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心所向 素履以往
2021-07-22 08:50:17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丁慧颖
 

  图为丁慧颖(左一)2011年首次承办民事案件。丁慧颖 提供

  做一名拥有渊博法律知识和精湛审判技巧、能够查明案件事实、维护公平正义的专业法官,一直是我的人生追求。入职法院后,我先后通过司法考试、获得法律硕士学位,人生的际遇却将我一次次引向综合岗位。

  本以为作为审判员,虽然从事综合岗位,但还能参与办理案件,也了却了心愿。但随着司法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得知在综合岗位的审判人员将彻底失去办案权的那一刻,我内心深处的失落无以言表。

  央视前主持人张泉灵在辞职日记《我的后半生》中写道,“42岁,虽然没有25岁的优势,可是再不开始就43岁了。”我想这是心有所向的中年人,在作出抉择时,最真实而迫切的内心感触吧。

  而当时41岁的我,同样面临抉择。思索再三,最终我选择放弃驾轻就熟的综合管理岗位,进入员额办理案件。

  在一片“自讨苦吃”“她不行”的质疑和惊诧中,我决定听从内心的指引,抱着清空一切的准备,以员额法官身份重回审判一线。

  躬身入局,我告诫自己心态从零、位置从零,一切重新开始。然而,职业蜕变的过程注定是痛苦的。

  进入从未涉足过的立案庭,并事隔五年重新办理民事案件,首先感觉到的是业务知识贫乏。面对众多当事人提出的各种立案咨询如何圆满解答?诉服平台建设如何提分?内部分案如何平衡?华宇、通达海办案系统如何应用?庭审直播、裁判文书网上公开等现代化审判规定如何?这些于我而言全新的工作要求扑面而来。

  新岗位并没有给我更多缓冲准备的机会,于是摸着石头过河,边干边学成为常态。

  我抓紧一切时间去缩短与从业数年的立案庭同事之间的业务差距,常常是白天在工作中处理相关事宜,夜晚回家就抱着法律规定死啃,周六周日更是恶补知识的好时机。在庭审案件中,我时时留心审判长是如何询问证人,把握庭审节奏,运用调解技巧的。我有幸遇到了好领导,在审判业务、立案管理方面给予充分的支持。

  人在事中磨,方能立得住。在体验过最初力不从心的焦虑,心浮气躁的不安后,我不再强求自己迅速进入角色,而是逐渐接受自己“新”人的定位,让自己在问题中成长,在调整中坚持,在坚持中完善。

  终于,在扛过了一次次碰壁、解决了一次次困难后,我逐渐掌握了立案庭的工作节奏,收获了案件办结后那份难得的轻松,得到了当事人对案件办理的认可……这让我对法官职业尊荣与使命有了更深的理解!

  近半年来,熬掉的黑发和头顶蹿出的白发都在提醒我,已不再年轻!可相比于自己的审判事业,我还却是个稚嫩的少年,距离心中那个优秀法官还很遥远。

  42岁的我依然是对法律充满热情,虽经历各种各样的考验,但终点未到,就要全力奔跑。坚信默默的坚守,经时间的积累、阅历的积淀是一名优秀法官成长的必经苦旅。既然选择了与法律同行,选择了坚守心中的法官梦,就注定选择了付出与艰辛。

  与所有心向法律的同行们共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作者系佳木斯铁路运输法院立案庭庭长)


责任编辑:罗一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