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三年祭
2021-08-04 16:52:47 | 来源:中国法院网 | 作者:王希玉
 

  农历6月24日,是我母亲的忌日。时间过得真快,一晃母亲去世三周年了。三年前的这一天,母亲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早上一起来,我就洗了澡(这是对先人的敬重),而后准备回家为母亲过事。因为是周一,单位事很多。于是,我先来到单位处理了一些事,并向领导请了假,就和家属孩子回老家了。尽管我所在的聊城市区离老家才30多华里,路途不算太远,但因为路上堵了会儿车,加之在单位忙了一阵儿才出发,以至于回到老家时都有点晚了,只见有的亲戚朋友早已到了。家里人知道我工作忙,也都没说什么。和亲戚朋友一一打完招呼后,我们就去给母亲上坟了。

  按我老家的风俗习惯,为老人过三周年,是极为重要的事情。这一天,亲戚朋友都会来的。这不,前些日子,我的侄女(大哥家的孩子)一家四口千里迢迢从河南信阳赶来,就是为了这事。还有姐姐,前段时间因病住院,至今尚未痊愈,仍然坚持要来,谁劝都不行。还有姨家的姐姐,年近七旬,身体又不大好,也是从医院刚出院三个月。出院不久,她就给我打话核实母亲忌日,也非要参加,我也没劝住。

  前几天,我给二哥打电话商量给母亲过三周年这事。二哥说:“眼下疫情有所紧张,就不通知亲戚朋友了,来了就接待,不来就算啦。”我说:“行,那就按你说的办吧。”尽管如此,一些记住日子的要紧亲戚朋友还是都来了。倘若通知的话,来的人肯定比这要多很多。

  俗话说:小儿子,大孙子,老太太的命根子。对此,我深有体会。作为母亲最疼爱的小儿子,三年来,我时常想念她,时常在夜里梦见她。

  在为母亲上完坟、吃完饭并送走亲朋好友后,我和家属孩子也开车回到了市区自己的家。在家里休息了一会儿后,我又来到了单位,尽管单位已经到了下班时间,同事也都陆陆续续下班了。其实,我此时来单位有两个目的:一是处理下当天没有处理完的工作,二是想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为母亲写篇祭文,以寄托我的无限哀思。

  母亲姓张,名福云,生于1938年11月20日(农历),卒于2018年6月24日(农历),享年80岁。母亲在家排行老小,上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母亲是个苦命人,三岁时我姥娘因病去世,是我姥爷一手把她拉扯大的。听母亲说,姥爷去世时,她哭得都晕过去了,好几天都不吃饭,可见她对我姥爷当爹又当娘的那种特殊感情。

  母亲小时候,家庭条件比较好。姥爷一生勤恳,经常赶集上店做个小买卖,为此置办了不少家产,在村里算是过得很好的。尽管没有了娘,有姥爷、舅父、妗子和姨母呵护着,日子也算过得去。17岁(虚岁)那年,母亲经人介绍,嫁给了邻村的我父亲。我父亲兄弟三人,在家排行老二,比我母亲大四岁。听母亲说,对于这门亲事,我姥爷还是比较满意的,说我父亲的老爷爷是远近有名的买卖人,我父亲的父亲是农会会长,为人厚道,家风不错。当然我父亲当年也是不错的青年,积极要求进步,并早早地加入了党组织,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和我父亲结婚后,家庭的重担就基本交给了母亲。因为爷爷就三个儿子,没有女孩。所以一结婚,我母亲就承担了所有的家务活,什么洗衣、做饭、织布、针线活呀,样样都干。母亲是个聪明人,好多活一学就会。比如织布、做衣服、扎吊心猴(据说吊心猴是当时常见的一种病,因为好多农村人没钱到医院治疗,就用这种传统的土技术看病)什么的,就是跟我奶奶学的。尤其是扎吊心猴这个技术,母亲比奶奶扎得都好,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呀!也正因有这个“手艺”,母亲也没少帮了得这种病的村内外的老百姓。

  后来,母亲生育三男一女四个孩子。尤其是生下我的时候,因为当时医疗条件不好,落下了终身病根,以至于身体一直不好。母亲说我是命硬的孩子,生我时差点死了。为此,从小母亲对我就疼爱有加。既然母亲这样不容易,我长大后就最应该报答母亲的生养之恩,可我十八岁那年应征入伍、当兵报国,一走十六年。自古忠孝难双全嘛!等我转业到地方,母亲已经年迈了,而且老病新病一身病,天天吃药。后来每天忙于工作,我都无暇照顾她。就是她患病卧床的最后两年时间里,我也是没有照顾到位,没有尽到一个儿子的孝心。母亲临走那天,我也没在身边。等我赶到老家时,母亲已经闭上了眼睛。都说我是孝子,可我是徒有其名呀,对此我心中是十分愧疚的!

  幼年丧母、老年丧子,这人生两大不幸都让母亲赶上了。母亲60多岁那年,大哥40多岁不幸患脑血栓病去世了。白发人送黑发人。这对母亲的打击很大,当时她也是哭得死去活来。她净说自己命不好,但她从没有被这些不幸所打倒,仍然坚强地生活着。她艰难地帮着大嫂把一双儿女带大,并都成家立业。

  母亲是个爱操心的人。她常说:人多事多,就得操心。好多年前一次麦收时,二哥用三轮车拉麦子。母亲站在车上帮着他收麦子,不小心从车上摔下来,把腰椎给摔坏了。到医院检查时,一听说住院做手术花好多钱,母亲就执意不看了,而是让医生开了点药就忍痛回家了。后来,我要领她去医院再看这病,她却说不碍事不用去。就这样,母亲佝偻着病痛的身体直到去世。二哥家有三个儿子,孩子较多。母亲就帮着他家将一个个孩子带大成人。母亲不仅为二哥家,也为我们整个大家庭付出了太多心血,作出了最大贡献。

  也许是因为从苦日子走过来的吧,母亲一生勤劳节俭。父亲去世后,已经从部队转业到地方的我就把母亲接到了城里住,以尽孩子的点滴孝心。尽管身体不好,母亲却时常偷偷在小区里捡破烂换钱。为此,我和家属都说过她很多次,可她就是不听。她说“你虽然在机关工作,但工资不是很高,还要养活全家人。我在家里又没事,闲着也是闲着,捡点东西卖,也能挣个零花钱。再说,咱不偷不抢不犯法,这丢什么人呀?!”经她这么一说,我和家属后来也不再说她了,随她去吧,愿意干点啥就干点啥,都这么大年纪了,省得她不高兴。后来,我才明白,这哪是她挣个人的零花钱呀?分明是在默默地帮助我这个小家。家里的菜都是她买的。她跟着我住这十几年,从来没有主动给我要过一分钱。即使我时常给她点钱,她都不舍得花,总是给我攒着急用。她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就是为了她的儿子呀!

  母亲性格倔强,脾气不好,但是通情达理,爱憎分明,乡里乡亲没有说她不好的。大哥生前忠厚老实,有次让一个喝醉的村里人给欺负了。母亲知道后,连夜领着已经成家的大哥就去敲门找那家人,当面对质是谁的问题。吓得那人赶忙给母亲赔不是,并表示以后再也不欺负大哥了。母亲临走时告试诫那人:“事说开了就算完啦,如果以后胆敢再无端找事欺负我们,绝对不会饶你的!”说完,母亲就和哥哥回家了。母亲虽然是农村人,但她注重传统,讲究文明,尤其反感骂人行为,认为骂人不礼貌、没教养的行为。为此,她经常教导我们这些孩子不要骂人,并说谁骂人就揍谁。她以身作则,严于律己,有时和父亲吵几句,但从不互骂,也从来不骂孩子。这让我懂得了这个规矩,也让我从小到大不骂人,并将终生保持这个良好的习惯。正因为如此,小时候,给我玩的小伙伴,不管大与小,谁要骂我就揍谁。一次,我和小伙伴在村里玩游戏时,有个比我小一岁的堂叔兄弟张口骂了我一句。我二话没说就当头给了他一拳,把他打哭回家了。后来,我婶子找上门来。听说是这事,我母亲当面给婶子赔不是,让我承认错误、现场表态,并在婶子面前教导我说:“他骂你,你就给他指问题、讲道理,以后不要动手打人啦,再打人回家我狠揍你。”听我母亲这么一说,婶子也就消气回家了。

  母亲好学上进,崇尚文化,注重家庭教育。母亲没有正儿八经地读过书,只是在小的时候参加过村里办的扫盲班,认识一些字,后来不耻下问,坚持自学,生前能读书看报。“我叫张福云,张是弓长张,福是幸福的福,云是云彩的云。”每当需要填写她的姓名时,她都会一字一句地说清自己的名字,生怕人家写错了她的大名,也让很多人感到惊讶、为她点赞。在她的影响和带动下,我家多了些文化气息,有了些文明家风,其中受益最大的就是我。大哥是高中毕业,二哥是初中毕业,我是大学毕业。她下有五个孙子、两个孙女、两个外甥,其中目前上过大学的已有三人。唯有姐姐没有上过几年学,这是母亲终生的遗憾。他时常对我说“你姐姐为咱这个家作出了很大牺牲,要不是她不念书、照顾我,我的病也好不了,你们也念不好书。我对不住你姐姐,你们也不能忘了你姐姐的恩情呀!”其实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当时母亲病得很厉害,父亲先后在公社、小社(现在乡镇、社区)里当干部且工作很忙,我们兄弟三个都要念书,只能让姐姐辍学在家好有个指使、照应。后来,姐姐出嫁成了农妇,但她也很要强、也很能干,带领一家人走上了发家致富的小康道路。如果让姐姐坚持念书的话,我觉得她比我们兄弟几个都强,她家比现在过得会更好。

  母亲心地善良,谁家有困难,都会尽力帮助。她常说:“我这个人嘴硬心软,看见谁家有灾有难心里就受不了。咱没能力帮人家渡过难关,但能尽心尽力,帮一点是一点。”大爷家有两个孩子,一儿一女,儿子年轻时因病不幸去世。大娘早年去世后,特别是得病时大爷就常住在闺女家。母亲是个要面子的人,她说:“咱家里不是没有人,万一大哥在闺女家去世了,会让人家笑话的。” 为此,母亲主动将患病多年的大爷从他闺女家接回家,照顾这个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大伯哥。这让大爷和闺女一家非常感动,十分敬佩。就这样,她每天坚持一口一口地给大爷喂饭,不顾害羞为大爷翻身擦洗,不怕臭味端屎端尿。这让患病卧床的大爷常常激动地热泪盈眶,不知说什么才好。甭说是兄弟媳妇这样对待大伯哥,就是儿女对待自己的亲生父母,又有几个能做得到呢?!母亲为大伯哥送终的这一善举,在乡里乡亲一时传为佳话。

  最让人佩服和感动的,还是母亲胸怀宽广,深明大义,向善向好,富有大爱。为了响应村里建设规划,她主动将老宅让出来,让别人有新房盖、有胡同走,让村建设得更加美好。为这事,家里好多人一时不理解她、不支持她,但她依然拿定主意,毫不动摇,坚持这么做,没人阻挡住她。以至于到后来她都没有自己的住房,而是在二哥家去世的。她就是这样,宁可自己受委屈,也要让大家好起来。

  洋洋万言,书不尽母亲八十年的沧桑岁月,难以表达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其实,母亲的故事还有好多好多,但由于时间关系,只能暂时写到这里了,以后有时间再好好写写母亲吧。现在已到深夜啦,但愿母亲在天堂没有病痛,并祝母亲永远幸福美好!儿子也会永远地想念您,我那至亲至爱的母亲。

  

  作者单位:山东省聊城市中级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胥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