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在咫尺的光
——北京金融法院英模宣讲团成员的故事
2021-12-13 11:18:03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陆茜坤
 

  第三排左至右:胡雅妮、丁宇翔、厉莉、刘屹;第二排:陈良刚、刘建勋;第一排:牛晓锐。

  2021年9月30日,北京金融法院举行“闪光的思想”英模宣讲团首场宣讲活动。宣讲团中包括了北京金融法院的7名先进典型,他们当中,有业务精湛、信念坚定的全国审判业务专家、全国法院办案标兵,有崇德向善、积极进取的全国道德模范,还有恪尽职守、默默奉献的司法行政人员和司法警察。

  牛晓锐:从疫情“逆行者”到金融审判改革践行者

  2020年6月,北京新冠肺炎疫情出现反弹,位于北京市丰台区的新发地市场被确定为此次疫情的“震中”。商户和相关人员被隔离,货物被封存,造成大量经济损失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法律纠纷。

  7月初,根据北京市委市政府的部署,时任北京市委政法委法治处处长牛晓锐毅然“逆行”,深入丰台花乡参与组织新发地市场的善后法治保障工作。仅用4天时间,牛晓锐梳理出18个法律风险点和13个法律适用争议点,又协调北京市律师协会编写出12000字的《新发地疫情法律问题问答手册》,及时全面地解答了被隔离人员的各种困惑。

  “北京无小事。首都稳,全国稳。”牛晓锐说。在16天的时间里,牛晓锐与工作组成员通过多方沟通、多方协调,展开50余次会商研判,为新发地市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法治保障,协助新发地市场尽早复商复市。

  新发地市场的善后法治保障工作只是牛晓锐27年法律工作生涯中的一个缩影。27年里,他经历过首都法治建设发展的许多重大事件,参与过2部法律草案的前期调研论证工作及多部北京市地方性法规的起草修改工作,多项调研成果为中央和市委决策提供参考。2020年,被评为CCTV年度法治人物。

  从法院到政法委工作,又回到法院工作。牛晓锐担任了北京金融法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一职,让他从政法改革蓝图设计的参与者,变为了这张蓝图落实的践行者。如今,站在推动国家金融管理中心法治建设的新起点,走到金融审判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国家金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最前沿,牛晓锐深感自豪,却更懂得这背后沉甸甸的责任。

  可无论身份如何变化,牛晓锐始终坚持,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服务首都的发展和安全,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民群众感受到法治的温度,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陈良刚:不断充电才能胜任这份工作

  从1999年参加工作至今,陈良刚已经在行政审判岗位上工作了22年,审理了超过4000件行政案件,获得了首届“北京市审判业务专家”、全国法院行政审判工作先进个人、全国法院办案标兵等大大小小的荣誉。

  也是在他审判生涯的第22年,陈良刚迎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转折——北京金融法院成立,他被选调至此,成为北京金融法院审判第三庭庭长。

  “是感觉有些突然的。”陈良刚坦言,他并没有什么心理准备。此前陈良刚也审理过一些金融行政案件,但总量并不大。得知要调往北京金融法院工作后,他尽可能多地收集了近几年的金融行政案件裁判文书,进行自学,寻找金融行政案件与其他行政案件之间的共性和差异,让自己尽快熟悉金融行政案件的审理思路。

  来到北京金融法院后,有两个“第一案”给陈良刚留下了深刻印象。第一个“第一案”是陈良刚办理的第一个金融行政二审案件,这是一个涉及信息披露违法的行政处罚案件,仅证据材料就有两万五千多页,陈良刚要认真翻阅这些材料,对案情进行全面把握,更要尽快从中找出案件的重点。第二个“第一案”,是陈良刚办理的第一个非诉执行案件,涉案金额达30多个亿。这些案件与陈良刚过往审理的行政案件差别很大,但也坚定了他继续学习的决心。

  “法院需要发挥司法能动作用,在促进金融治理方面作出努力。而我们除了提升业务能力,也需要多了解一些金融政策,才能更好地为金融治理工作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陈良刚说。

  除了自我提升,陈良刚还尽可能加强审判三庭与金融监管机构的良性互动,对审理过程中发现的执法工作的薄弱环节提出整改建议,促进金融监管部门提升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他认为,审判是为了解决纠纷,修复法律秩序,但如果把工作做在前面,提前规范金融监管机构的执法行为,就能从源头避免纠纷。对于法院发出的司法建议,金融监管机构也给出了积极的回应,做出了及时的整改。

  “被组织信任,得到了这个参与金融审判工作的机会,我感觉还是很幸运的。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和办案,我收获了很多,视野更开阔了,知识储备更丰富了,对金融审判工作的把握也更全面了。”陈良刚说,“但压力依然存在,新型案件会越来越多,我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电,才能胜任这份工作。”

  刘建勋:要认真工作也要快乐生活

  投身审判事业20多年来,刘建勋先后获得了“全国优秀法官”“全国审判业务专家”“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北京市政法系统优秀人才”“北京市审判业务专家”“北京市模范法官”等荣誉。沉甸甸的荣誉背后,是他对公平正义不懈的追求。

  因出色的业务能力,2014年,刘建勋成为了刚刚成立的西城区人民法院金融街法庭庭长。这个新生的法庭给了他提升自我的机遇,给他带来了挑战,近七成的庭成员没有金融审判经验,遇到问题只能求助于他。

  “我的办公室每天车水马龙,大家轮番过来提问。”刘建勋回忆说,当时他一边耐心地为大家答疑解惑,一边也在思考如何能够破解这一困境。一个偶然的机会,刘建勋发现同事们把平时咨询他的问题和答案都整理成了文字,这给了他启发。无论是哪个审判领域,都有一些常见的案件争议焦点,如果能将这些关键点整理汇总,供法官参考,将大幅提升工作效率。

  在刘建勋的带领下,金融法庭成立了各种课题小组,大家通过庭审实践和翻阅各类案件判决书来挖掘问题,通过庭内讨论、咨询专家学者等途径寻找答案。日积月累中,全庭形成了6个问答式的审理规范。

  “我们熟练地掌握了每一类案件的审理技巧,有效避免了重复开庭的问题。”刘建勋的语气十分自豪,“2019年的时候,我们20多个人就结了16000多件案件。”

  2021年3月,刘建勋调到了北京金融法院,成为审判第二庭庭长。这里的案件量比基层法院少了很多,但压力却丝毫不减。案子的法律关系更复杂,涉及的当事人更多,利益重大,刘建勋深感北京金融法院的审判工作对他法律适用的能力和对金融产品底层逻辑的把握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一个案件都可能影响监管机关下一步的政策走向,所以我们法官必须慎之又慎。”刘建勋说。

  在今年10月举办的2021金融街论坛年会中,北京金融法院承办了“治理体系与金融安全”和“数字经济与金融科技”两个平行论坛中的法治版块,由刘建勋带领的审判二庭负责了其中2个议题的承办工作。刘建勋制定了简便易执行的会务工作指引,承担起对接会务组、演讲嘉宾、听众等对外联络工作。在他的统筹指挥下,会务组各条线工作稳步推进,整场活动圆满完成。

  对待工作认真严谨的同时,刘建勋又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除了分享和家人的点滴生活,刘建勋还会在朋友圈写诗。他总是和庭里的同事们说:“要认真工作,也要快乐生活。”

  丁宇翔:做调研成了他的习惯

  在北京金融法院审判第一庭负责人丁宇翔的身上,有两个标签格外出名——全国法院办案标兵和调研能手。北京金融法院成立当天即立案受理的“1号案件”,以及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北京法院首例证券纠纷普通代表人诉讼案件——众投资者诉乐视网、贾某某等21名被告证券虚假陈述责任纠纷案,都由丁宇翔担任审判长,并对案件审理的各个细节、节点切实负责、全程监督。

  在“1号案件”开庭之前,双方当事人提交的证据就有166份,多达两万页,这样的工作强度,是丁宇翔的工作常态,很多人也因此产生了一个疑问:审判工作已经如此繁忙,他是从哪里挤出来的时间做调研呢?

  “就用上下班的时间和周末嘛,十几年了,已经养成习惯了。”丁宇翔回答道。

  十多年前,丁宇翔从业务部门被调到政治部,为了不让自己的业务能力掉队,他决定考博,并利用一切碎片化的时间读书写作。渐渐地,学习就成了他的习惯。

  孩子上小学后,丁宇翔一家搬到了学校附近。新家离学校近了,离单位却远了,丁宇翔不得不每天早起坐地铁上班。清晨的地铁并不拥挤,丁宇翔就打开笔记本写调研文章。孩子长大一些后,丁宇翔的周末多了一项任务,就是带孩子上辅导班。孩子在辅导班上课,丁宇翔就抱着笔记本电脑在辅导班为家长们准备的休息室里写文章。

  如今,丁宇翔已经先后在《清华法学》《法律适用》《财经法学》《中国应用法学》《人民日报》《人民法院报》等各类刊物、报纸发表专业学术文章60余篇,出版个人独著著作2部。他这股钻研学问的劲儿也影响到了下一代。“我们家小孩现在上初中了,也不爱看电视,周末就在家看书。”

  多年的调研习惯为丁宇翔的审判业务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丁宇翔近年一直审理涉证券市场虚假陈述案件,此类案件特点鲜明、专业性强,且往往动辄几百件案件成批立案,涉案人数众多,丁宇翔便提出总结这类案件特点,制定办案规范,并在深入调研后形成了《证券虚假陈述责任纠纷办案规范》。来到北京金融法院后,丁宇翔又带领着同事们总结新出台的司法解释,结合审理实践中的经验,对规范进行不断的优化和完善。

  工作上严谨负责的丁宇翔也受到了同事们的信任。交给丁宇翔审核的各种文书材料,丁宇翔都会仔细阅读,并用修订模式进行修改。文件返回手中后,大家一眼就能看到丁宇翔改了哪些地方,进而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也因此,私下里,同事们都亲切地把丁宇翔称为“班主任”,并说:“他用他的人格魅力吸引了我们,把我们凝聚在一起,为审判一庭的发展而努力。”

  厉莉:既是“热心肠”也是“实力派”

  “爱心法官”是大多数人对北京金融法院立案庭副庭长厉莉的第一印象。作为别人眼中充满光辉的英模代表,厉莉却一直认为,首先要把自己当作一个普通人,避免迷失在光环之中。

  这一点,厉莉身边的同事也都深有感触。许多人在来到北京金融法院之前,只在宣传稿件、新闻视频中了解过这位爱心法官的善举。也有人会担心,这位满身荣誉的法院“偶像”,相处起来会不会有距离感?

  但很快,厉莉亲和的笑容就打消了他人所有的顾虑。看到同事不舒服时,她会体贴地递上一片暖宝宝、一杯热水;午休时,她会主动邀请同事一起去周边散步。她就像太阳一样,无时无刻不在温暖着身边的人。

  除了生活里的“热心肠”,工作上厉莉也是一个“实力派”。

  来到北京金融法院后,厉莉除了负责审判管理工作,还负责起了金融司法大数据分析研究工作,这些工作对厉莉和她的团队在计算机软件使用熟练程度上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作为曾经的软件程序员,厉莉主动当起了团队成员们的老师,教大家如何使用各种软件。同时,厉莉还自费购买了各种网课,利用上下班的通勤时间进行学习,再把学到的新知识教给团队成员们。

  对此,厉莉从不觉得辛苦。好像只要有一杯咖啡,她就永远能有使不完的劲儿。

  其实早在进入北京金融法院前,厉莉就对民间金融体系保持着关注。她关注到,民间信贷市场发展飞速,但法律规制方面相对有所缺失,引发了高利贷、校园贷、套路贷等问题,这不但影响着国家金融秩序,对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也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她,一直呼吁加强对非法金融活动的治理,此前就已提出了非法放贷入刑、完善民法典借款合同章节、加大虚假诉讼打击力度等多个建议。

  北京金融法院的工作恰好为厉莉深入研究金融审判和金融市场提供了一个更高更广阔的平台。“来到这里以后我的格局更大了。”厉莉说,“这些审判管理的数据,既对金融审判体系的构建发挥着支撑和推动的作用,又能帮助我们更加宏观地看待金融审判和金融市场发展的态势和方向,这正是我工作的价值所在。”

  明年全国两会是厉莉作为这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任期内参加的最后一次了,她表示,将结合自己在北京金融法院的工作,在金融审判体制机制等方面再提一些建议。

  胡雅妮:“参谋兵”也能发挥大力量

  曾经也是一名员额法官的胡雅妮,来到北京金融法院后变身为综合办公室的一名司法行政人员。身份的转变并没有让她对自己的工作有丝毫的松懈。她认为,成为法院后方战场上一名合格的“战士”,同样需要过硬的本领和素养。

  胡雅妮把自己在北京金融法院的新岗位比喻成法院队伍里的“参谋兵”,她每天的工作主要就是研究政策、起草文稿等。讲话轻声细语的胡雅妮,工作起来却丝毫不像外表看起来那么“柔弱”。在北京金融法院,胡雅妮参与了《互联网平台金融化及其风险防范问题研究》等多项重点调研课题工作,承担了许多重要方案、报告、工作汇报的起草任务。在同事的印象中,胡雅妮几乎每天都在写稿,上级交办的任务,她总能在最快的时间里高质量完成。

  胡雅妮同时也是身边人心中的“知心姐姐”。因为调研写作能力突出,其他部门的同事都经常会来请她指点一下稿子怎么写。即便手中有多么繁忙的工作,胡雅妮都会尽可能地挤出时间来帮助他们。刚步入工作的年轻干警面对工作压力难免会有急躁的情绪,来向胡雅妮倾诉时,胡雅妮也都会耐心地开导他们。

  如今,胡雅妮又多了英模宣讲团成员这个身份。但刚接到这个通知时,她心中更多的是忐忑——审判工作是法院的主业,大多数的法院英模都是一线的法官,负责文字工作的她能否胜任英模宣讲团成员的这个身份?

  可后来,经过领导的鼓励和同事的支持,胡雅妮逐渐打消了这些顾虑:“北京金融法院是一个新生的集体,在发展过程中既需要台前的,也需要幕后的。成为宣讲团的一分子,对我来说是一种责任,对其他综合部门人员也是一种激励。”

  胡雅妮曾粗略统计过,来到北京金融法院这半年多的时间里,她的办公电脑里已经新建了上百个文件夹,撰写了累计50多万字的文稿。“我所做的工作虽然很细微、很基础,但只要能在服务国家金融战略大局中发挥出哪怕一点点作用,都让我很有成就感。”

  刘屹:平平淡淡才是最大的成绩

  2008年,刘屹准备从部队转业。“我觉得法院是个讲公平正义的地方,就选了法院。”从那以后,刘屹穿上了“藏青蓝”,一干就是13年。

  2021年3月18日,北京金融法院挂牌成立,刘屹成为了司法警察支队负责人,负责这个新法院新警队的工作。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警队成员,刘屹都一点也不马虎。每天早上7点不到,刘屹就已经到岗了,先到各个岗哨检查一遍,再带领警队成员出操训练。每天晚上八九点钟,在确认各项工作均已完成后,他才会回家,日复一日,风雨无阻。即便是不需要刘屹出勤的周末和节假日,刘屹也会主动来院里加班,既陪一陪辛苦执勤的队员,又检查一下各项工作是否有需要完善的地方。

  正是在刘屹的带领下,法警队得到了飞速成长。

  工作上严格要求,私底下的刘屹却是个十分活泼的人。闲来无事时,刘屹会和队员们聊聊家常。遇到家庭困难的队员,刘屹也会主动为他们提供帮助。对于军事化管理的警队而言,队员们的休假算是一件大事,疫情防控的要求更为队员们离京增加了难度。但当队员家中确有急事需要离京时,刘屹都会认真地帮助他们完成各种报批手续,让他们可以顺利安心地赶回家处理家事。

  相处久了,警队队员们都把刘屹当成了自己的家人,和他分享生活中的琐事。有的队员在情感上遭遇了不顺,也会找他开解。

  “别看他年龄上大我们很多,但他一颗热血澎湃的心可从来没有浇灭过。”队员们说,刘屹很喜欢锻炼,闲暇时甚至可以骑行几十公里。

  加入法警队伍13年,刘屹押解过穷凶极恶的刑事案件被告人,也做过普通的外围安保巡逻。在疫情最严峻的时刻,为了给法院立案大厅补充防疫物资,他跑了20多家超市。

  但请他来说一说自己工作中的成就时,刘屹却一脸平静:“平平淡淡才是最大的成绩。真要有什么故事,那反而说明我的工作没做到位。”

  【手记】

  记录英模真实的样子

  这是记者第一次采访获得荣誉的先进典型。采访的时间很紧张,每一位采访对象都是从繁重的工作中挤出时间来与记者谈,然后又匆匆赶去完成下一项工作。

  在采访前,记者也曾想过,先进典型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似乎宣传材料里的先进典型总是高大伟岸的形象,像天边的太阳,远远地散发着光芒。

  但在实际的采访过程中,记者没有感受到任何距离感,与此同时,“亲切”反而是同事们对英模宣讲团成员们用得最多的形容词。

  采访时,记者还了解到了他们的许多小故事——

  比如无论工作多忙,丁宇翔只要接到家里人的电话,就会立刻卸下一脸严肃,露出温柔的表情。

  比如刘建勋有个心愿,就是把国内县以上的博物馆都参观一遍。

  比如获得了许多全国荣誉的厉莉,也会因为担心通勤路上堵车而选择骑着一辆小电动车上下班。

  比如刘屹其实一直因为工作被迫和妻子分居两地,一个人带着十几岁的女儿在北京打拼……

  其中那些听起来很感人的小故事,都是记者从其他同事那了解到的。而在这些先进典型本人的讲述中,你不曾听到对繁重工作的抱怨,更没有对荣誉的自满。做出这些成绩,只是源于他们那颗追求公平正义的初心。


责任编辑:魏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