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山那水那院
2021-02-20 15:10:34 | 来源:中国法院网 | 作者:彭屏
 

  我的家乡位于川南屏山一隅的小山村,大山、梯田、树林、荒坡,炊烟袅袅,宁静悠远,彷如一幅迤逦的田园画卷。家乡很美,她深藏川南大山,远离城市的喧嚣,四季绿色覆盖、瓜果飘香,每天炊烟袅袅、蓝天白云。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自给自足、其乐融融。有了山,自然也就有了水,水聚成河,流过家乡。

  家乡的小河富有灵性,流过峡谷、山脊、家门前,叮咚声不绝,一路绝尘而去。小河里,小鱼儿、泥鳅儿自由游弋,手掌大的螃蟹举着大鳌,横来横去,小小的贝壳潜伏在沙子里,没有忧愁。河面上,漫天的蜻蜓、蝴蝶、水蛾飞来飞去,偶尔掠过水面,荡起了一阵阵波纹。潜伏的小鸟,欢快的飞过,带走了一餐餐美食。

  下雨后,小河涨水。河边的小石滩成了人们洗衣服的天堂。三两妯娌,用皂角浸泡,用木棒敲打,河水里一透,衣服顿时干净清爽。河里的小水塘则成了小伙伴洗澡、打水战的好地方,光着屁股、上蹿下跳,肆意嬉闹、好不惬意。不过,很快就乐极生悲了,因为河小水少,水潭不宽也不深,洗完澡后,膝盖上伤痕累累。

  家乡的山很高、也巍峨,几座大山将小山村围了起来,天就向一个“井”字,一眼望去不出十里。山里面有许多大自然赋予人类的馈赠,春天的笋子、夏天的花草、秋天的野果。小小年纪就知道了生活的不易,跟随大人走进深山,采茶、挖笋、摘猕猴桃……那时候的梦想,就是快快长大,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少年不识愁滋味,儿时的我们,更多的是玩耍的快乐。几个小伙伴,放干小河的一个水塘,用撮箕反复撮篓,一会儿就逮上来几十条小鱼和泥鳅儿。河边的竹林,笋子正在生长,竹虫、竹蜂,自然也逃不过小伙伴的手掌心。一股脑全部带回家里,炒着、炸着,吃起来倍儿香。

  那时候,家乡主要的农作物是水稻和玉米。从山脚到山顶层层叠叠的梯田,青幽幽的稻谷慢慢变黄,金黄色的稻穗随风舞动,荡起阵阵稻浪。每家每户的小孩都要参与劳动,帮助家里掰包谷、打谷子。孩儿们背上背篓,爬山涉水,走进包谷地里,将成熟的玉米棒子掰下,装进背篓。一不小心碰到潜伏在玉米叶下的“八角丁”,皮肤上刹时就会冒起一个大包,疼的眼泪都流了出来。冒着酷暑,穿上长衣长裤,下到稻田,用镰刀割断稻穗,堆码放好;或是戴上草帽,双手捧住稻穗,使劲在“板桶”上敲打,震下谷粒。拖拽着“板桶”在稻田里不断前进、敲打,犹如逆水行舟,好在谷子越来越多。稻田里,无论哪种劳动方式,都会被稻穗和虫子蛰的满身瘙痒,痛不欲生。眼看快要支撑不住的时候,送“腰火”的来了,一笼热气腾腾的肉馅“鸭儿粑”,惹得大家口水直流,几口吃下一个,又糯又香又解馋。再喝上一碗高山老林茶,清爽透顶。

  最羡慕的还是隔壁的小姐姐,因为是女孩,可以不下田地,只需做饭、烧水、送“腰火”就好。好不容易熬到下午回家,还要帮助家人将晾晒在地坝里的稻谷收拢,用风车吹去杂质。一天下来,累得够呛,睡到床上,连自己的手和脚在那里都找不到了。

  最喜欢的莫过于过中秋节了,可以打糍粑、吃月饼。刚收获的新糯米,用水泡透,上锅蒸熟,趁热放到“石对窝”里,几个人反复用木棒敲打、碾压,直到成团,再掰成小坨,可以直接沾上黄豆粉、白糖吃,也可以用与猪油煎炸后,再沾上黄豆粉、白糖吃,别提有多好吃。香香的糍粑、甜甜的月饼,一家人坐在土屋前,摆起龙门阵,举头赏月,其乐融融。

  长大的起点是读书,跨进校门,也就意味着开始探索这个世界。读书的村小规模不大,却也五脏俱全。上学第一节课,老师告诉“我”们,外面的世界很大很精彩,每个人都要有一个梦想。科学家、医生、教师、解放军、警察……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梦想的种子。奶奶有高血压、外婆有风湿病,饱受病痛折磨。“我”长大了要当医生,为奶奶、外婆治病。“我”的梦想不大,却也有了目标。

  那时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差,几间青砖瓦房就是学校,一个田野大坝就是操场,“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是真实写照。上课学知识,下课打闹忙。几个愣小子,扯下柳条支,夹起竹扫帚,打马而追,摔得人仰马翻。

  家里几间土坯房,野外一汪稻梯田,田里鱼鳅黄鳝肥,山上野瓜野果香。上午读书声,下午打闹声,晚上广播声,便是童年的全部。读书、下田、上山、打猪草、砍柴禾,“丢天”、打纸板、弹弹珠、逮黄鳝、摘野果,顽皮的“我”们,生活虽艰苦但其乐融融。

  一次帮爸爸拔胡须,爸爸告诉我,无论以后路怎么走,一定不能忘本,做人做事要踏实本分;一次帮妈妈背柴禾,妈妈告诉我,无论你长多大,都是爸爸妈妈的孩子;一次帮老师改作业,老师告诉我,要勤学上进,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三句话深刻在我的心底。

  一路走来,几经风雨坎坷,搭起了家,立起了业,筑起了巢。怀揣着走出大山的梦想,用农村孩子那股吃苦耐劳、坚韧耐磨的劲儿,勤奋学习、认真工作,虽磕磕碰碰,也有回报。实现了“我”的梦想,当了一名医生,可是奶奶、外婆终没有摆脱病魔,早早的去了天国。后来,换了职业,记者、民警、法官,走走停停,初心未改。

  人生而立,入职法院。三层半厂房改建的办公楼,十多人一间的办公室,当事人排起长队,案件堆成大山,就是我对法院的初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审判、调解、执行、诉讼服务、巡回审判逐渐进入视野、融入脑海,我也成了一名法院人。甘当解语青莲的退休法官涂妈、三十年如一日的民事法官孙家岭、拼命三娘铁臂法官舒波,一个个身边故事,一个个真实案例,一份份法律文书,汇聚成“公正司法、司法为民”的天籁音符。

  丁酉年秋,我的法院从长江之畔搬迁到岷水之滨。庄严的大楼,优美的环境,近处的公园,远处的大山,构成了一幅清丽的城市画卷。季节更替,岁月流转,法院的工作循环往复,法官亦是,习惯成自然,繁忙而平淡。

  走出了大山、淌过了小河、走入了院,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那山那水那院,如梦似幻亦真。

  作者单位: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侯裕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