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零距离”守护公平正义
2020-11-30 11:21:32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车晓梅 马群 何丽娜
 

  内蒙古东西直线距离2400公里,南北跨度1700公里,常住人口2534万人,可用地广人稀来形容。2016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为全区各级法院配备了84辆巡回审判车,所有车辆具有在车内开庭、庭审现场录制、制作法律文书、远程签章等办公设施,每一辆审判车就是一辆功能齐全、技术先进的移动巡回审判法庭。巡回审判车盘旋在山腰、穿梭在草地、跨越过泥沼,写下了一个个关于公平正义的故事。

  “零距离”守护正义 百姓信赖的法庭

  在内蒙古自治区,有人瞭望远方是茫茫沙漠,有人抬头所见是千里草原,但所有人对于法律的期待和需要是别无二致的。为了把公平正义送到每一个角落、把诉讼服务覆盖到每一片土地,也为了切实减少当事人的诉讼成本,内蒙古各级法院的干警们曾背上国徽纵马在草原上奔波,也曾带着文书骑上“突突突”(跨斗摩托)跑遍村屯的条条小道,将“草原法庭”“马背法庭”“田间法庭”带给每一位百姓。

  2016年5月,84辆巡回审判车的加入为内蒙古法院工作注入了一股新的力量。带着“法官多跑腿,群众少跑路”的信念,巡回审判车载着嘱托、期待和使命,走过边疆的每一个角落,将法治的阳光播撒在内蒙古各族人民的心中。

  在巡回审判车的辅助下,苏尼特左旗人民法院将巡回审判与家事法庭有机结合在一起,践行“主动服务、上门办案、温情化解、柔性调和”司法服务理念,成立了巡回家事审判团队。

  2019年4月,巡回家事审判团队受理了一起离婚纠纷案,案件当事人的住所位于苏尼特左旗与正蓝旗交界的荒漠沙地深处,路途遥远且道路崎岖难行。当时正值牧区母畜生产季节,为了不影响牧民的生产生活,苏尼特左旗法院干警一行5人天不亮就出发,一路颠簸,驱车200多公里奔赴到沙漠腹地的当事人家中展开上门调解。

  因当事人双方情绪均较为激动,案件的调解工作一度陷入僵局。法官深入了解双方诉求后,根据多年办案经验,以物质条件、孩子成长等方面为突破口,积极淡化当事人之间的对立情绪。经过长达5个多小时耐心调解,双方最终达成了调解协议。

  一切程序办理完毕后已是晚上8点,为了不影响第二天的工作,干警们又踏上了归程。在荒漠道路赶夜路更是艰难,一行人安全返回已是深夜11点多。尽管身体疲惫不堪,但法官的脸上却按捺不住笑意:“早就跑习惯啦,一天能把矛盾解决了,多吃点苦算啥,值!”

  截至目前,内蒙古全区共有99辆巡回审判车,累计行驶了430多万公里的距离。奋斗在巡回审判一线的干警们,用沉甸甸的数字和一颗赤诚的心,抚去了老百姓们心中对“打官司难”的忧虑,也照亮了北部边疆的法治之路。

  母语拉近距离 牧民认可的法庭

  内蒙古是边疆民族地区,生活着除珞巴族以外的55个民族,全区蒙古族人口更是多达466万余人。这些少数民族大多拥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有些在草原深处生活了一辈子的老牧民甚至一句汉语都听不懂。但各族人民对法律的迫切需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却始终是一致的。

  内蒙古法院深入贯彻司法为民理念,不断强化双语法官培养力度,积极通过巡回审判化解矛盾,真正做到定分止争、平诉息诉。

  杭锦旗独贵塔拉镇刀图嘎查将一片草牧场流转给了亿利集团公司,但承包合同中未对土地之上种植的甘草进行约定。当地农牧民多年来一直靠采挖草牧场的甘草来获取收益,后因亿利集团公司在其承包的土地之上种植胡杨林,双方产生了纠纷。

  杭锦旗人民法院旅游巡回审判点的双语法官了解这起案件后,经调查发现案件的关键点是当地农牧民对“流转”和“转包”这两个不同性质概念认识的模糊。为了让农牧民更好地理解土地承包法、合同法等法律规定,法官用蒙古族语言为他们详细讲解原本深奥生涩的法律条文,并对农牧民的疑惑一一进行了解答。之后,法官又邀请企业和农牧民代表来到法庭面对面进行交流,耐心对双方进行疏导调解、释法明理。最终,双方对土地流转合同中的权利与义务问题、土地草原属性不能随意改变的问题等都有了更为清晰的理解,并主动表示会妥善解决这些问题,这起多年的草牧场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也随之化解。

  双语审判和巡回审判的强力配合,不仅能够保障审判活动的顺利开展,也让少数民族当事人感受到了更人性化、更便捷、更清晰易懂的公平正义。2007年,内蒙古高院编纂完成了《汉蒙法律名词术语词典》,填补了国内法律名词术语词典没有蒙文版的空白。2010年,内蒙古高院又集中人力编写了80万字的蒙文版《蒙汉双语法官培训教材》,并于2017年再次更新改版。近年来,内蒙古法院也一直积极参与“双语法律文化出版工程”,不断满足民族地区群众的司法需求。

  审判灵活普法 宣传有力的法庭

  普法宣传是法院工作的重要一环,而鲜活的案例是最好的普法素材。近日,乌海市乌达区人民法院就将巡回审判车开进了社区,以公开庭审的方式现场审理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案件。尽管是入冬以来最冷的日子,很多社区居民还是早早地就赶来旁听庭审了。庭审期间,居民们围坐在巡回审判车旁,认真旁听,时不时还小声和身边人交流观点。

  庭审结束后,居民们立马把法官围住,争先恐后地向法官提问。主审法官耐心回答了大家关于民间借贷诉讼程序、借贷本人申请资格、受法律保护的偿还期限等问题,并结合自己多年的审判经验语重心长地提醒大家千万不要贪图高利息、不要轻易外借资金,在借款时更要注意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居民们纷纷表示这一次的庭审让自己受益匪浅。

  类似的事例在内蒙古各地还有很多。今年8月,固阳县人民法院的一位法官发现自己承办的两起案件中的两位当事人同属于一个自然村。考虑到两位当事人均已年近古稀,且地处偏远,法官决定开展巡回审判,把法律服务送到老百姓身边。“你们要能下来就太好了,我和我弟(另一案的被告)一个腿疼、一个眼花,真要去县里开庭,路上来回就是个麻烦。”接到下乡开庭通知的刘某在电话里激动地说。

  庭审当天,法官与书记员驾驶着巡回审判车辆来到当事人所属的自然村中,打扫院落,架设装备,悬挂国徽、条幅。在布置法庭的过程中,就有不少村民驻足围观,村委会干部闻讯也赶来旁听。这两起案件都是农村常见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庭审现场成为了一次实地的普法教育宣讲。庭审结束后,法官又来到附近的商铺,向过往行人发放民法典普法宣传单,进一步扩大此行的普法效果。

  联动发挥合力 大有可为的法庭

  在内蒙古法院发展巡回审判工作的道路上,人力配备、物质保障不足的问题仍然存在。为了解决这些困难,内蒙古各级法院主动作为,积极与多个有关部门协调联动,有效整合资源,齐抓共管,发挥出了“1+1>2”的合力。

  锡林浩特市人民法院的巡回法庭与当地苏木镇政府、司法所逐步建立了联络员机制,将司法调解、行政调解和人民调解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相互配合、协调联动的化解牧区矛盾纠纷机制。对于案情简单、争议不大的邻里纠纷等民事案件,在征得双方当事人同意后,先由纠纷当事人所在地或纠纷发生地乡政府、嘎查委员会、派出所、司法所或人民调解组织进行调解。调解成功的,由法院出具调解书确认协议并赋予强制执行效力;调解不成的,再由人民法院立案。当地群众因道路远等原因不方便前往法院参加庭审,或需紧急处理的案件,可以由联络员通过电话与巡回法庭审判人员联系,随时派出巡回办案人员前往当事人所在地,上门立案,就地审理。

  苏尼特左旗法院在牧民党员中心户成立“巡回审判点”,聘请群众基础好、声望高的牧民党员中心户为巡回审判联络员、宣传员、调解员,依托现代“互联网+”手段设立法律文书送达和诉讼材料递交的便捷高效途径,打造由巡回法官携手基层审判联络员、宣传员、调解员“三位一体”的便民诉讼“网络”,使“互联网+党员中心户+巡回审判”巡回联络点真正成为法院化解草原上矛盾纠纷、服务牧民的前沿阵地。

  从2012年海拉尔铁路运输法院拥有了内蒙古法院第一辆巡回审判车开始,内蒙古各级法院干警们开着巡回审判车奔波在草原、沙漠、田间、城镇,累计办理了1.5万余起案件。每一次走到老百姓身边的巡回审判,既是贴心的诉讼服务,也是耐心的纠纷调解,更是热心的普法宣传。巡回法庭的法官们将司法为民的理念,将人民司法的温暖阳光送到了每一个角落,送到了每一位当事人的身边,“零距离”守护着这片草原的公平正义。

 
责任编辑:王娜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