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梅州法院建立信息共享、多方研判、主动疏导、联动解纷机制,全力打造山区诉源治理“桥头堡”——
服务延伸一步 治理深入一层
2021-12-17 08:45:18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巫乐庭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形,决定了广东省梅州市群众纠纷面宽、量大、点多、线长的特点。梅州市两级法院全面下沉解纷力量,大力整合解纷资源,建立信息共享、多方研判、主动疏导、联动解纷机制,今年以来,诉前调解各类矛盾纠纷9296件。24个人民法庭、97个诉讼服务站、2个无讼村居建设点、4个旅游巡回法庭、8746名基层网格员,共同织密了梅州法院的诉源治理网。

  矛盾纠纷家门口化解

  因为老屋权属问题,张某欢与张姓族人互不相让。张某欢直接将老屋上锁,门锁被撬了;再次上锁,被人砸了大门强行进入;换上铁门继续上锁,同样的情景却不断反复,矛盾愈演愈烈。

  “双方积怨太深,极易引发更大冲突,希望法官同我们一起去做工作。”日前,大埔县人民法院百侯镇诉讼服务站驻点法官蓝文远会同百侯镇综治办、司法所工作人员及驻点律师,在诉讼服务站研判各村上报的矛盾纠纷情况时,司法所所长林小林急切发出邀请。

  蓝文远和村委会、派出所、司法所的工作人员一起上门,对张某欢、张某周等相关村民开展释法答疑工作,并通过相似案例告知采取暴力解决纠纷可能产生的严重法律后果。

  最终,张某周等村民纷纷表示会积极与张某欢协商,采取和平方式解决矛盾。

  今年,梅州8个基层法院依托各乡镇司法所,在未设立人民法庭的乡镇、街道办全覆盖设立97个诉讼服务站,挑选能力过硬的员额法官到诉讼服务站担任驻点法官,目前已开展诉讼指引1202次,现场收取转交诉讼材料180次,成功调解纠纷223件,解答群众法律问题1183次,开展巡回审判等法治宣传207次,指导村镇解决群体性纠纷134次。

  “我们选取8个诉讼服务站作为网上巡回法庭试点,并逐步推广。群众不用到法庭和法院,就可以直接在诉讼服务站就近享受网上开庭服务,真正解决一些山区群众不会用、不习惯用现代科技的瓶颈问题。”梅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常务副院长朱杭基介绍。

  诉讼服务站还普遍与当地司法所、派出所、村委会建立了综治信息共享、矛盾纠纷汇总、定期研判机制,为苗头掌控、提前预判、诉前化解提供了有力支撑。

  机制创新行走在前列

  兴宁市大坪镇某村村民丘某兄弟在其自留地上建造坟墓,为此刘某等附近居住村民与丘某兄弟发生激烈矛盾。民政部门责令丘某兄弟迁坟,刘某也与丘某兄弟达成调解协议,并补偿迁坟费用,但丘某兄弟一直未依约履行。刘某等人气不过,准备起诉政府部门不作为。

  获悉初步情况后,为从源头上妥善化解矛盾纠纷,兴宁市人民法院联合村镇、林业局、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局、民政局召开协调会,并到争议地点现场为双方厘清症结、分析利弊、缓和情绪,最终促成丘某兄弟迁坟。

  实施行政诉讼集中管辖后,行政审判的集约化和专业化优势更加突出,但基层群众解决行政争议的需求,特别是诉前解决的需求,难以得到及时有效满足。

  梅州法院对症下药,在两级法院设立行政争议诉前调解中心,构建诉前、诉中、诉后全程协调解纷机制,让群众和政府在法院协调下坐下来、摆问题、讲规则、谈和气。

  运用这一机制,梅州法院已成功调解了8件行政案件,促成一件5100多万元标的额的行政赔偿案件的原、被告双方和解,行政案件一审诉中和解撤诉117件,和解撤诉率为44.28%。该机制入选广东法院“抓示范促改革惠民生”改革培育计划。

  法律风险控制在诉前

  企业经营法律风险往往更为隐蔽,风险控制也更专业。实体经济是梅州振兴发展的压舱石。把主动服务、靠前服务、精准服务、持续服务与构建亲清法商关系有机统一,梅州法院深入全市重点项目走访调研4次,为项目用地、征收工作问题开出法律指引清单;开展“走访百家企业”暖企行动,走访231家重点企业,解决劳动用工、公司治理等法律问题700多个;为50多家企业开展法律风险培训;诉前化解经济纠纷3256件。

  为了提升群众法治意识,筑牢风险防线,梅州法院通过多种形式加强普法宣传工作。蕉岭县人民法院与蕉岭县山歌剧团合作,自编法治小品剧《诚信为本守法为先》在该县演出,台上“执行法官”和“老赖”斗智斗勇,台下笑声掌声一片。山歌、三句半、小品等元素穿插其中,乡土气息浓郁,把法言法语转化为群众听得懂的客家方言,既诙谐幽默又体现法律威严。小品剧采用“线下演出+线上直播+多轮巡演”的方式,多平台同步展示,单次收听收看近万人次。

  “简单的派传单、摆摊子受众面小,群众接受度比较低。普法方式、方法、载体必须与群众的法治需求相适应。”蕉岭法院院长刘志平这样介绍山歌剧普法的初衷。

  今年以来,梅州两级法院先后创设了“周六送法”“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视频微课堂、共建“法治文化宣传长廊”等普法项目。平远县人民法院参与的“五朵金花”进校园组团法治教育模式获评全省优秀普法项目。


责任编辑:罗一坤