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乡村来 到乡村去
——记北京市门头沟区人民法院斋堂人民法庭副庭长谢耀宗
2021-03-15 09:11:32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陈冰
 

  “作为一名扎根在基层的共产党员,越深入群众,越觉得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一直在追求成为一名好党员、好法官,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肯定,要实现这一目标,只有扎扎实实、认认真真地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尽职履责中不断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向前发展,在主动作为中不断满足群众多元司法需求,切实解决群众困难,化解矛盾纠纷,不断让老百姓从公正裁判和周到服务中取得更多的司法获得感。”

  初春的北京,风也变得温柔起来。

  春节刚过,清水河上的冰就从中间融化裂开,露出了清澈的河水。透过河水,依稀可见河床上青灰色的石子。偶尔一块浮冰悠悠漂过,撞上岩石的尖角,碎成小块,悄悄地消失在水中。

  沿河的109国道和清水河缠绕着,蜿蜒向上,延伸到灵山的深处。开了一个半小时山路之后,汽车在门头沟区梁家庄村村口的一片空地上停了下来。

  谢耀宗扶了扶眼镜,收拾一下手里的材料,装进黑色公文包,下了车。

  当理想照进现实

  1987年冬天,谢耀宗出生在山西运城一个小山村里。生长在这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乡村,看着父母为了四个儿女每日辛勤劳作,岁月粗糙了父母的双手,佝偻了他们的腰背。谢耀宗暗自决心,一定要走出这个乡村,到大城市去。

  走出乡村,唯一的路就是读书。

  有梦想的孩子总是更加懂事。当同龄人摸鱼抓鸟的时候,谢耀宗在看书;当同龄人追剧打怪的时候,谢耀宗还在看书……就这样日复一日,谢耀宗逐渐成了全村家长口中“别人家的孩子”。

  2006年,谢耀宗以优异的成绩考到了首都北京,考入了中国政法大学。

  要留在北京,要做法官。

  在谢耀宗看来,法律是神圣的,而成为一名法官则是法律人的终极梦想。

  2009年,大学毕业,谢耀宗这个外地来的年轻人,还没来得及考虑每月2000多元的工资在北京这个大都市怎么生活,便一头扎进了北京市门头沟区人民法院。

  “在北京跟人合租一间房,每个月都要1000元,还得季付。”谢耀宗惭愧地笑了笑,“没想到,我工作后的第一件事竟是向爸妈和姐姐要了8000元生活费。”

  谢耀宗从没后悔过,也从没想过要换个职业。

  “我的人生只有这一条路,对我来说,做法官,是我唯一的选择。”

  从政工科到执行局,2018年,谢耀宗被任命为斋堂人民法庭副庭长。

  斋堂法庭位于北京最西部的深山,翻过一座山头,便是河北涿鹿。

  好容易从山村走出来的谢耀宗,兜兜转转又回到山里。

  “在这里办案,跟院里截然不同。”谢耀宗来法庭不久便接到一起“让人头疼”的案子。

  这是一起相邻关系纠纷,被告李老太太是个八十多岁的五保户。

  “这事到底有没有人管呀?再这样下去,要出人命了!”那天,原告王某气冲冲地来到法庭。

  “别着急,您慢慢说。”谢耀宗给王某倒了杯水,让他坐下。

  王某和李老太是对邻居。山区的房依山而建,李老太家地势高些,在山坡上。院墙是早年用泥土和石头堆砌而成的。李老太无儿无女,以前一个人住在小院,偶尔还拾掇拾掇。随着年龄的增大,李老太行动不如以前那么利落了,家里也没有人照顾她。村里考虑到她的情况,帮她联系了养老院。这些年,李老太住在养老院里,不怎么回来,小院无人打理,越发地破落。

  风吹雨打,年久失修的院墙摇摇欲坠。

  一个电闪雷鸣的傍晚,“轰”的一声,李老太家院墙上一块硕大的青石滚落下来,正砸在王某家房上。木梁砖瓦的房子被砸出一个大洞。

  “她家院墙把我们房子都砸穿了,现在还露着呢,这要是砸到人还不得给砸死!”王某委屈又气愤,“去养老院找了她几次,说也说不清楚,法官给我评评理,您得为我做主呀!”

  了解了事情的原委,谢耀宗指导王某办理了立案手续。

  第二天,谢耀宗带着书记员去王某家勘查。

  李老太家的院墙已残缺不齐,顺着地势略向外倾斜。院墙的正下方是王某家的三间正房,房上,还镶着滚落下来的石头。

  谢耀宗心想,王某说得没错,案子必须尽快解决,不尽快维修院墙,还会有新的危险。

  案子查清了,可一个新的问题摆在了谢耀宗的面前:判决容易,让李老太太排除妨碍,维修院墙,修复王某的屋顶。可实际情况是,李老太年纪大了,行动不便,又没有经济来源,让她出钱、出力都不现实。这样一来,再公正的判决都必将成为一纸空文。问题解决不了,矛盾却可能更加激化。

  “我是农村长大的,了解农民。不是迫不得已,他们不会到法庭,他们来是要我们帮他们解决问题的。”谢耀宗说,“法官应该想办法帮他们化解矛盾,而不是通过一纸判决火上浇油,激化矛盾。”

  想解决问题,哪那么容易?谢耀宗辗转反侧。

  用思路决定出路

  村民解决不了的问题,是不是可以找村里?谢耀宗想起小时候,乡邻们遇到问题都会去找村长。

  谢耀宗开始一遍一遍找村干部,可村里一句“这是他们个人的事情,村里没有专门的款项,我们也想解决,可实在没有办法。”把谢耀宗打发了。

  几次下来,谢耀宗开始反思。“在这个乡土社会,咱们和村干部不熟,人家那么忙,为什么要帮你而给自己找麻烦?”

  思来想去,谢耀宗想到了“搬救兵”。

  “我想起在执行局时,毕芳芳局长曾带我来这边办过案子,她和这边的乡镇干部都很熟。”于是,谢耀宗把案子情况向毕局长汇报,并请她帮忙。

  这一次,毕局长和谢耀宗一起来到清水镇。

  “既然毕局长都来了,作为乡镇干部,我们责无旁贷,一定和村里一起把这件事解决好,坚决杜绝安全隐患!”

  在村镇的共同努力下,李老太的院墙维修加固了,王某的屋顶也修缮一新。

  “感谢党,感谢法院。”王某高兴地撤回了起诉。

  好法官应该是什么样?坐在公堂上,不偏不倚地公正判决每一起案子就是好法官吗?

  斋堂法庭的工作,让谢耀宗开始重新思考法官这个职业。

  “这么多年来,一直认为只要公正办案,无愧于心,就是一个好法官,可真的是这样吗?只要自己认为好,就是好法官?”谢耀宗说,“王某的案子,让我开始思考,老百姓到法庭打官司是为了什么?他们是要通过公正的裁判,让问题得到解决,让矛盾到此为止。”

  如何才能做一个能为老百姓解决问题的好法官?谢耀宗发现,在这里,要办好案件“得求人”,得走出去,得依靠乡镇和基层组织的支持。

  “要别人支持你,至少得先混个脸熟。”对不懂应酬也不会喝酒的谢耀宗来说,靠吃吃喝喝拉近关系是不现实的,“那种方式不合规,也危险,后来我就想到了发月报这个办法。”

  谢耀宗把每个月法庭办理的案子梳理归纳,找出有共性有警示作用的案件,编纂成月报,并就月报的案件提出建议,帮助村里防范风险、化解矛盾。

  每个月,谢耀宗都会到各乡镇发放月报,同时了解乡镇、村庄的纠纷情况,了解村民的法律需求,并及时作出咨询和建议。

  三年来,他带领法庭干警走遍了辖区三镇89个村居,摸排情况、“订制”服务。针对山区法治氛围不浓、群众法治意识不强的短板,牵头制定了《关于服务保障乡村振兴的工作意见》和四个配套办法,积极开展“司法扶贫”。针对山区百姓的法律盲区,结合多发案件,斋堂法庭巡回举办“农民夜校”“京法巡回讲堂”,用生动的案例教基层组织和村民防范法律风险,解答村民的法律问题。

  “想做好法官,要转变思路,转变身份。”谢耀宗说,“法庭之上,身着法袍,我是法官,秉公办案;走进乡村,我就是一名普通的党员干部,一个了解百姓需求,为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的党员干部。”

  慢慢地,谢耀宗和村镇干部熟络了起来,斋堂法庭的局面也打开了。

  小法庭风生水起

  初春的阳光,轻柔地洒在坑洼不平的青石台阶上。

  谢耀宗下了车,沿着不足一米宽的小路拾级而上。右边是沿崖而砌的石墙,左边是依山而建的民房。

  为了这起房屋买卖纠纷,谢耀宗已经是第三次来梁家庄村了。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村民梁某把自家闲置的一处小院以2万元的价格卖给了北京市民张某。双方签了个简单的购房合同,张某便把钱款付清了。购得小院后,张某并没有居住。20多年,小院一直无人修缮管理。

  门头沟位于北京西北部,山地面积占了全区总面积的98.5%,不适合农业种植。但这里的山上却蕴含着大量的煤炭资源。早年间,这里几乎每个村子都有自己的煤矿和采石场。村民们依靠在本村矿场打工收入和村里矿场每年的分红生活,有些村民养些牛羊补贴家用。生活还算富足,但环境又脏又乱。

  挖煤采石,大大小小的煤矿破坏了山体,尘土飞扬的采石场污染了空气,成群的牛羊把树皮草根啃了个精光,使得植被难以生长。天空,一年四季都是灰蒙蒙的,山上,春夏秋冬都是光秃秃的。村子里时不时飘来一阵臭味,随处可见鸡鸭牛羊的粪便。

  “那时真是出门一身土,脸上一层灰,一不小心就踩到‘地雷’。”梁家庄村村主任肖清海说。

  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政府认识到问题的严重,发展必须转型。于是,门头沟政府提出了“建设首都生态涵养区”,打造绿水青山门头沟。700多家煤矿和采石场全面关停,拆除违建、改造棚户区,禁止规模饲养牛羊鸡鸭等破坏环境的牲畜……一项项有针对性的措施发挥了作用,绿水青山又回来了。

  环境好了,农民的生活也要保障。为此,在“破旧”的同时,政府也为乡村振兴“立新”:鼓励发展旅游业,打造“门头沟小院”,大力发展民宿经济。

  发展转型了,随之而来的大量案件也为司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梁家庄村在门头沟区建委和北京国资公司的帮助下,发展起了民宿,9户村民把自家空置的民房租给村里统一经营。破旧的院落焕然一新,装修成日式、欧式、中式不同风格。村民不仅每年可以拿到租金,年底还有民宿经营的分红。梁某看着邻居们的小院每年都有收益,想想自家院子2万元就卖给了别人,不禁心生悔意。

  能不能把房子收回来,也交给村里统一经营?咨询了律师之后,梁某得知,农村宅基地归集体所有,他与张某的房屋买卖并不合规,可以起诉要回来。梁某心里有底了,一纸诉状把张某告到了到斋堂法庭。

  拿到案子,谢耀宗犯难了。合同是二十几年前签的,没有张某的确切地址,留的电话拨打过去早已停用。联系不到被告,如何解决问题?谢耀宗决定先上门看看。

  第一次到梁家的小院,谢耀宗吃了一惊。破落的土灰色木门已被风雨腐蚀得参差不齐,歪歪扭扭地挂在矮墙上,一把黑色的挂锁紧紧扣着。透过高矮不齐的石墙,可以看到院子的西边,三间黑色砖瓦房,门窗已经不全。如果是晚上,还真有点像电影里的鬼屋。

  这里肯定是找不到张某了,问了几户邻居,也没人见到过张某。

  谢耀宗来到村委会,想从早年的资料看能不能找到张某的线索。肖清海让人搬出了厚厚的一摞资料。整整一个下午,也没找到有用的线索,谢耀宗只好回去。

  “你们快来,有线索了!”第二天一早,肖清海打来电话。

  谢耀宗驱车来到梁家庄。

  “昨天你们走后,我们又跟村里人打听,有村民说见过村里的王老汉在那个院子种菜。他可能知道点情况。我们去问过他,可他不肯说,就叫你们来了。”

  肖清海带着谢耀宗上了山。

  见到王老汉,谢耀宗一番情理法的疏导,打消了他的顾虑。

  联系到了张某,谢耀宗一遍又一遍电话调解。

  经过几轮协商,张某同意退房,但双方对赔偿款无法达成共识,张某要求50万元,梁某只肯出10万元。十几次电话沟通之后,最终双方同意由法庭指定评估机构对房屋进行评估,按评估价退房。

  2021年春节刚过,谢耀宗再次来到梁家庄村,看现场、拍照片,为下一步的评估做准备。

  “如果没有村主任的帮助,我们无法找到被告,案子不知道要拖多久。”谢耀宗说,“现在各个村镇都很配合法庭的工作。遇到难题,只要我们开口,村镇干部都非常积极地帮我们协调。”

  乡镇的配合源自谢耀宗的付出。

  三年来,谢耀宗按照“未等吹哨,先行报到”的标准和要求,争取乡镇党委和基层党支部的支持,成功化解了一批历史性、苗头性问题;他成立巡回法官办公室,带头驻点办公、接待群众、就地解纷,培育新乡贤、法治带头人队伍,建强推进诉源治理的人才力量;他聚焦基层规范自治,盯紧两委换届的关键节点,给两委班子讲法,给村民自治把脉,让“新官理旧账”,妥善化解了大量涉基层组织和经济组织的案件;他围绕“疏整促”专项行动、基本无违建区创建等辖区大事,主动研判、提前预警,有效防控重大法律风险;他立足“绿水青山门头沟”城市品牌建设,探索建立旅游案件巡回审判点,健全旅游案件快速审理机制,助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他针对辖区民宿产业发展中遇到的法律问题,制作并发放《民宿产业法律风险防控指南》等为门头沟乡村经济发展转型保驾护航……

  给自己“强加”了很多法庭外的工作,谢耀宗却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获得感。

  “老百姓从我们的公正裁判和服务中取得司法的获得感。而我的获得感,源自基层干部和老百姓的信任和认可。”谢耀宗说,“要解决基层群众最关切的问题,我们的司法服务就绝不能止步于最基本的依法、公平、公正,而是要多想一点、多走一步,切实解决群众困难,化解矛盾纠纷,传递党员的精神和司法的温度,才能真正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肯定。”

  夕阳西下,婀娜恬静的清水河上,阵阵涟漪闪烁着金色的光。河岸边,几颗嫩芽倔强地从土里钻了出来,零星点缀在枯黄的草丛中。

  “用不了多久,整片山就会绿了。我们斋堂法庭的党群司法服务站也会把优质的司法服务带到这里的每个村庄、每个角落,让每一个老百姓感受到司法的温度。”谢耀宗微笑着,这微笑像春日的阳光,照进人的心头,暖暖的。

  (文中当事人系化名)


责任编辑:罗一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