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场所配备“AED”,要会用敢用也要能用够用
2020-11-26 16:26:19 | 来源:东方网 | 作者:杨朝清
 

  一项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近七成广州受访者未见过AED,过半受访者表示未掌握心肺复苏技能,公众的急救技能掌握情况较去年未见明显提升。实地走访76处公共场所,仅40处AED设备正常可用。广州多处应急站点的AED处于维护状态;不少机构自行配置的AED也因为企业结业、使用率不高等原因已经撤走。

  不是每个突发疾病的患者都那么幸运,刚好有医务人员从身边经过并伸出援手。作为“救命神器”的AED,犹如一根希望的稻草。不论是公众急救技能缺失“不会用”,还是缺乏维护资金导致AED沦为“用不上”的摆设,抑或是“好人条款”知晓率低影响公众参与急救的热情,都会导致制度善意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都会影响公共急救的成效。

  正所谓众人拾柴易,自告奋勇难;精神支持易,切实践履难;相比隔着屏幕的义愤填膺,现实世界里的一些具体场景难免会让一些人犹豫徘徊、踟蹰不前。“知而不行”的困境背后,既有对价值的判断,也有对利益的考量。面对亟需帮助的陌生人,一些人想帮忙却帮不上忙,有的人掌握急救技能却发现AED“用不上”,有的人明明具备施救的各种条件却害怕惹麻烦选择了旁观。

  这是一种尴尬的现实,这也是一种纠结的处境。许多人明明知道掌握急救技能很重要,却没有参加过相应的急救培训。一些人对AED设备、心肺复苏术存在错误认知,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可能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此外,不少人对相关法规知晓度不高,救助他人时仍心存疑虑,影响了实施救助行为的积极性。有些企业明明有自己的AED,却出于成本等方面的考虑只允许在内部使用,却不愿意跟他人共享。

  在人口流动不断加速的陌生人社会,不论是与我们擦身而过的陌生人,还是我们自己,都有可能成为需要急救的对象。与其都指望医务人员从天而降,还不如“技多不压身”,让自己多掌握一门技能。毕竟,在亟需救助的生命面前,如果人人都指望“搭便车”,终究会陷入“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的困境。

  让AED更好地“发挥作用,实现价值,赢得尊重”,不仅需要提升公众的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也需要公共部门加大投入,在AED配置和设备维护上进行更多的“制度补血”。企业也要履行社会责任,让AED设备更加丰富、更加便民。当公众的“会用”“敢用”和AED“能用”“够用”实现完美相遇,AED设备才能物尽其用。

  AED设备并非看上去很美好的摆设,而是救人于危难的“救命神器”。当AED设备在公共空间更加普及、当AED设备得到更好的维护,当掌握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的人们越来越多,老百姓才会有更多的安全感与获得感。


 
责任编辑:王娜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