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心度心 以情补情
2021-08-16 14:49:30 | 来源:中国法院网 | 作者:应京池 陈莉
 

  在我第一次来到离婚纠纷的庭审现场之前,我曾以为我会见到当事人为了分割夫妻共同财产和争夺子女抚养权歇斯底里地争吵,或是早已被失望湮没,只想尽快地从这段令人倦怠的感情中抽离。却未曾想过也许十年的朝夕相处也是从点滴累积而来,多年来共同孕育抚养孩子、赡养老人的感情也远非淡漠。只是一段时间分居导致的误解和疏离如同堤坝口的泥沙堵塞了情感的宣泄,让双方都久困其中。

  原告李女士到庭后情绪一直十分低落,因此在庭审前法官单独跟李女士进行了交流,了解婚姻的基本情况、感情基础和调解意愿等。起初李女士的态度非常坚决,双眼间满是委屈和失落,哽咽着表示绝对不同意和解,认为被告廖先生一直以来对她关心有失,不在意她的个人感受,甚至生病期间也冷言冷语。然而李女士方除了一纸婚书外并没有举出其他能够证明夫妻感情破裂的实质证据,所以其实我们心中也已经暗暗有了无法离婚的推定。

  廖先生的态度却截然相反。他认为双方有较深的感情基础,包括婚姻期间他也一直赚钱养家,承担着主要的家庭义务,始终任劳任怨地赡养双方老人。他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更好的家庭条件,让妻女都能生活得更舒适一些。对此李女士也并没有反驳。我们也能感受到李女士是属于比较温吞羞怯的性格,相比廖先生的侃侃而谈,李女士更多的是流泪沉默,说自己辩不过他。

  为了更清楚地了解这对夫妻的感情状况,法官又询问了双方在感情中最大的分歧点。李女士谈到她生病时廖先生不愿意支付医药费,甚至恶言相向,并向法庭举示了双方的微信聊天记录。对此,廖先生表示这并非是单方的辱骂,而是夫妻间的正常争执,在双方吵架分居后,他也曾多次来到李女士家中求和,即使在深夜雨中被赶出门也未曾放弃。同时他也认识到自己一直以来对李女士的关心照顾不足,忽视了她的感受,愿意在今后的生活中改正。至此庭上气氛方有所缓和,李女士的态度也不再那么坚决。

  庭后,法官再次组织了调解,单独询问了李女士的想法,听她诉说委屈和不满。虽然李女士情绪仍是十分低落,但尚有地转圜,因此法官提出让廖先生依着李女士的意见写一封保证书,保证双方在今后的生活中融洽相处。终于,双方握手言和,本次庭审以双方的拥抱圆满告终。

  归根结底,双方还是在沟通上发生了龃龉。一边是心思细腻敏感却不善言辞的妻子,一边是侃侃而谈却面对情感稍显迟钝的丈夫,若是双方能够在交流时更勇敢一些,更直截了当地、更耐心地倾听对方的诉求,或许就会少很多矛盾。其实需要用心经营的并不只是工作,在一个家庭中,夫妻间更需要以万分的包容、理解渡举案齐眉之情。

  而当双方一时因心认不可调和的矛盾对簿公堂时,法官也应当如此般以心度心,以情补情,抽丝剥茧般地理清双方心结之所在,让双方在调解和辩论过程中感受到一路走来并不只有抱怨和争吵,风雨相随的爱意与陪伴早已化雨无声,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法律并不是纯粹的冰冷无情,也不是由情感主导的一味共情,尤其是在牵扯了太多情感的家事案件中,需要情理法交融,共燃一盏公平正义之灯。当我们见到这位不善言辞不详律法、甚至无法举示感情破裂的证据的当事人时,我们几乎可以断定她的诉讼请求不可能得到支持。但是法官并没有直接搬出法条驳回她的诉请,而是谆谆不倦地去了解事实,摸清症结,耐心劝导,真心实意地希望他们能够言和意顺、尽释前嫌。

  作为法律门前的一名叩门者,我也更深刻地体悟到何为一名司法工作者的使命和担当,是以谦卑柔软之心执最刚正不阿之法,设身处地地理解当事人的需求,坚定不移地秉持法律之重器。习近平总书记曾反复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作为一名未来希以为中国法治建设添砖加瓦的新人,我愿以法为灯,以心度心,以情补情,以切实服务人民为要务,探索最具温情的公平正义。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作者单位:重庆市荣昌区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侯裕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