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共担筑牢防灾减灾“全民大堤”
2021-07-23 08:53:28 | 来源:北京日报
 

  每次大灾,都考验着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防灾救灾体系和应急管理能力,也都会在检验中发现系统的薄弱环节和短板所在。对于人口众多的超大型城市而言,系统复杂、风险累积,牵一发而动全身,更要时时与灾情隐患竞速、与次生灾害竞速,以万全准备防万一发生。尊重科学、遵循规律、快速响应、严格执行、协调联动、果断处置,既是城市运行保障部门的责任,也与各行各业各单位乃至每一位普通市民息息相关。

  连日来,河南等地遭遇持续强降雨天气,郑州、巩义等城市发生严重内涝,一些河流出现超警水位,个别水库溃坝,部分铁路停运、航班取消。汛情严峻,举国挂心。

  此番降雨量突破了历史极值,“三天下了以往一年的雨”“一小时降雨量相当于103个西湖灌进郑州”。如此触目惊心的暴雨,放到任何一座城市,恐怕都是不能承受之重。而类似历史罕见的极端天气,正在全球频频出现,从西欧的洪灾到北美的热浪,无不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不得不说,在无情的大自然面前,人类依然脆弱,尽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进步,城市设防级别不断提高,但面对重大天灾侵害,人力很多时候依然显得有限,城市也不可避免“瘫痪”“宕机”。灾害无常,这也再次告诉我们,防灾减灾是人类的永恒课题。

  灾情是命令,也是警醒。每次大灾,都考验着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防灾救灾体系和应急管理能力,也都会在检验中发现系统的薄弱环节和短板所在。正所谓“救在当前,预在平时,防在长远”,堵漏洞、补短板、消隐患,其实也一直处于进行时态。平心而论,在设定城市防灾标准时,灾害等级的概率预判和现实的成本投入考量一定程度上存在矛盾,要求城市的基础设施都按应对“千年一遇”的极端情况设防并不现实。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遭遇“千年一遇”的极端情况时只能吞下苦果。与天灾抗争,依靠的并不仅仅是钢筋水泥、大坝大堤,提升广袤城乡的安全韧性,更在于强化忧患意识、底线思维,更在于夯实包括预报预警、演习演练、应急管理、安全防护等等在内的一整套防灾减灾系统工程。尤其对于人口众多的超大型城市而言,系统复杂、风险累积,牵一发而动全身,更要时时与灾情隐患竞速、与次生灾害竞速,以万全准备防万一发生。尊重科学、遵循规律、快速响应、严格执行、协调联动、果断处置,既是城市运行保障部门的责任,也与各行各业各单位乃至每一位普通市民息息相关。无论面对什么灾害风险,做好最坏的打算、做足最充分的准备、作出最迅速的反应,最大限度降低损失,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是完全可能做到的。根本上说,这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具体体现。

  天不帮忙的时候,人更要努力。多省专业队伍紧急集合星夜驰援,人民子弟兵闻令而动冲锋在前,各类抢险装备救援物资汇聚河南……全力以赴防汛抗洪、抢险救灾,再次见证了“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的价值抉择,再次见证了众志成城、风雨共担的中国精神。国家行动全面展开的同时,社会力量也在火速集结,各界积极捐款捐物“开仓抗灾”,多个平台上线暴雨求助通道,普通市民互帮互助自救救人,居民邻里协力保卫社区家园,网友们转求助帖发自救指南……所有人都自发投入到抗汛救灾的链条之中,制度力量与社会力量的互动互补紧紧拧成了一股绳。

  暴雨成灾,却遮不住家国温暖、人性光辉,正如网友所言:危难时刻,大浪扑来,更令人懂得什么叫同胞,什么叫同舟共济,什么叫“中国人民组织起来了”。在战风斗雨中淬炼升华的团结精神,同样是这个社会的韧性与能量所在,是我们应对灾害考验的底气与信心所在。

  “心同在、一起扛”。雨还在下,救援仍在争分夺秒进行之中。坚强的组织力和战斗力在集结,无穷的支援和力量在汇聚,“豫”难而上、风雨同“州”,在灾害面前筑起了冲不垮的精神堤坝;提高警惕、未雨绸缪,也一定会筑牢防灾减灾的“全民大堤”。

责任编辑:魏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