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放弃事业照护父亲"折射养老信任之痛
2021-10-27 15:24:44 | 来源:东方网 | 作者:丁慎毅
 

  广州56岁的男子刘沛强,在12年前父亲的一次中风后,就回家担负起照顾老人的任务,一照顾就是12年,为此放弃了自己的事业,退出6家公司的经营工作。刘沛强的邻居们见他每天从早到晚干着端屎倒尿的活,都向他竖起大拇指。(10月26日广州日报)

  此事引发网友争议,有网友认为,这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刘沛强放弃6家公司照顾父亲,彰显了孝心与孝道。也有网友认为,这是没有办法的事,主要是现在一些养老机构很难被群众信任,只得自己担负起养老的重任。

  确实,子女养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传统农业社会,子女有大把时间守候在老人身旁。但在现代社会,子女很难有多少时间专门照护老人。这时候,为老人雇一个全职保姆,或把老人送养老院,子女全力挣钱来支付养老费用,其实同样是一种孝心与孝道的表现。

  但是,为何刘沛强要放弃自己的事业,专门照顾父亲,为何邻居都为他点赞?刘沛强坦言,之前也请过几位保姆,但他感觉照料效果不理想。估计他也可能考察过养老机构,同样觉得不放心,这才担负起亲自照护父亲的责任。

  家政公司的客户信赖度较低是个普遍现象,尤其是养老这一块,“找保姆难,找个靠谱的保姆更难”是公众的普遍感受。许多家政机构不愿意提供保姆,更不用说给保姆进行培训,主要原因是担心承担安全责任。同时,私下找的保姆,同样难以让人放心。而媒体不时报道的保姆事件,更加剧了雇主与保姆之间的信任危机。

  再说养老机构。民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我国各类养老机构床位总数比2012年增长97%。同时,空置率超过一半。其中结构性矛盾突出,公办机构往往一床难求,民办机构则床位大量闲置。这既有收费上的原因,也有公众对一些养老机构不信任的原因。这暴露出我国养老服务的均衡发展面临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结合不够充分、医养服务资源整合深度不足、服务人员诚信度不足等问题。

  加强养老服务领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体制,是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完善事中事后监管,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2019年,民政部印发《养老服务市场失信联合惩戒对象名单管理办法(试行)》,去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健全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制度促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今年3月,民政部官网发布养老机构服务标准体系建设指南(MZ/T 170—2021)、养老机构生活照料服务规范(MZ/T 171—2021)、养老机构老年人健康档案管理规范(MZ/T 168—2021)、养老机构社会工作服务规范(MZ/T 169—2021)四项行业标准,对养老机构服务标准体系建设、老人日常生活起居照料、档案记录要求、社会工作服务的开展等内容作出明确规定。

  除了按照标准对养老服务机构和服务人员加以诚信规范外,对养老服务人员的精准培训和提高待遇也须臾不可少。不管是家庭雇佣的保姆,还是养老机构的从业人员,长期以来,其素质低、任务重、收入低的矛盾,导致了一系列纠纷。所以,加强养老服务诚信建设是当务之急。对养老服务“放得开,管得住”,服务质量才能有保障。“服务好,能放心”,人们才愿意把老人送到养老机构。这需要政府在顶层设计和养老政策优惠等方面做出更多创新。


责任编辑:王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