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访谈·代表委员连线
2021-03-05 09:44:45 | 来源:人民法院报
 

  全面建设集约高效、多元解纷、便民利民、智慧精准、开放互动、交融共享的现代化诉讼服务体系,切实提升人民法院解决纠纷和诉讼服务能力水平。

  ——周强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法院立案庭庭长 厉莉:

  越是在矛盾初起之地、矛盾初起之时化解,难度越小、效果也越好。人民法院推进一站式建设,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推动更多法治力量向引导和疏导端用力,加强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前端化解、关口把控,完善预防性法律制度,从源头上减少诉讼增量。

  矛盾纠纷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增多趋势,而纠纷高效便捷解决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保障。为深入推进诉源治理工作,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人民法院做了一些有益探索。建议加强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的宣传力度,深入基层,加大普法宣传力度,在推进诉源治理的同时,提升公众对人民法院多元解纷工作的了解和认可。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株洲分公司高级技师  吴端华:

  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建设过程中,法院和行政单位要相互成全,相辅相成。各地法院应积极争取党委支持,坚持在党委领导下,有效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优势,统筹各方面力量和各种资源,充分履行各自解纷职能,形成参与诉源治理的合力。法院还要加强与基层政府、自治组织、调解组织对接,积极为非诉讼方式化解的纠纷提供司法确认,赋予调处结果法律强制执行力,避免纠纷二次处理。

  对于多元解纷以及司法便民的举措和成果,法院要加大宣传力度,让人民群众了解法院工作,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认同感,以获取更大范围、更加广泛的社会支持。

  全国人大代表,华星北方汽车贸易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 李响:

  人民法院坚持以“集约高效、多元解纷、便民利民、智慧精准、开放互动、交融共享”为目标推动的一站式建设,是深刻领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举措。完善诉前多元解纷,打造专业化调解平台,完善“分调裁审”机制,建设性推进了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人民法院为各级市场主体提供规范、便利、高效的司法服务,让我们民营企业家代表对更加稳定、公开、透明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充满期待。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邮政集团江苏省泰兴市分公司城区分局局长、江平路支局支局长  何健忠:

  2019年,我应邀担任江苏省泰兴市人民法院特邀人民调解员,并挂牌设立“何健忠调解工作室”,会同13名由退休干部、退休教师、退休社区工作者担任的专职人民调解员,组建特色调解团队,实质化开展诉前调解工作。

  在工作过程中,我了解到,江苏省各级法院同司法行政机关一道,坚决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推进,构建起以诉讼服务中心为龙头、人民法庭为支撑、审务工作站为网点的矛盾纠纷化解网络。

  作为一名来自基层的全国人大代表,我将继续履职尽责,积极发挥自身优势,与法院一道,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到公平正义。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台联理事,福建省台联党组成员、副会长 梁志强:

  社会在快速发展和变化,人与人之间交集更多,纠纷大量增加是不可避免的。最高人民法院提出的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是以问题为导向,务实解决问题的有效做法。

  2020年,我曾到法院视察一站式建设工作,在诉讼服务中心看了其他部门的调解室。法院主动融入党委领导下的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运用多方社会力量开展诉前调解,有效减少了大量纠纷进入诉讼,同时对进入诉讼的案件进行繁简分流、速裁快审,提高办案效率。各种互联网信息化大数据等智慧型诉讼服务,为群众提供了便利。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鸢都英合律师事务所党支部书记、主任,潍坊市总工会副主席,潍坊市劳模协会会长  高明芹:

  作为律师,我在工作中经常和法院打交道,同时作为人大代表,也曾多次视察和调研法院工作,对法院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有直接的感受。比如我调研过的一些山东法院,实现了网上立案、在线调解、在线庭审、电子送达等,极大方便了当事人和律师,让人民群众“只进一个门、最多跑一次”,甚至足不出户就可以解决矛盾纠纷,极大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人民法院推行一站式建设以来,汇聚了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带来了很多好的变化,不仅有效提升了司法效率,更深入参与了社会综合治理。希望人民法院在接下来的相关工作中,继续建立健全相关体制机制,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栾川县潭头镇拨云岭村党支部书记  杨来法:

  作为河南省洛阳法院的老熟人,这些年我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人民法院持续司法为民的决心。

  人民法院非常重视人大代表在诉前矛盾化解中的作用,时常邀请我们走访法院、旁听庭审、参与到法院的诉前调解工作中。2018年6月,在县委和法院的支持下,在栾川县潭头镇成立了以我名字命名的“杨来法诉前调解工作室”。我和其他几名调解员利用这个平台调和乡亲们之间的小纠纷,让大伙儿化干戈为玉帛,同时也给大家讲讲法律知识,让大家知法、懂法、守法。

  截至2020年底,我们工作室总共化解了200起纠纷,降低了老百姓的诉讼成本,给他们带来了实惠,给乡村治理提供了保障。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委党校教师  童路雯:

  过去一年,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人民法院深入推进诉源治理,探索多元解纷机制,出台《关于加强诉源治理工作的实施方案》,将“万人成诉率”纳入区平安创建考核。同时,全面参与永定区“431”矛盾纠纷分级化解治理体系,确定“三前”工作模式,成立调解指导中心,设立金融纠纷调解室、特邀调解室、律师调解室和代表委员调解室,聘请6名律师、2名特邀调解员、部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及行业专家组建调解专家团队,处理事实清楚、标的额不大、案情简单的纠纷,极大提高了社会治理效能。2020年,永定区法院受案总量同比下降30.41%,降幅居全省第二位,民商事案件调解撤诉率达54.41%。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塘约村党支部书记  左文学:

  2018年12月以来,人民法院创新发展“枫桥经验”,在平坝区塘约村探索创建安顺市首个“无讼村”,以搭建法官工作站和便民联系点为纽带,整合人民法庭、各村居两委、乡镇综治办等各方力量,形成“多方合力联动、诉调有效衔接、梯次分层化解、司法精准指导”四位一体工作新模式,将无讼理念与社会综合治理工作相结合,不断健全基层矛盾预防和化解机制,将矛盾纠纷防范在源头,消灭在萌芽,实现“小纠纷不出村、大矛盾不出乡镇”。

  2020年,法院在我们村共接受群众咨询379次、矛盾排查105次、化解矛盾45起,大大减轻了一线办案部门的压力,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

  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山阳县安家门村党支部副书记  宁启水:

  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普惠均等、便捷高效、智能精准的诉讼服务。陕西省山阳县位于秦岭腹地,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大多数群众文化程度不高、思想观念落后,因此一些邻里纠纷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化解,久而久之,小冲突就变成大矛盾,甚至出现矛盾激化的现象。这几年,在山阳县人民法院的推动下,县里整合法院、司法、公安、信访、专业调委会等社会力量组成专业调解队伍,建立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及时就地化解矛盾,切实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以上内容由人民法院报记者 姜佩杉 冼小堤 刘沁 陶琛 赵栋梁 汪怡潇 刘辉 云连线代表委员采访所得)


  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营口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高级农艺师 韩秋香: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我一直关心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我了解到,近年来人民法院紧紧围绕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部署要求,充分发挥环境资源审判职能作用,在构建上下联动、内外协调的环境资源审判机制上精准发力,积极探索实行环境资源刑事、民事、行政案件“三合一”审判模式,提高环境资源审判的专业化程度。建立健全各部门协调联动工作机制,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优势,共同形成环境司法保护合力。建议大力开展环境资源法治宣传,增强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和法治理念;依法严惩污染环境和破坏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加大环境资源案件的执行力度,确保被执行人应承担的刑事责任及民事责任落实到位。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刺绣艺术大师、湖南省工艺美术大师 成新湘: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环境纠纷数量呈现出较快的增长趋势。各级人民法院都在不断探索环境资源审判工作新模式,构建环境综合治理新格局,并在提升司法能力的同时及时总结审判经验,大力宣传保护环境资源的重要性,引导公众树立环保意识。 建议未来进一步加强环境资源司法保护力度,完善环境资源审判执行工作新机制,充分发挥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职能作用,为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希望我们都自觉增强生态保护和公共卫生安全意识,共同保护好珍贵濒危的野生动物,共同建设好我们美丽的家园。

  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工商业联合会主席 阿生青:

  近年来,人民法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依法惩治污染环境、乱砍滥伐、滥捕野生动物、制污排污等破坏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真正实现了审判的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生态效果的统一。人民法院把强化环境资源审判、保障人民群众环境权益作为“一把手”工程,重点谋划、扎实推进,加强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守护绿水青山,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中级人民法院研究室书记员 李金莲:

  我的家乡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地处横断山区,河流纵横、山高谷深、气候寒冷,生态极其脆弱,是“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长江、澜沧江中上游主要的水土涵养带。因此,保护生态环境显得尤为重要。 迪庆州确立了“生态立州”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全州各族儿女的共同努力下,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如今,开发生态旅游不仅助推地方经济持续发展,而且也方便群众就地就业。群众端上了生态碗,吃上了生态饭,真正实现了生态保护成果由人民共享。

  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环境监测站副总工、技术管理室主任、高级工程师 杨晓雪:

  这几年,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全力推动洱海高水平保护和流域高质量发展,一手抓保护治理,一手抓转型发展,洱海保护治理取得了阶段性重大成效。我长期从事水、废水、空气、噪声的监测采样等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每年审核各类水质数据2万多个,各种环境分析报告报表近百份。 人民选我当代表,我要积极为环境保护事业发声呼吁,干好本职工作,尽心守护家乡的碧水蓝天。环境保护是最大的民生事业,人民法院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也通过发挥审判职能履行职责,通过环境资源审判实践保护绿水青山,为建设美丽云南、美丽中国坚守初心使命,履行着人民赋予的神圣职责。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秦皇岛市自来水有限公司信息管理中心副主任 于普松:

  生态治理需要区域间协同共治,把生态修复、系统治理、绿色发展紧密衔接。同时也离不开法治的刚性约束,用最严制度、最严法律、最严处罚让生态环境免受破坏。 2021年2月,河北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对《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条例(草案)》进行了审议并全票通过。制定该条例对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进白洋淀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促进雄安新区高标准高质量建设意义重大。河北法院始终坚持“两山”理念,用法治方式来解决环境治理、生态保护和防洪安全等问题。相信人民法院在今后的工作中,始终坚持新发展理念,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优质高效的司法服务。

  全国人大代表、东华理工大学对外联络中心(校友事务中心)主任 刘光萍:

  人民法院应主动适应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的要求,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有力司法服务和保障。一是要认真总结已有的工作经验和成效,抓好执法办案。切实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理念,秉承“预防、惩治、修复”相结合的环资审判思路,以“保护优先、修复为主、绿色发展”为主线,依法高效审理各类环境资源案件。二是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建立健全环境资源保护联动机制,着力解决部分地方存在的环境资源执法、司法衔接机制不顺畅等问题。三是进一步推进审判机构、审判机制和审判队伍专门化、规范化建设。四是加强宣传工作,形成全社会关心生态、参与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长江航运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张锐:

  环境资源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最高人民法院不断加大环境资源审判及保护力度,加强顶层设计,适时发布有关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的司法指导意见;因地制宜,在各地设立专门环境资源审判机构,实现专业化审理;出台系列环境保护司法解释,不断完善和统一审判规则;依法审判,向非法排放、捕捞、采砂等说不;以案说法,持续发布环境资源审判白皮书;强化法治宣传,开展“司法护航美丽长江”集中调研宣传等活动。体现出人民法院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助推生态文明建设的铁腕气魄和砥砺实践。

  (以上云访谈由人民法院报记者 万紫千 王珊珊 云连线人大代表采访所得)

责任编辑:于子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