不是拒付工资的理由,你们可以协商分期支付。”李逢彪不厌其烦,通过到建设公司实地走访、电话联系、现场调解等,督促公司尽快拿出可行方案解决工人工资支付问题,并向公司负责人说明拖欠工资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通过不懈努力,双方最终达成和解协议,建设公司同意分两期支付69名工人工资款92万余元。

  对调解工作,李逢彪不仅有耐心,还爱钻研。今年年初,受疫情影响,很多调解工作只能依托网上进行。不会用电脑的李逢彪向立案庭法官请教、学习如何使用微法院、人民调解平台等组织当事人通过网络参与调解工作。平时不忙的时候,自己坐在电脑前或用手机研究平台使用方法,有时候一坐就是一上午。

  “不学习,疫情期间很多案件都没办法调解,心里急啊。”很快李逢彪便掌握网上调解步骤和注意事项,以及人民法院调解平台的操作流程,并积极梳理能够网上调解的案件,尽快组织当事人进行网上调解,做到特殊时期调解工作不缺位。

  今年3月5日,李逢彪就初次尝试通过人民法院调解平台组织当事人调解。“这起案件因为一方当事人不在石狮,疫情期间出行不便,我决定采用视频连线的方式进行调解。”登录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后,三方的画面就出现在了电脑屏幕上。

  不到半个小时,李逢彪调解成功,双方当事人达成和解。

  蔡聪明:做调解工作也需讲究战略战术

  调解员蔡聪明是一位有着42年党龄的老党员。曾经当过兵,退伍后从事过司法行政、调解等工作,这一干就是25年,退休后成为石狮法院一名驻庭调解员。“部队是一个大熔炉,让我懂得,无论在哪,都要充分发挥军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做到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多年的军旅生涯培养了蔡聪明踏实肯干的优良品格。

  成为石狮法院湖滨法庭驻庭调解员后,蔡聪明依然保持着部队的优良传统,工作上兢兢业业,努力钻研调解方法和技巧,特别是在平衡各方利益达成和解方面很有一套。

  今年6月初,石狮市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成立,因工作需要,蔡聪明被安排到这里从事调解工作,他二话没说,接到委派后,立即上岗,短短四个月,已经成功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78件。

  “不管在哪里,作为调解员,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化解矛盾纠纷。”年过六旬的蔡聪明,身体上偶尔会出现血压高、血糖高等状况,但他从来没有因为这些耽误工作,每次有疑难复杂的案件,他都主动要求参与调解。

  今年6月4日下午,也就是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成立的当天,石狮市教育局将一起涉群体服务合同纠纷委托给中心,希望中心能协助化解。这起纠纷是某英语培训机构因受疫情影响宣布停业后却拖着47名学员的剩余课程款38万余元不肯退还,家长们急得团团转,还自发组建了维权群,先后到市教育局、市场监督管理局等部门投诉。

  蔡聪明主动要求参与案件调解,刚开始电话沟通时,培训机构负责人孔某态度十分强硬:“课开不了我们也没办法啊,关门的这几个月,房租、水电费样样没少交,你说哪来的钱退?”孔某坚持不退款,案件一度陷入僵局。

  蔡聪明没有放弃,白天调解案件,他便利用晚上时间认真梳理案件的争议点,翻阅之前同类案件的调解方案,结合当前疫情影响等客观因素,提出合理的调解建议。再次组织双方调解时,蔡聪明将调解建议详细向双方说明,孔某有所改变,但依然不愿意退还费用。

  蔡聪明为孔某算了一笔账:“你还很年轻,若当事人因调解不成向法院提起诉讼,在案件进入执行后,你就有可能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也会因此受到很多限制。”

  经过多次沟通,孔某同意在扣除教材等费用后,参照相关案例将剩余款项按照50%的比例退还给学员。但家长们并不满意这样的结果。于是蔡聪明又做起了家长们的思想工作:“受疫情客观因素影响,培训机构也有他的难处,再说,从法律上来讲,少退也是有相关规定的”。

  经多次交涉争取,最终双方当事人一致同意把赔偿比例再次进行上调,最大力度保障学员的合法权益。

  “虽说调解就是做老百姓的思想工作,但要达成和解,最重要的还是能够平衡双方利益。”在蔡聪明看来,干调解光磨嘴皮可不行,还要掌握技巧,抓住案件的争议焦点,平衡双方的利益,这样才能更快促成调解。

  林炳新:有群众基础善于沟通做调解

  “老林,这么早就来上班啦!”

  “老人家睡眠少,早点来,把一天的工作梳理梳理。”

  在石狮法院祥芝法庭,每天7时30分前,总会出现一位穿戴整齐、开着锃亮小汽车上班的工作人员。

  光看这行头,你可能想象不到,这位就是年近七旬的驻庭调解员——林炳新。

  每天上班的时候,值班法警都会热情地与林炳新相互打招呼。为了方便工作,林炳新60岁考驾照、65岁已能熟练操作电脑及智能手机,还把调解工作做得有声有色。四年里,共调解了各类民事案件1122件,涉及婚姻家事、合同纠纷、工人讨薪、工伤纠纷等,有很多案件的原、被告,只认林炳新,一定要老林调解。

  为什么会成为祥芝法庭的一名调解员?这还得从一次调解说起。“2016年的时候,我代表蚶江镇莲中村的村民调解一起提供劳务者受害责任纠纷后,当时祥芝法庭的庭长郭清漂推荐我做法庭的调解员。”

  原来,林炳新在调解上述纠纷时,沟通与协调能力被郭清漂看中。于是郭清漂找到林炳新:“老林,你愿意来法院做调解员吗?”郭清漂心想,这样在村里既有群众基础,自身又善于与村民沟通协调的人,如果能成为法庭调解员,会使调解工作事半功倍。

  林炳新有些犹豫,他不知道自己能否胜任这份工作:“我想试试,但不知道能不能做好。”就这样,在机缘巧合之下,林炳新被推荐为法庭调解员。

  从1973年以来,林炳新先后担任过村里生产队会计、厂长、公司经理、老年协会会长等,有着丰富的村务与企业工作经验,这也为林炳新的调解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会计的从业经历,让林炳新养成了善于总结、工作严谨细致的习惯。在开始一天的工作之前,他总是习惯性的总结前一天工作的得与失,并安排好当天要做的事情,让工作做起来有条不紊。

  “作为一名调解员,就是要不断总结调解的方法和技巧,有针对性地做当事人的工作, 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林炳新看来,调解追求的就是双方能达成和解,如果发生调解不成功的案件,对调解员来说就是一种“伤痛”。每当遇到这种情况,林炳新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有的婚姻家事纠纷,可能要经过两次、三次,甚至更多次的调解,才能够达到案结、事了、人和的效果。

  2018年2月,林炳新在办公室迎来了两名特殊的当事人,一对聋哑夫妻。因家庭琐事,导致婆媳、夫妻之间相互猜疑,产生信任危机,让一对结婚已近20年、育有两个孩子的聋哑夫妻第二次起诉离婚。

  看着眼前熟悉的两个人,林炳新的思绪回到了2016年8月的一天,那时初任调解员,这对夫妻几经调解,原告女方依然坚持离婚,最终通过诉讼程序判决不离。判决生效后,女方意难平,2018年年初第二次起诉离婚,男方极力挽留。再次见到这对夫妻,林炳新感慨万千,是什么样的家庭矛盾让女方如此坚持离开自己辛苦经营了近20年的家庭呢?

  总结第一次调解失败的经验,林炳新把卷宗翻了一遍又一遍,试图找到问题的症结。“多数离婚纠纷,虽起诉到了法院,但或多或少还有感情,或基于子女的牵绊,亦或是对以往甜蜜生活的回忆,有时候往往缺的就是一个公正的第三人调解,也许某句话就能让他们和好如初。”

  为了进一步了解这个特殊家庭的情况,林炳新实地走访了这对夫妻以及他们的左邻右舍。这一次,他更有底了,这是一个特殊的家庭,婆媳矛盾严重,缺乏沟通是他们之间矛盾加深最重要的原因,媳妇心里有气不愿意表露,而是回娘家逃避,久而久之,积压在心底的怨气就像定时炸弹随时会爆发。

  再次组织调解时,林炳新对症下药,围绕双方加强沟通,对女方的婆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眼看老人已有接受调解之意,只是差相互给一个台阶,林炳新“乘胜追击”,动员亲属们劝说女方作为小辈主动与老人和解,最终女方撤回离婚诉讼。随后的一年多里,林炳新不定期对这对夫妻进行回访,看到一家人和睦相处,心里感到无比欣慰。

  基层法庭的调解工作,几乎天天、时时都要面对和调处矛盾纠纷,这里面的酸甜苦辣,局外人是很难明白和体会的。许多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一旦调解不及时或处理不好,都有可能导致上访,引发矛盾激化,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就算是磨破嘴、跑断腿,只要能让当事人握手言和,让社会、家庭更加和谐,我的工作就有价值。”林炳新这样说。

 

 
责任编辑:于子平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