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软件项目经理到金融法院法官,她为法治代言
2021-06-21 14:35:23 | 来源: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 | 作者:冯海瑞
 

  在北京金融法院的立案大厅里,当事人经常会看见这样一位法官:她个子不高,眼睛很大,还喜欢笑,单看神情,你很难把她与一个严肃的法官联想到一起。

  事实上,在她身上,外表的柔与内心的刚之间的反差是最强烈的。“整个人爆发出一种新鲜感,潇洒张扬,往外迸发力量。”40岁出头的厉莉,在同事眼中的状态是这样的。

  来到法院13年,厉莉有了越来越多的侧面像:从“两捐骨髓”的爱心法官,到为人民代言的全国人大代表,再到北京金融法院首批员额法官。

  关于她的故事,每一个都流传很广。不熟悉她的人,觉得她是偶像一般的存在;她身边的人,见证了她的蜕变和成长,更觉得她是个扎扎实实的“实力派”。

  把职业当成事业

  在做法官之前,厉莉从事的职业看上去和法律离得很远。

  “我从软件程序员做到软件项目经理。”毕业后的工作安稳而优越,然而厉莉却想为自己做一次选择,“我那时候对法律有兴趣,希望趁着年轻能拼搏一把。不管成败,我觉得都是值得的。”

  于是,工作4年后,带着全家人的不解,厉莉辞去工作,开始考法律专业的研究生。

  “那时候租住在几平方米的隔间里,每天学英语都到后半夜。”2005年,厉莉考上了辽宁大学的研究生。

  研究生毕业以后,厉莉走进了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法院。

  最初进单位的共有13名研究生,其他人都被分到了各个审判庭,厉莉被分到了立案庭,在立案庭里负责的还是最基础的案件录入工作。

  对于这份再基础不过的工作,曾经做过团队领导的厉莉并没有排斥,而是把它当做一段特殊的学习经历。

  在工作中,厉莉一直都是个有心人。在立案庭,她发现可以接触各种各样的案件,她从来不是简单地把这些案件录入就完了,而是会把案子认真地看一遍,并且在心里作出自己的判断。在这里,她还能接触到很多当事人,她的沟通能力也在慢慢提升。这为她成为一个优秀的法官打下了基础。

  对于法官这个职业,厉莉是从内心里真正地热爱,因此是当作事业来做。所以不管多忙多累,厉莉都觉得很开心。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

  2007年的一天,当时正在辽宁大学就读研究生的厉莉接到了中华造血干细胞库打来的电话,告诉厉莉她的骨髓和一名上海的白血病患者配型成功了。厉莉瞒着父母做起了骨髓捐献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我的身体对动员剂特敏感,打第一针时扁桃体就起来了!”厉莉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当时捐献骨髓前连打了三天的动员剂,针针都让她觉得浑身疼痛,但是她吃着止痛片坚持了下来。

  受捐者叫小颖(化名),是一个16岁的花季女孩儿。300毫升造血干细胞带着厉莉的祝福,第一时间送抵上海,移植进了病床上的小颖体里。这次移植手术非常成功,厉莉也和那个远隔千里、素昧平生的16岁女孩第一次有了生命的交集。

  然而,小颖的白血病复发了。2009年,厉莉再次践行7年前的承诺,第二次为白血病女孩儿小颖捐献了造血干细胞,小颖成为了这个世界上唯一一个和她流淌着相同血液的人。

  小颖说,是厉莉让她重燃生的希望。厉莉说,是小颖让她重新自省生命的意义。

  就在这一年,厉莉和法院的青年干警成立了全国首个以法官为主体的公益组织——厉莉爱心团队。

  一路走来,已经有200多名法官加入到这个队伍。他们积极投身于助学济困、抢险救灾、助残敬老、绿色环保等公益事业,同时发挥职业特色,启动“天平之光”法律援助计划,开通“厉莉爱心团队法律志愿服务热线”,用他们的微光帮助了很多人。

  提建议有股“执拗劲”

  几年前,一起民间借贷纠纷,让厉莉久久不能忘怀。

  被告在法庭上绝望的哭喊,年化利率200%!十四岁的女儿被讨债人跟踪调戏不敢上学,她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原告方冷冷地说,“欠债还钱!少说废话!”

  厉莉强烈地感受到“审理一个金融案件就是评价一种金融行为,司法审判只是国家治理的一个环节,但主动跨前一步,也许就能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厉莉针对民间信贷市场乱象,到高校、金融管理等单位进行了深入的走访和调研。“有必要从立法的角度考虑强化惩戒力度,以彻底铲除非法放贷行为滋生的土壤,将所有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性放贷行为纳入金融监管范围内。”连续多年,厉莉向大会提交与非法借贷相关的建议。

  后来,非法讨债入刑,高利放贷被民法典明确禁止,国家对非法借贷乱象的打击力度逐年加大。

  近年来,为保障中央重大金融战略实施,最高人民法院党组提出在北京设立金融法院的建议,厉莉也结合工作实践,向全国人大提出了相关提案。

  如今,北京金融法院正式设立,厉莉也成为了北京金融法院首批任命的25名法官之一,继续从事着她热爱的法律事业,在新征程中大踏步前进。

  “站在新的起点上,我愿和同事们一道,在新时代金融审判的事业里贡献自己的力量。”厉莉如是说。


责任编辑:刘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