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1日下午3时 政协北京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在北京会议中心隆重开幕
2021-02-02 12:04:55 | 来源:北京日报 | 作者:刘菲菲 范俊生
 

  会议听取了市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和提案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议程》,表彰2020年度优秀提案。

  市政协委员积极投入疫情防控尽显责任担当

  常委会工作报告指出,过去的一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各界委员闻讯而动,立足本职岗位勠力抗疫,以实际行动诠释为国履职、为民尽责的情怀。

  一举一动饱含浓浓情意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

  参与医疗救治的委员发扬救死扶伤、医者仁心的崇高精神,白衣执甲、逆行出征、夙夜奋战;参与科研攻关的委员组织研发检测试剂和疫苗、开发智能化体温检测系统、投身“火神山”“雷神山”“小汤山”医院信息系统建设等,以科技突破提升疫情防控效能;参与防疫物资保障的委员及时调整生产线,夜以继日组织生产医用口罩、防护服、负压救护车等,为抗击疫情提供及时有力支持……更多委员坚守工作岗位,参与社区值守、捐款捐物等,倾心汇聚抗疫力量。

  在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海外疫情日益严峻时,内地委员与港澳委员和工作顾问通力合作,筹集防护物资发往18个国家和地区,一举一动饱含着守望相助的浓浓情意。

  举办各类学习活动201次

  病毒突袭而至,信心尤为重要。

  市政协及时组织委员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重要讲话精神,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疫情期间视察北京重要讲话,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共中央决策部署上来。邀请参与援鄂抗疫的委员讲述前线故事,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围绕生物安全、战略安全、民法典实施等举办“政协报告厅”、各类讲堂和委员沙龙,聚焦疫情防控背景下全球化发展趋势等热点问题举办专家交流座谈会;组建28个委员读书群,坚持线上研讨交流和线下调研考察相结合,引导各界委员在学习中统一思想、增进共识。全年举办各类学习活动201次,6000余人次委员参加。

  反映疫情方面信息3600余篇

  疫情严峻复杂,更需群策群力。

  市政协组织委员围绕加强首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赴医院、疾控中心、社区调研,通过网络持续开展交流讨论,召开3次协商会议,形成意见建议报送市委市政府。搭建提案快速通道,委员围绕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加强返京人员健康管理等提出63件提案,促进了有关政策措施的出台。加大社情民意信息征集力度,委员、工作顾问、党派成员等共反映疫情方面信息3600余篇,向全国政协和市委市政府报送《诤友》信息672期,为相关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举办直播活动112场

  面对疫情挑战,创新势在必行。

  市政协主动适应疫情防控要求,调整履职方式,推进工作创新。开通委员移动履职平台,运用网络组织委员履职和学习,召开视频会议219次367小时,举办直播活动112场180小时,为委员在疫情期间和常态化防控形势下履职创造了有利条件。试点建成委员工作室10余个,指导各区政协建立委员工作站160余个,开展富有特色的联系群众活动;建立网上委员工作室,组织律师委员讲民法典11讲,初步实现联系群众工作有依托、有场所、有主题、有活动、有成效。面向社会开展重大专项工作宣讲,依托网络、电台等举办脱贫攻坚宣讲31讲、委员讲述脱贫故事30讲。

  1.95万余人次委员参与各类履职

  常委会工作报告在总结过去一年工作时指出,市政协全年组织重点协商议政活动37项,审查立案提案1356件,编报《诤友》等社情民意信息1348期,共开展各类履职活动745次,1.95万余人次委员参加。

  市政协把围绕“十四五”规划编制协商议政作为重中之重贯穿全年,全体委员参加,着眼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聚焦今后五年首都发展的重大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围绕提高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水平、加强生态涵养区建设、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引领区建设、加强金融服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国际交往服务保障能力、促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深化“吹哨报到”改革、加大老旧小区改造力度等召开常委会议、主席会议、议政会、协商恳谈会开展协商议政。就物业管理条例制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修订开展立法协商。市区政协联动,就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开展民主监督,五千委员齐参与,助力分类新时尚。

  市政协还健全制度机制,探索面向界别群众征集议题建议,探索委员集中时间履职和走访委员“上门协商”新机制,利用履职信息化平台开展“微协商”,为有个性化需求的委员参与协商创造条件。

  聚焦“十四五”规划实施协商议政

  常委会工作报告明确了2021年重点协商任务,市政协将以首都发展为统领,聚焦“十四五”规划实施协商议政。

  市政协将围绕全力推动“两区”建设、加快数字经济发展、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扶持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打造“新场景”建设项目、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打造高水平智慧城市、推进城市有机更新、筹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等议题协商议政,就制定“接诉即办”条例等开展立法协商。围绕首都发展这一战略性问题,在学习领会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

  针对深入实施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和物业管理条例、构建多层次基本养老服务体系、中轴线保护等开展协商式民主监督。就营商环境、城乡要素融合、未来科学城建设、停车问题、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完善集团化办学体制机制等议题,开展协商恳谈和提案办理协商。

  委员要切实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把握力

  常委会工作报告指出,以强化政治责任为根本,激励委员模范履职。坚持为国履职、为民尽责要求,树立首善标准,建设适应新时代政协事业发展需要的委员队伍。

  市政协将进一步做好履职服务管理,健全激励机制,完善委员履职档案,开展委员履职评价工作,激发委员履职积极性主动性。

  报告要求,各界委员要强化政治责任,切实提高政治判断力和政治把握力,政治立场不含糊、政治原则不动摇,关键时刻站得出、敢发声;牢固树立“一线”思维,增强协商意识,提升建言水平。

  聚焦中心工作全年立案1356件

  提案工作报告指出,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以来,各界委员、政协各参加单位和各专门委员会,聚焦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紧扣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力维护首都安全稳定,提交提案1413件,其中涉及疫情防控和“六稳”“六保”的提案63件。经审查,全年立案1356件。

  其中,全年征集161件集体提案和132件平时提案,占比分别达到11.39%和9.34%,较市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增长172%和39%。29个界别提出提案,较市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增长112%,界别提案覆盖率达到新高。

  报告提出,党派提案办理工作更趋规范。市委召开党派提案交办会,将提案办理情况纳入市委督查考核。7位市领导领衔办理18件党派、工商联提案。

  超八成提案意见获解决采纳

  提案工作报告指出,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以来,不断拓展协商形式,努力提高提案办理实效。截至2020年底,全部提案均已办结,所提意见解决采纳的占办理总数的82.44%。

  过去的一年,市政协不断拓展协商形式,搭建全程协商平台。首次举办提案选题知情通报会;首次在全会期间举办立案协商和交办协商会,全过程提案办理协商架构更加完整。围绕“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老旧小区升级改造”等委员关注热点提案开展集中办理协商,结合健全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等提案办理组织界别协商。首次邀请市民代表参加四期“市民对话一把手·提案办理面对面”全媒体直播栏目,聚焦“精准帮扶中小微企业”等党政中心工作,面对面对话、零距离沟通。

  通过广泛凝聚共识,提案办理实效获得提升。市委市政府结合办理党派提案,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接诉即办”改革工作的意见》。市高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吸纳提案建议,制定了类案检索和公益诉讼工作政策。加快建设农村金融体系等提案,推动本市建立了全国首家农村小微快贷中心。完善小客车摇号政策等提案,促进了《北京市小客车数量调控暂行规定》出台。加强南中轴线保护与利用,腾退卢沟桥、宛平城国家级抗战纪念地周边工业区等提案,为推动中轴线申遗工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提供了重要参考。

责任编辑:于子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