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口中家乡的“沧桑巨变”
2021-06-30 16:09:20 | 来源:中国法院网 | 作者:赵胜兰
 

  说起最喜欢的事,莫过于在仲夏的夜晚,带上家人或是协同三两好友,行至沅水河畔纳凉赏月。走在江边,吹着微风,只感觉头顶上那皎洁的明月,皓辉万丈,一泄千里,脚下的江河涛声哗哗作响,这里的每一株草木,一块山石,一簇浪花,在月光的朗照下都显得精神奕奕。微风过处,平静的水面摇晃着明月的倒影,伴着夜幕上的江花,描摹出了一幕撩人心扉、迤逦壮美的光景。

  举目回望月色笼罩下的柳城,灯火璀璨、笙歌阵阵,沉浸在一片祥和的气氛中,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年逾八旬的外婆动情地说道,“如今的生活真是幸福,连月亮竟都是这般圆润透亮。记得我们小的时候,衣食无着落,哪有如今这么幸福的生活呀。说起来这都感谢我们共产党哩,是党带领我们人民群众走向新中国、走进新生活。”伴着外婆的话语,那些遗失的岁月逐渐被开启,顿时只觉沅澧之水在耳畔汤汤作响,河洑德山也在眼前凄然凝望。我们身后的这座城市——常德,又名柳城,正承载着一段悲怆、壮烈的历史记忆。在一九四三年秋,侵华日军为牵制国军对云南的反攻,并掠夺战略物资,中国军队奋起反击,大战激烈,旷日持久,整个战役历时54天,史称常德会战。中共常德地方党组织积极发动人民与守军并肩作战,修工事、运弹药、救伤员、安葬阵亡将士,“一寸山河、一寸血肉”,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成就了常德这座“抗战英雄城”的名号。从武陵烧焦的围城到诗墙旁残破的砖瓦,从河畔荡尽历史忧怨的松涛到河洑山上布满沧桑的焦土,历史记忆里,那辗转千里的滚滚车轮,那尘土飞扬处的阵阵跫音,那一寸寸的土地都是革命先烈以血肉之躯换来的。时间冲刷了很多东西,但那些保卫常德城的英勇事迹却不会掩埋在废墟之下,那些为民族独立壮烈牺牲的英雄人物不会泯灭于世。

  顺着外婆的话,有着三十余年党龄的舅舅说到“从嘉兴南湖小船上走出来的政党,让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得不讲真是个奇迹。但从共产党员一百年跌宕起伏的奋斗征程来看,确也有其必然性,究其根源就在于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心为民”。舅舅的话语,不禁让我思绪万千,就在上个世纪风云浩荡的年代,有的不是什么花好月圆,笛短萧长,更多是见证着颠沛流离、生死无常。建国初期抗美援朝战争,党员身先士卒、慷慨赴死,用血肉之躯打破了美国不可战胜的神话,赢得了世界的尊重;面对外境敌对势力的军事封锁,领导科研人员夜以继日、抓紧钻研,随着原子弹、氢弹的爆炸试验成功,人造地球卫星上天,中国的成就震惊了世界;经济活跃了,农民的钱袋子也鼓起来了,中国人民富起来了……实践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绝不是一句空口号,而是铁一般的事实。

  听完舅舅的话,外婆满含笑意的说道“这不,前几年,党中央打响了精准扶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负责扶贫工作队的党员干部进村入户,绿化环境、扩宽道路、修建广场、改造公厕所。家门口那条烂泥路变成了一色的柏油路,直通屋门口。现在我们村里的环境已经焕然一新了,农民的衣食有了着落、生活有了保障,脸上的笑容也更多了。现在的生活真是一天一个样,全往着好的方向走呢。可见呀,我们党确实是说的实话、干的实事,老百姓们享受到也尽是实惠。”外婆讲述家乡变化的那份喜悦溢于言表。这想起以前和妈妈回外婆家,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现在却已改换新颜,以崭新整洁的面貌迎接着我们。这些路是党为人民开拓的“致富路”,更是“民心路”“小康路”。

  如今的我从一名聆听者变成了见证者。当我用心去感受着家乡的点滴变化,用双眼去捕捉我能看到的喜悦和感动,突然感到我是如此幸运。作为一名政法干警,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在工作中感受着党无处不在的温情,从一名书记员到法官助理,再到员额法官,每一步脚印都凝集着自己的汗水,也承载着党的教导与栽培。翻开卷宗时,我会常念党的悉心栽培,坚守道德底线、恪守良知真理;下笔落判处,会谨记党的艰苦路程,坚决秉公司法、坚持不枉不纵,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忘初心、努力前行、奔赴未来。

  时光如绣,岁月结茧,历史的月光曾见证着中华民族追求着团圆与幸福的意志和力量。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年。百年奋斗,初心弥坚。是党的百年奋斗,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才能让我有机会享受柳城这最美的月光,听外婆述说家乡的故事。

  (作者单位:湖南省汉寿县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刘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