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里行间家国情
2021-07-22 09:37:00 | 来源:人民日报 | 作者:孙现富
 

  信札,是读懂历史的一道入口。广东河源革命历史、革命烈士纪念馆珍藏的阮啸仙烈士的家书,感动了无数观众:“我简直不知道你今年已经是十三岁,还以为是在广州兰苑住时一样童稚呢,其实在那时我也不知道你多少年纪。这样对于自己儿子不相关的父亲,说起来真难为情呀!爱儿!你不要怨恨我这不尽职的父亲……”

  在当时严峻的革命形势下,阮啸仙与儿子聚少离多,写信时距上次相见已是7年。纸短情长,薄薄几页泛黄的信纸,充满了父亲对爱子的深情,更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舍小家、为国家”的革命风范。

  “不尽职的父亲”,是一位尽职尽责、为理想信念奉献和奋斗终身的中国共产党员。无论是大革命时期领导农民运动,还是设定“六不准”原则,在中央苏区卓有成效地开展审计工作,阮啸仙始终用责任和担当践行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几封家书,成为阮啸仙留下的珍贵精神财富。

  革命烈士的家书中,有家国情怀,有缱绻情意,有静水流深,都充满震撼人心的力量。“我的孩子!今后——愿你用变秋天为春天的精神,把祖国的荒沙,耕种成为美丽的园林!”《红岩》中“蓝胡子”的原型蓝蒂裕烈士,英勇就义前在一张烟盒纸上写下对5岁儿子的期望。一字一句,满怀革命必胜的豪情,也深藏感人至深的温情。“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牺牲的!”赵一曼在字里行间,透露出坚定的革命意志和对儿子的歉疚与期望。一封封沉甸甸的红色家书,是战火纷飞年代的一首首生命赞歌,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些革命烈士的家书是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材”。据不完全统计,从1921年至1949年,全国牺牲的有名可查的革命烈士就达370多万人。国家危亡之时,无数满怀热血的仁人志士,告别父母妻儿,义无反顾地走向战场,救百姓于水火、救民族于危难之中。“为着中华民族就为不了家和个人”,他们把对家人的爱深埋心底,把博大无私的爱献给了国家和人民。面对生离死别,面对流血牺牲,没有一丝一毫的畏惧与退缩,因为他们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无比忠诚,因为他们坚信正义的事业必然胜利。

  信仰的力量在传承中跨越时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最吃劲的时候,医生曹晓英给儿子留下一封家书后毅然进入隔离区。“使命必达,在所不辞”,这是一位妈妈对儿子的承诺,也是一名党员对党和人民的承诺。为啃下脱贫攻坚最硬的骨头,余永流留下一封“请罪书”,辞别家中尚未满月的小女,扎根脱贫攻坚一线。从艰苦卓绝的革命年代到白手起家的建设岁月,从波澜壮阔的改革时期到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时光流转,中国共产党人“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崇高情怀,必将永远闪耀在历史的星空。

责任编辑:魏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